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全志

作品数:60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文学
  • 21篇历史地理
  • 12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文化
  • 7篇战国
  • 6篇论语
  • 6篇孔子
  • 6篇《论语》
  • 5篇清华简
  • 5篇左传
  • 5篇黄帝
  • 5篇《左传》
  • 5篇成书
  • 4篇新论
  • 4篇上博
  • 4篇上博简
  • 4篇文本
  • 4篇先秦
  • 4篇铭文
  • 4篇话语
  • 4篇出土
  • 4篇出土文献
  • 3篇都城

机构

  • 57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济源职业技术...
  • 1篇文学院

作者

  • 58篇刘全志
  • 1篇聂小雪

传媒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文学评论
  • 2篇孔子研究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2篇斯文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史知识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界
  • 1篇中原文物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 7篇2025
  • 4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华简《系年》的成书与墨家学派性质被引量:4
2021年
不同于《左传》《国语》,清华简《系年》是涵盖古今史事的通史类文本,其文本层次与"始""至今"等语词的使用,标志着《系年》的纂集意图在于认识和理解"当今"天下形势得以形成的过程,而非展现好古非今的价值观念。《系年》的整体结构与编纂理念,与儒家的礼、德观念不符,其文辞及史事缺乏史官应有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这意味着其书写主体并非是职官系统内的专业史官。文本在开端与行文之中强调上帝天神的信仰观念,暗含着书写的主体对春秋巫史合一传统的认可,而战国时期墨家"明鬼神""顺天志"的学派理念与之契合。《系年》叙事以晋楚武阳之战为终点,并有意突出鲁阳公、阳城君等人的勇气与牺牲,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情感态度展现出书写主体对墨家"舍生取义"精神的高扬。长台关楚简、传世文献对墨家活动的记载,呈现出清华简《系年》成书于墨家学者之手。
刘全志
关键词:《系年》史官墨家
荀子“居赵入秦”考被引量:2
2014年
结合《荀子》的许多篇章,荀子"由楚至赵"后,在赵停留时间很长,大致可以延伸到秦军的"邯郸之围"后。荀子居赵期间,因"魏齐事件",随平原君一起入秦、又一起出秦。正是由于此行的经历,最终形成了《强国》、《儒效》记录的内容。这一点可以从《荀子》、《战国策》、《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中加以证明。
刘全志
关键词:荀子平原君
论《诗经》国风与小雅对“家”的赞颂被引量:1
2011年
《诗经》中国风、小雅两部分的许多篇章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感情倾向,那就是重视"家"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这种重"家"的意识在与"国"的意识的对比中,表现得更加强烈、突出。究其原因,这与春秋时期的"家""国"关系的变化有关,而深层次原因则是西周宗法制的破坏、血缘政治的解体。
刘全志
关键词:《诗经》宗法制度
论孔门“七十子”之称的由来和流变被引量:3
2010年
用"七十子"称孔子弟子最早见于《孟子》,这是一种追"周公之迹"的仿圣行为。孔子弟子数量在两汉时期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它们各有来源,其中"七十二弟子"之说最终受到官方的认可,并得以确立。而官方认可的名单依据应是如《孔子家语》之类的孔氏家书。隋唐以后,"七十子"之称与"七十二弟子"之称合流,并最终演变成"七十二弟子"或"七十七弟子"的缩称,即孔子弟子的"举其成数"。经过对历代典籍记载的考察,可以看出"七十子"之称有鲜明的演变轨迹。
刘全志
关键词:《孟子》
论秦汉都城空间的演进与京都赋的形成被引量:2
2020年
东汉京都赋的形成起源于迁都之争只是文本展现的表层结构,它的生成除了是"赋体前源"的积淀,更是秦汉都城空间演进的必然结果。长安、洛阳的建都历程在呈现两者差距的同时,更昭示着都城空间的演进和连续。当帝都文化空间建设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帝都"一词不但得以独立使用,与之相应的京都赋也得以生成、丰富以至走向鼎盛。京都赋对长安、洛阳的塑造启发着后世都城文献对两都的记载和附会,进而又影响至都城实体的建造。《三辅黄图》对西汉长安城的呈现和重塑、宇文恺对隋唐长安城的设计和实践足以证明京都赋与都城文化之间的衍生和互动。
刘全志
关键词:秦汉帝都京都赋
上博简《孔子诗论》留白简的成因、编联与文意脉络
2025年
上博简《孔子诗论》存在着6支公认的留白简,而经过进一步辨证,第1支简也应是留白简。在留白简外貌形态的众多描述中,留白处存在人工刮削的说法最为引人注目。一般认为,留白处存在人工刮削之说具有相关“证据链”的支撑,以致常常被视为竹简本身所具有的真实现象。其实,留白处的“纵向竹纤维”并不是人工刮削的痕迹,而是竹简经过长时间保存出现的皱缩现象,这是出土战国竹简的常态。留白简的形成是抄写者面对主客观因素自主选择的结果,而在主观因素难以明确的情况下,竹简书写空间的富余应是留白简得以形成的重要客观因素。以现存竹简的样貌而言,难以判断《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在同一卷竹书的书写次序,“子羔”的尾题性质表明三篇文章的独立性较强,需要分别视之。而留白简在《孔子诗论》中应该进行集中编联,它们的位置应处于满写简之后,简文虽然因为竹简缺损而缺乏字面上的连贯,但其蕴含的文意脉络却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第7简与第2简的直接编联即为其中的代表。现存留白简的物质形态和文意脉络,能够呈现出文本的组织体系。
刘全志
关键词:《孔子诗论》留白编联上博简
《论语》“子张书诸绅”的本义与文化依据被引量:4
2014年
子张"书诸绅"并非是匆忙应急的当场行为,而是一种慎重的事后书写。将之理解为匆忙地记录孔子的言语,不但忽略了"绅带"在古代服饰中的重要地位,也漠视了孔子与子张对话的基本逻辑,更没有考虑"子张书诸绅"背后的文化依据。绅带是礼仪用物,子张书写的内容是"言忠信,行笃敬",主观意图是随身携带、时刻铭记。子张"书诸绅"是在制作衣带铭,他的书写行为是历史传统的延续,文化语境的必然,而并非偶然性的灵感迸发。子张的行为在孔门弟子中并非唯一,子路、子贡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点。
刘全志
关键词:《论语》文化传统
《论语》的形成与七十子的祭祀行为
2010年
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语录文献,开始编纂于七十子"祭祀"孔子的严肃活动,祭祀活动产生了第一批孔子语录文献。"祭如在"是孔子及七十子所追求的祭祀境界,斋戒过程和祭祀进行中要求七十子必须追忆孔子生前的言语笑貌。当这种祭祀活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产生孔子格言体语录。用尸制度要求由孔家的孙辈来充当孔子,目的在于重演孔子生前的种种情状;祭祀过程中所要求的表情及动作行为,必然产生叙述性文字。七十子的祭祀行为,产生了最初的《论语》类孔子语录文献。
刘全志
关键词:《论语》祭祀
地名意象与古诗胡汉分界地带的书写模式——以“白登”为例
2023年
白登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郊,今又名马铺山。白登山一带是具有胡、汉界线性质的边缘地区,自然特征体现出农牧两种地区的过渡性;而从文献记录与遗迹、文物的形态来看,当地的区域文化兼有胡汉特色,一方面呈现汉化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又融汇了胡文化。由于汉高祖“白登之围”是历史上有关胡汉冲突与胡汉交融的重大事件,在后世多次作为典故入诗,“白登”也成为古代诗歌中边塞书写的一个重要地名意象。在文学书写与区域地理的双向互动中,“白登”已形成了一个代表边塞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化符号的“白登”,是一个“边塞想象”的集合体;但同时,它在胡汉关系中的意义也体现于其中。
陈思羽刘全志
关键词:边塞文化符号
礼乐关系的转变与儒家的阐释
2016年
商周文化的更替带来了礼与乐关系的反转:礼辅乐主变成了礼主乐辅。然而,乐与德的直接沟通,又潜在地表现着乐高于礼,这种观念延续至战国便是乐与情、和、心相通,而礼与制、序、行相近。于此,儒家知识观念的起源与其说是司徒之官,不如说是乐官。这一点也许正是儒家文献之所以塑造"乐正",并夸大其职能的潜在心理。
刘全志
关键词:礼乐大司乐儒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