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磊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软组织
  • 5篇儿童
  • 4篇椎弓
  • 4篇椎弓根
  • 4篇外科
  • 3篇皮瓣
  • 3篇外科皮瓣
  • 3篇扩张器
  • 2篇断层影像
  • 2篇断层影像解剖...
  • 2篇胸椎
  • 2篇胸椎椎弓根
  • 2篇血管
  • 2篇影像解剖
  • 2篇影像解剖学
  • 2篇软组织扩张
  • 2篇软组织扩张器
  • 2篇软组织缺损
  • 2篇手术
  • 2篇皮肤

机构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德州市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江南大学附属...

作者

  • 14篇刘磊
  • 7篇齐鸿燕
  • 6篇王燕妮
  • 3篇胡楠
  • 3篇于静
  • 3篇孙琳
  • 2篇孙保胜
  • 2篇孙琳
  • 1篇王伊宁
  • 1篇潘少川
  • 1篇祁新禹
  • 1篇李承鑫
  • 1篇陈琨
  • 1篇于凤章
  • 1篇张学军
  • 1篇段晓珉
  • 1篇阴捷
  • 1篇刘志敏
  • 1篇孙记航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儿童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
2011年
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板之间最坚强的骨性结构,是连接椎体和椎弓的力学桥梁,通过椎弓根进行螺钉固定为重建脊柱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力学基础,从而为脊柱后路内固定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法。尽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已于成人手术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刘磊孙琳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技术外科手术儿童
一种可扩张容腔的扩张器辅助充吸气器
本发明涉及充吸气器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扩张容腔的扩张器辅助充吸气器,包括存储筒和辅助充吸气机构与转动机构及转动限位机构以及辅助夹持机构,所述存储筒的内部设有辅助充吸气机构,所述存储筒的下方设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的后...
刘磊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儿童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儿童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共收治57例严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损伤患儿。创面范围25 cm×14 cm^75 cm×45 cm。患儿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清创,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VSD治疗或反取皮植皮联合VSD治疗,持续100~150 mm Hg(1 mm Hg=0.133 k Pa)负压引流7~10 d后查看创面情况,必要时再次清创+VSD治疗,直至创面清洁后行皮片移植封闭创面。术后常规换药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创面愈合后常规抗瘢痕治疗和功能锻炼。记录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观察患儿创面VSD治疗和反取皮回植情况、皮片存活和创面愈合情况,门诊随访瘢痕和局部功能情况。结果 57例患儿共126处创面,经过1~3次VSD处理。皮片成活好,所有创面愈合,平均住院32.4 d,其中15例患儿行反取皮回植术。门诊随访0.5~1年,局部瘢痕控制理想,功能恢复较好。结论 VSD能充分引流,减少患儿创面感染和痛苦,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为创面愈合提供了良好条件,治疗儿童大面积创伤性软组织损伤简便有效。
刘磊胡楠冯瑞齐鸿燕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皮片移植儿童软组织缺损
1~6岁正常小儿胸椎椎弓根形态学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测量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为小儿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0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1-6岁非脊柱疾患小儿胸椎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将人组儿童分为1-岁组(1组),2-岁组(2组),4-6岁组(3组),每组20例。每例均测量T1-T12左右两侧椎弓根参数共24组数值。将64排螺旋CT平扫胸椎的三维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在多平面重建技术下获得每个椎弓根的矢状面及横断面成像,测量胸椎椎弓根横径(内外径)、纵径(内外径)、骨-螺钉通道长度、椎弓根横断面夹角、椎弓根矢状面夹角,并将上述各参数与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椎弓根横断面夹角和椎弓根矢状面夹角年龄组间采用多重T检验。结果:(1)椎弓根的横径(内外径)T1-T4逐渐减小,T5-T12逐渐增大;横内径值(除T1、T6、T11、T12外)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s:0.011-0.363,除T1、T6、T11、T12外,P〉0.05),其随年龄增长变化不明显;横外径值(除T4外)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s:0.151-0.539,除T4外,P〈0.05),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2)椎弓根纵径(内外径)T1-T12逐渐增大,除T1外纵径均大于横径;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纵内径rs:0.526-0.786,纵外径rs:0.692-0.864,19〈0.05)。(3)骨-螺钉通道长度各年龄组中最短为T1或T2,最长为T9或T10,T1-T9有逐渐增加的趋势,T10-T12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s:0.299-0.676,P〈0.05)。(4)椎弓根横断面夹角最大为T1,T1-T12逐渐减小,部分小儿T11及T12的椎弓根横断面夹角可达0°甚至负角,除T1外,其余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s:0.432--0.107,除T1P〉0.05外,余P〈0.05),1组与2、3组间存在显�
刘磊孙琳孙记航段晓珉
关键词:胸椎椎弓根螺旋CT断层影像解剖学小儿
1~6岁正常儿童胸椎椎弓根的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1~6岁儿童胸椎椎弓根形态学参数,为临床采用椎弓根钉螺钉技术治疗儿童脊柱畸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共收集60名1~6岁非脊柱疾患儿童的胸部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将儿童分为1~岁组,2~岁...
孙琳刘磊孙继航段晓珉
关键词:胸椎椎弓根正常儿童断层影像解剖学
文献传递
儿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的患儿221例,对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导致儿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有32例(14.5%)发生扩张器感染。患儿注水居住地、扩张器位置、扩张器注射壶是否外置、扩张器类型、置入扩张器数量、手术时间、是否放置引流管、发生感染的位置、拔引流管时间与感染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导致儿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居住地为农村、扩张器注射壶外置是导致儿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引起扩张器相关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术中及注水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应当根据居住地条件及儿童自身特点加强指导,避免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相关感染的发生。
李丹王燕妮刘磊齐鸿燕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增强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扩张皮瓣整复小儿烧伤后瘢痕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增强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扩张皮瓣整复小儿烧伤后瘢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5月一2019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热力损伤后瘢痕增生患儿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4岁5个月~ 15岁11个月,瘢痕面积为5cm×4cm ~ 23cm×9cm。于患儿瘢痕周围正常皮肤区域置入1个或多个合适容量和形状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3 6个月后在n期手术前行增强CT及三维重建,获得供区拟切取扩张皮瓣区域血管分支的三维图像,明确血管分支走行和分布,指导扩张皮瓣设计。依据设计方案,进行瘢痕切除、扩张器取出、扩张皮瓣切取转移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皮瓣面积6 cm×4cm-25 cm×10cm。供区拉拢缝合。统计皮瓣个数;观察拟切取扩张皮瓣区域增强CT及三维重建中解剖结构、血管分布及不良反应情况,D期术后扩张皮瓣成活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9例患儿共设计切取48个扩张皮瓣,增强CT后三维重建中均能直观观察到拟切取扩张皮瓣区域解剖结构和毗邻空间位置关系,均未见不良反应,其中29个拟切取扩张皮瓣区域可见动脉分支供血或静脉回流。U期术后所有扩张皮瓣存活良好,无血运障碍。II期术后随访6个月 1年6个月,除1例患儿遗留明显线性瘢痕外,其余皮瓣外观自然,颜色、厚度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结论增强CT及三维重建技术可对扩张皮瓣进行血管评估,有助于合理设计皮瓣切取转移方案,提高皮瓣成活率,在扩张皮瓣整复小儿烧伤后瘢痕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磊王燕妮于静齐鸿燕
关键词:瘢痕外科皮瓣血管评估三维重建
儿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相关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相关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使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进行治疗的患儿256例,根据是否发生扩张器相关感染分为感染组31例和未感染组225例,对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56例患儿中发生感染31例(12.1%),主要症状:皮肤红肿26例(83.9%)、皮温升高19例(61.3%)、伤口渗液28例(90.3%)、体温升高21例(67.7%)、白细胞增高18例(58.1%)、C反应蛋白升高15例(48.4%)。两组患儿在扩张器注射壶是否外置、扩张器数量、是否放置引流管、切口是否存在瘢痕差异有显著性(P<0.05)。扩张器注射壶外置、扩张器置入数量>2个是引起扩张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1例感染患儿中,有28例接受细菌培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39.3%),阴沟肠球菌1例(3.6%),肺炎克雷伯菌2例(7.1%),鲍曼不动杆菌2例(7.1%),其余12例患儿(42.6%)检测结果呈阴性。结论儿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后出现皮肤红肿、皮温升高、伤口渗液、体温升高、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上升应给予特别重视,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前应注意术区备皮,术中注意加强无菌操作,术后对扩张器注水时需注意无菌操作。对于有注射壶外置、使用扩张器数量多的患儿应给予特别关注;如发生扩张器相关感染,应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疗。
李丹王燕妮刘磊齐鸿燕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细菌学
Poland综合征合并手掌掌根部多指一例
2010年
患儿:男,11个月。生后发现左手掌根部有一多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受限,双侧胸廓不对称,左侧胸壁凹陷。检查:双侧胸廓外形不对称,左侧胸壁凹陷,范围约4cm×3cm,胸壁薄,左乳头较对侧细小,双侧呼吸动度基本对称,未见反常呼吸。
刘磊孙琳孙保胜
关键词:POLAND综合征左手掌根部侧胸壁呼吸动度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头面部肿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头面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3年11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院区烧伤整形外科确诊为头面部肿瘤行手术切除且同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治疗患者的诊疗经过,观察皮瓣存活和供区愈合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评估皮瓣质地、术区瘢痕、肿瘤复发和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手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健康状况。结果共纳入16例头面部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31~67岁。肿瘤病理类型:鳞状上皮细胞癌9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4例、其他恶性肿瘤3例。16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患者均满意手术修复效果,肿瘤未见复发。大腿皮瓣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呈线性瘢痕。手术前KPS功能状态评分为80±7.30,术后末次随访KPS评分为88.13±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P<0.01)。结论对于头面部肿瘤切除后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是一种效果可靠的修复方式。
刘磊李凌寒俞舜郭兵
关键词: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手术股前外侧皮瓣头面部肿瘤软组织缺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