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
- 作品数:20 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刺激促进钛表面MC3T3-E1细胞成骨
- 2025年
- 本文旨在探究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电刺激对钛表面小鼠胚胎前成骨细胞(MC3T3-E1 cell)成骨及其他生物学行为能力的影响。首先制作了折纸式TENG,对其电输出性能进行测试,通过CCK-8实验和划痕实验验证发电机的最佳电流和实验可行性。在最佳电流下通过对钛表面细胞总蛋白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茜素红染色(ARS)定量分析,判断各组细胞成骨情况,最后观察了电刺激后细胞在钛表面的黏附铺展情况。结果显示,该TENG具有较好的电输出性能,开路电压为65 V,短路电流为42μA。与其余电流相比,30μA的电流强度可以显著提升细胞的增殖迁移、成骨及黏附铺展能力。以上结果证实了TENG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为今后TENG在术后缩短钛种植体周围骨整合时间作了铺垫。
- 逄博杨澍韩鸿洋张兴伟宋涛
- 关键词:MC3T3-E1细胞电刺激成骨
- 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理学进展被引量:8
- 2006年
- 尹蕾蕾宋涛杨树森
- 关键词:易损斑块病理生理药理学
-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共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 2021年
-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双向关联,即抑郁症患者比健康个体更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反之亦然,且抑郁症还是预测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总结了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以及二者共病的潜在发生机制,包括生活方式、炎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这些机制的发现可能对预防及治疗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共病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提示早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抑郁症筛查、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可以实现的目标。但如何实现还需要大量研究来确定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共病患者的最佳管理方案。
- 王明鑫李素霞宋涛
- 关键词:抑郁症心血管疾病炎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心率变异性
- 复极异常评分预警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
- 宋涛张英涛承恒达曲秀芬
- TPM1基因相关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相关研究
- 2022年
- 目的:分析TPM1基因上游功能区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与中国北方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odromic orofacial clefts,NSOC)的关联。方法:通过对335个NSOC样本及572个健康对照样本外周血DNA的研究对目的位点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DNA测序、基因分型。利用PubMed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采集相关多态性位点基本信息。使用SHEsis在线软件、SPSS 20.0软件对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及单体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TPM1相关rs1873147、rs7179658和rs4775599完全连锁,rs1873147在唇腭裂(cleft lip and palate,CL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TPM1相关rs7179658、rs1873147和rs477559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NSOC可能存在关联。
- 回翔姜宇欣刘婷婷时旭恒王琪宋涛
- 关键词: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单核苷酸多态性
- 25 Hz频率的低幅度、高频率振动波刺激对钛植入物周围骨结合的促进作用
- 2025年
- 目的 低幅度、高频率振动波(LMHFV)在种植体植入体内后与周围骨结合中起重要作用,实验首次应用于即刻种植的钛植入物的局部LMHFV刺激对植入物周围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3个月龄8只雌性SD大鼠,体质量(300±20) g。麻醉后拔除上颌第一磨牙并同期植入钛钉植入物,保证2周初期稳定期后,随机在每只大鼠植入物上施加垂直向LMHFV,设计分组为对照组(0 Hz)、微动25 Hz组(A组)、微动35 Hz组(B组)、微动45 Hz组(C组);每天进行2次刺激,每次15 min,间隔休息15 min,共计30 min。每刺激7 d后全体大鼠休息1 d。累计完成20 d刺激后按动物伦理标准处死大鼠,取大鼠上颌骨进行固定,用于Micro-CT扫描及组织学染色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在实验期间均有新生骨的形成,4组骨密度(BMD)分别为1.664 89、1.671 32、1.671 05、1.663 38 g/mm3,分形维度(FD)分别为2.047 43、2.068 07、2.054 99、2.020 70。A组、B组植入物周围BMD、FD最高。与对照组相比,A组及B组新生骨组织更丰富,A组表现最优,其钛植入物周围骨小梁连接度显著增加;相反,C组为4组最少的。HE染色分析,对照组钙盐沉积区相对较多,骨小梁排列相对紧密,但成骨细胞及骨细胞不及A组及B组丰富;A组成骨细胞及钙盐沉积区相对较少,B组较A组次之,钙盐沉积区较少;C组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钙盐沉积皆不如其他组丰富,其骨小梁排列最为松散,离散度最大。4组Masson染色定量分析,与对照组(新生骨组织面积/全部骨组织面积比值的均值=0.439 646)相比,A组(均值=0.681 515,t=-0.236)和B组(均值=0.507 090,t=-0.056 25)有更为明显的新生骨形成,以A组为著(P<0.000 1),C组(均值=0.375 542,t=0.068)则表现不佳。B组刺激相较于C组具有更好的效果(t=8.925,P<0.001),A组相较于B组的刺激更具优势(t=7.496,P<0.001)。结论 在即刻种植延期负载的植入物上施�
- 杨澍韩鸿洋逄博陈曦张兴伟宋涛
- 心理干预对中晚期肺癌患者心理痛苦、行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8
- 2019年
-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中晚期肺癌患者心理痛苦、行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心理干预的65例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心理干预前后中晚期肺癌患者卡氏评分(KPS)、心理痛苦相关因素调查表(P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心理干预后,肺癌患者KPS评分高于心理干预前,PL、SAS、SDS评分均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肺癌患者的SF-36评分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语言交流、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心理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0.77%(59/65),明显高于心理干预前的55.38%(3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心理干预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干预,可缓解患者的心理痛苦、焦虑、抑郁等情绪及行为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苏越宋涛
- 关键词:心理干预中晚期肺癌心理痛苦抑郁生活质量
- 梓醇/GelMA水凝胶的构建及其抗氧化性能的体外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梓醇对大鼠施万细胞(rat Schwann cell,RSC)的作用及构建梓醇/甲基丙烯酰化明胶(methacrylated gelatin,GelMA)水凝胶,并在体外评价细胞生物相容性及抗氧化性能。方法:首先通过CCK8实验确定梓醇作用于RSC96细胞(大鼠施万细胞系)的最佳浓度,然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梓醇对RSC96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分析梓醇对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mRNA表达的影响。使用H2O2构建氧化应激模型,通过CCK8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染色法检测梓醇的抗氧化能力;最后检测梓醇/GelMA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抗氧化能力及其对RSC96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梓醇作用于RCS96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μmol/L,该浓度下梓醇能促进RSC9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提高GFAP、NGF、BDNF、GDNF的mRNA表达,减少氧化应激对RSC96细胞的损伤。构建的梓醇/GelMA水凝胶可以负载RSC96细胞,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促进RSC96细胞的增殖,并对处于H2O2环境中的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结论:梓醇/GelMA水凝胶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和抗氧化性。
- 张春雷王迪杨景韩鸿洋杨澍逄博宋涛
- 关键词:梓醇施万细胞氧化应激水凝胶
- 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警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预警能力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8例AMI患者,于心肌梗死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计算出DC值和HRV时域指标值.平均随访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SCD,次要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进行队列研究DC和HRV与SCD关联的相对危险度分析,并进行二分类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2例患者发生SCD(5.7%),其DC值明显减低,相对危险度值为4.2(P =0.0054 <0.01).DC与HRV指标SDNN、SDANN、ASDNN、T1、RMSSD及PNN5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40、0.4346、0.8510、0.6081、0.5210、0.5028 (P<0.001).结论 DC对AMI后发生SCD有较强的预警作用,DC与HRV有较好的相关性.
- 朴晶燕韩百合宋涛曹威李阳张英涛曲秀芬
-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
- 心脏性猝死心电学预测方法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5
- 2013年
- 心脏性猝死是一个严重的公共问题。如果能对其进行早期救治,抢救的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经过心血管医生的多年来的探索,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以日趋成熟。本文阐述通过心电图的一些新指标对心脏性猝死进行预测。而将心电图分为静息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虽然静息心电图能为预测心脏性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但由于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目前常用动态心电图的相应指标。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信息,能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预测指标和参数,例如心率变异性、窦性心律震荡、T波电交替及心率减速力等。心率减速力的能对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进行定量评估,是预测心脏性猝死一种动态心电新指标。现在仍没有任何单一指标能够准确预测SCD的发生。研究表明心电图可以提供有价值信息,我们已经在心电图预测SCD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目前仍然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问题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机遇与挑战。
- 韩百合宋涛曲秀芬
-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心率变异性窦性心律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