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曜田

作品数:26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3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2篇地电
  • 12篇大地电磁
  • 9篇电磁测深
  • 9篇测深
  • 9篇磁测
  • 9篇大地电磁测深
  • 8篇电性
  • 8篇电性结构
  • 7篇岩石
  • 7篇岩石圈
  • 3篇电阻率
  • 3篇反演
  • 3篇波束
  • 2篇地表
  • 2篇地盾
  • 2篇电磁测深法
  • 2篇电阻率各向异...
  • 2篇断裂带
  • 2篇孕震
  • 2篇阵列

机构

  • 2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5篇尹曜田
  • 16篇金胜
  • 16篇魏文博
  • 13篇叶高峰
  • 10篇董浩
  • 8篇张乐天
  • 8篇谢成良
  • 6篇景建恩
  • 4篇张启升
  • 3篇赵晓
  • 3篇张帆
  • 2篇王辉
  • 2篇李波
  • 1篇陈凯
  • 1篇侯增谦
  • 1篇郭荣文
  • 1篇任政勇
  • 1篇刘云鹤
  • 1篇毛星
  • 1篇王刚

传媒

  • 2篇物探与化探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2
  • 6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压制干扰的地球物理智能大地电磁信号接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制干扰的地球物理智能大地电磁信号接收装置,包括大地电磁信号接收装置主体,所述大地电磁信号接收装置主体包括大地电磁仪主机以及大地电磁仪主机上的探测头,所述探测头上设置有自适应快速调整竖直机构,所述自适...
尹曜田
文献传递
南岭成矿带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及对其东西段成矿差异的启示
1.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华南地区在显生宙受到多期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的影响,造成不同类型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使之成为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成矿省之一。位于华南腹地的、东西向的南岭构造-岩浆带(NLR)以其大规模、多期...
尹曜田金胜魏文博叶高峰景建恩张乐天董浩谢成良
关键词:南岭成矿带
文献传递
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块电性结构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研究
华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NCC)是由其东部地块(EB)和西部地块(WB,即鄂尔多斯地块)沿着其中部地块(即横贯华北造山带,TNCO)于古元古代汇聚而成.华北克拉通在其三大地块汇聚融合形成统一岩石...
尹曜田魏文博金胜叶高峰董浩
关键词:电性结构大陆动力学
文献传递
应用于探地雷达的地表可重构阻抗匹配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探地雷达的地表可重构阻抗匹配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反射波束与测试波束的幅值比确定当前探测环境的等效阻抗;若判断获知预设的码表中包含所述等效阻抗,则根据所述等效阻抗匹配其对应的控制参数;所...
郭林燕尹曜田赵晓张启升李波
青藏高原南部申扎-定结裂谷深部物质运移特征及孕震环境:来自三维电阻率模型提供的证据
2025年
自新生代来,在青藏高原南部发育一系列伸展成因的南-北向正断层和穹窿构造,其形成机制一直是高原深部动力学研究热点.作为高原内代表性的伸展构造,申扎-定结裂谷和麻布迦片麻岩穹窿构造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申扎-谢通门-定结地区.利用覆盖该区域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构建了高分辨率的三维电阻率模型,并分析了高导区域的成因机制.研究区内中-下地壳大规模高导区域可能为含水熔体(部分熔融)所致,而中-上地壳高导区域更可能为含盐水流体并混有不同量的熔体所致.以获得的电阻率模型为基础,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时空耦合关系,探讨了研究区壳内物质的状态和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由俯冲印度岩石圈板片撕裂诱发了大规模幔源物质沿着俯冲通道和撕裂窗口底侵拉萨地块地壳造成的拉萨地块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和拉萨地壳物质南向运移至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造成的上-中地壳部分熔融,均使得岩石的有效黏度降低,以岩石低流变学性质为特征的大规模的韧性层导致的脆性上地壳变形是裂谷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南向运移的物质使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中-上地壳遭受了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与麻布迦片麻岩穹窿构造的形成演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中中新世,发生于麻布迦片麻岩穹窿构造区的冷却事件阻挡了物质南向的运移,可能是麻布迦片麻岩穹窿深部区域表现为中-高电阻率的原因.研究区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区域内的地震主要为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区内北侧的浅源地震受控于中-下地壳韧性层导致的应力在上覆上地壳脆性层上的积累,南侧的浅源地震(如M_s6.8定日地震)主要发生于周围具有高导区域的刚性高阻块体中,这些高阻块体可能阻碍了流体的运移;区域内中源地震主要与印度岩石圈地幔和印度地壳拆离作用�
盛跃金胜侯增谦侯增谦Michael BECKEN魏文博魏文博叶高峰张乐天董浩尹曜田景建恩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地电磁测深法孕震环境
华北大地电磁测深阵列观测实验与岩石圈导电性快速成像模型被引量:10
2018年
关于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目前研究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主要方法是大地电磁测深(Magnetotelluric sounding).为此,在国家项目"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专项里开展了"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SinoProbe-01)"研究,完成了华北1°×1°地理坐标网度的大地电磁测深"标准点"阵列(Array)观测.本文详细论述了华北SinoProbe-01项目1°×1°MT"标准点"阵列观测实验的概况,以及通过精细的MT数据处理和一维Niblett-Bostick变换快速成像,所获取的华北地区岩石圈导电性三维成像模型.在分析华北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从电性结构角度把华北与邻区岩石圈划分为胶辽、燕山、鲁西、太行—吕梁等低导电性(高电阻率)块体,内蒙古、阿拉善和祁连中等导电性块体和黄淮、鄂尔多斯、秦岭良导电性(低电阻率)块体,进一步从导电性的角度证实了华北克拉通是由多个块体集合而成的观点.
OURO-DJOBO SEDIKOU B.魏文博叶高峰金胜景建恩姬磊喆董浩张乐天尹曜田谢成良
临汾盆地的深部电性结构、地壳流变性及孕震机制研究
<正>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在其形成之后保持了长期的稳定。但自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东部和中部岩石圈发生剧烈变形,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新生代时,山西地堑系形成,全新世时期其断裂仍非常活跃,是我国主要的地震...
金胜尹曜田魏文博
关键词:临汾盆地深部电性结构流变性
文献传递
应用于探地雷达的地表可重构阻抗匹配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探地雷达的地表可重构阻抗匹配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反射波束与测试波束的幅值比确定当前探测环境的等效阻抗;若判断获知预设的码表中包含所述等效阻抗,则根据所述等效阻抗匹配其对应的控制参数;所...
郭林燕尹曜田赵晓张启升李波
文献传递
便携式三分量磁场测量模块
2022年
高精度磁场测量模块主要用于地质、地球物理、国防等科学领域。现有的三分量磁场测量模块存在便携性差(需要连接PC交互)、本底噪声水平高、续航时间短等不足。针对现有磁场测量模块的不足,对便携式三分量磁场测量模块进行研发,研制了高精度数据模块,开发了Android手机端控制程序,并进行了性能指标测试。测量模块支持Android手机端交互,具有本底噪声水平低(动态范围>121dB@fs=1000 Hz)、同步精度高(时间漂移±0.87 ms/day)、续航时间长(可连续工作一周)、扩展性强(支持多种磁通门传感器)的特点。便携式三分量磁场测量模块设计便携、简单易用,适合野外测试使用。
王旭陈凯芦勇健尹曜田
关键词:低功耗低噪声时钟同步
鄂尔多斯地块—扬子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7
2020年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岭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上南接扬子地块、北接华北地块,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转换带。本文基于对一条起始于扬子地块,穿过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到达河套地堑的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秦岭造山带和其北侧的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扬子地块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东北向逃逸等地学问题。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张量阻抗分解和维性分析等工作,并对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获得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根据电阻率模型认为:在秦岭造山带北部发现大规模"瓶颈状"分布的低阻异常体(C2),可能为华北、华南地块双向俯冲前缘地幔物质的上涌通道,或者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沿秦岭造山带中构造薄弱位置向东逃逸的通道;在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弧形带边界处发现南倾的低阻异常(C1),解释为大巴山弧形带北缘的逆冲断裂在电性上的反映;电性结构模型中,扬子地块高阻异常体(R2、R3和R4)向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而北部鄂尔多斯地块的高阻异常体(R5和R6)向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高阻异常通常被认为是稳定岩石圈的反映,据此推断这两组相向俯冲至秦岭造山带下方的高阻异常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向秦岭造山带下方汇聚的电性结构探测依据;鄂尔多斯地块南、北电性差异较大,北部中、下地壳大规模分布电阻率值在3~100Ω·m之间的低阻异常体,可能为地幔上涌导致的局部熔融或含盐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吕宏斌叶高峰金胜魏文博董浩张乐天谢成良尹曜田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秦岭造山带扬子地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