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燕 作品数:61 被引量:388 H指数:12 供职机构: 安徽省气候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基于GIS的安徽省太阳辐射模拟研究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卢燕宇 吴必文 鲁俊 何冬燕 戴娟 "基于GIS的安徽省太阳辐射模拟研究及其时空变化分析"为安徽省气象科研项目( KM201106Z),该成果从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出发,利用天文因子、地理因子对太阳辐射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日射观测资料为基础,充分考虑地...关键词:关键词:太阳辐射 太阳能资源 气候学 空间插值方法 测风塔资料质量控制与订正技术及其应用 何冬燕 鲁俊 卢燕宇 戴娟 在风能资源评价工作中,测风塔资料质量的保障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国家风能办已统一下发了相关软件,但有部分问题尚未解决,包括:(1)从安徽省风能资源观测网测风塔数据问题主要表现在长时段或短时段频繁出现基本恒定的数值,但...关键词:关键词:测风塔 可视化软件 风能资源 夏季淮河流域大气环流型在降水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NCEP/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利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对淮河流域夏季环流进行分型,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趋势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夏季淮河流域的主要环流型有南风型、西南风型、东南风型及气旋性环流,这些环流型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大气环流型建立的夏季淮河流域降水趋势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邓伟涛 段雯瑜 何冬燕 杨琼关键词:淮河流域 夏季降水 Influence on Northern Pacific Storm Track of the Okhotsk Sea Ice during Winter 被引量:3 2009年 Based on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ice anomaly over the sea of Okhotsk and its vicinage and northern Pacific storm track during winter is discussed by statistic analysis methods. It is found that with northern Pacific SSTA, sea ice area anomaly over southwest of the sea of Okhotsk can except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variation in vigor and extension (contraction)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of nor{hem Pacific storm track. But with tl^e influence of SSTA, sea ice area anomaly over northeast of the sea of Okhotsk and the gulf of SheUkhow works mainly on the strength and the south-north movement of the storm track. 何冬燕 邓学良 朱伟军基于种植结构的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面向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揭示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探讨在特定种植结构下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可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级订正法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参数建立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和水稻(Oryza sativa)等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基于作物种植结构和粮食供需关系分析了安徽省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安徽省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种植结构格局总体匹配度较好,能够较好发挥各地气候资源优势。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导致玉米、一季稻、双季晚稻的气候生产潜力显著下降,线性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减少576、231、167 kg·hm^(-2),并且近年来小麦、玉米和一季稻主产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不稳定性增强。安徽省粮食潜在生产总量呈北高南低的特征,受种植结构和气候生产潜力的综合作用,不同作物对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贡献不一,从全省来看,小麦、一季稻、玉米和双季稻的贡献依次为42%、32%、18%和8%。小麦贡献了沿淮淮北地区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主要部分,占比超过50%,沿江西部则以双季稻为主,而江淮之间和江南地区一季稻的贡献可达60%以上。综合气候生产潜力、粮食供需结构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安徽省不同地区气候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大多超过了现有人口数,相对剩余率总体可达50%以上,但其地域分异显著,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格局。为充分保障粮食安全,在部分超载地区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供需关系。 卢燕宇 孙维 方砚秋 唐为安 邓汗青 何冬燕关键词:粮食安全 人口规模 自给率 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6 2013年 基于1961—2008年天山区域24站云量的逐日资料,使用相关和M原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季、秋季和冬季,伊犁河谷以北总云量最多,夏季则在中天山和东天山的部分区域最多,低云量在夏季占总云量的比重最大;(2)区域平均总云量在春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低云量在各季节均呈增加趋势,尤其在冬季和夏季;(3)总云量的年代际变化不明显,而低云量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都处在高值期。(4)低云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在20世纪90年代,而冬季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气候突变;总云量未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5)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和同期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春季低云量和夏季降水,相关系数可达0.52。 赵勇 崔彩霞 贾丽红 何冬燕关键词:总云量 低云量 降水 气候变化 合肥都市圈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2025年 快速扩张的城市化导致了城市热岛的形成,进而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厘清城市地表温度(LST)变化特征、探索其主导驱动因子,对于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实际意义。以合肥都市圈为例,基于2003~2022年的MOD11A2和MYD11A2地表温度数据,采用统计学、趋势分析和地理空间相关模型获取了研究区LST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评估各驱动因子对LST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1)2003~2022年合肥都市圈年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0.08℃/a),白天升温速率(0.11℃/a)明显高于夜间(0.06℃/a)。(2)合肥都市圈全天显著增温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及东南角,白天显著增温区在全天显著增温区的基础上向外扩散,然而夜间研究区大部表现为增温不显著。(3)近20 a合肥都市圈地表温度的冷热点集聚发生明显变化。白天热点区向东北方扩散,冷点区在西南角聚集;夜间热点区向南部聚集,冷点区向中部扩散。(4)白天,潜在蒸散发、气温和植被指数是合肥都市圈地表温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气温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多年来引起地表温度变化的主导因子;夜间,植被指数、降水和气温是研究区地表温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夜间灯光指数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明显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戴睿 闫岩 周迎平 徐倩倩 何冬燕 何冬燕 邓学良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结果在安徽的适用性及应用 利用气象站数据对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模拟结果在安徽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发现:RegCM4.0模拟结果对安徽省平均温度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式值与观测值接近;模式与观测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模式平均... 何冬燕 卢燕宇 田红 邓学良关键词:降水天气 区域气候模式 文献传递 卫星遥感中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中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两个参数的关系,直接计算得到我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并对人为和沙尘气溶胶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海域,利用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的关系直接计算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是可行的;我国海域的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人为气溶胶在春夏季最大,而在秋冬季最小;沙尘气溶胶在冬春季最大,而在夏秋季最小。在该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在纬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0°-45°N达到最大值,向南北递减;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3°-40°N最大,在其他纬度都很小。在经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离岸距离有关,在沿海120°E处最大,随着经度增加而减小。沙尘作为大颗粒气溶胶,传输距离小,所以它只是在120°-123°E出现最大值,在其他经度处都很小。 邓学良 潘德炉 何冬燕 毛志华 陈正华关键词:MODIS 中国海域 沙尘气溶胶 南宁城区“7·18”灾害性强降雨分析 暴雨和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多年来,气象工作者对暴雨的预测和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取得不少有意义的成果。但是由于其发生发展机制的复杂性,目前对于暴雨特别是局地突发性暴雨的预报在落区和时效上都还难以满... 陈业国 何冬燕关键词:强降雨 气象灾害 暴雨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