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23-H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002年 石光锋 王晓霜 丁宇关键词:结直肠癌 肿瘤转移 NM23-H1 基因表达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9 2002年 崔庆 冯延昌 高敏 刘志民 丁宇关键词:门脉高压症 断流术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硫培非格司亭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研究硫培非格司亭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2月20日于淄博市中心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178例术后行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患者首次化疗及后续化疗48 h后皮下注射硫培非格司亭6 mg。动态监测血常规。统计每次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每次化疗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恢复至>2×109/L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78例乳腺癌患者中3例患者仅完成3周期化疗,其余均完成4个化疗周期,所有患者在化疗后均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所有化疗周期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点的时间为(10.15±1.21) d,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6.77%,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12%,中性粒细胞应用G-CSF恢复至>2×109/L的时间(1.85±1.34)d;第1~4个化疗周期,分别有45、43、47、46例患者发生骨痛和肌痛,分别有15、10、11、7例患者发生发热,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可以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FN的发生率,提高了化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刘嘉琦 初军 张超 于河山 崔海云 魏菲菲 丁宇关键词:乳腺癌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甲状腺微小癌38例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范围。方法总结1999年1 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38例。行甲状腺一侧全切除加峡部切除加对侧次全切除术11例,一侧全切加对侧大部切除术9例,双侧大... 李良 丁宇关键词:甲状腺微小癌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文献传递 乳腺癌根治术手术方式改良的体会(附398例报告) 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式改良的方法及其在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 398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22例,Patey氏手术83例,Anchincloss手术247例,改良Anchincloss手术46例。比较不同术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术式(P<0.01); Patey氏手术与Anchincloss手术相比,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前者高于后者(P<0.01); 改良Anchincloss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3种术式(P<0.01),且其手术时间比其它术式平均缩短20 min。结论 改良Anchincloss手术能明显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手术时间。 李良 齐兆生 魏元明 冯延昌 丁宇关键词:乳腺癌 肿瘤根治术 并发症 手术方式 转录调节因子1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014年 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是转录因子结合到特定的DNA序列,并随后调控基因的转录。有大量的转录因子使用一个保守的锌指结构域结合自己的目标DNA片段。三重基序蛋白(tripartite motif,TRIM)家族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域,即N-末端的RING-Bbox-coiled-coil(RBCC)基因序列、bromo结构域、保守中心序列区以及C-末端的PHD指状结构域,此外该家族还都具有一个可变的C-末端,因此TRIM家族也称为RBCC家族。 肖传光 李良 丁宇 王猛 胡玮关键词:乳腺肿瘤 转录因子 癌基因 定量分析乳腺癌术后化疗前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组织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170与外周血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的表达及乳腺癌组织ER、PR、癌基因、Her-2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法对32例乳腺癌组织标本P170蛋白表达阳性的病人(试验组)和11例乳腺癌组织标本P170蛋白表达阴性的病人(对照组)进行化疗前的外周血液MDR1mRNA及ER、PR、Her-2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170表达阳性的病人中,外周血MDR1mRNA表达阳性者14例(43.75%),阴性18例(56.25%);乳腺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170表达阴性的11例病人中,外周血MDR1mRNA表达阳性者6例(54.55%),阴性5例(45.45%);P170阳性组外周血MDR1mRNA阳性表达率43.75%与P170阴性组外周血MDR1mRNA阳性表达率54.55%之间差异无相关性(Χ^2=0.383,P〉0.05)。P170阳性组Her-2阳性表达12例(37.50%),阴性20例(62.50%);P170阴性组Her-2阳性表达2例(18.18%),阴性9例(81.82%);P170阳性组Her-2阳性表达率37.50%与P170阴性组Her-2阳性表达率18.18%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391,P〉0.05)。P170阳性组ER表达阳性者13例(40.63%),阴性19例(59.37%);P170阴性组ER阳性表达者7例(63.64%),阴性4例(36.36%);P170阳性组ER阳性表达率40.63%与P170阴性组ER阳性表达率63.64%之间差异无相关性(Χ^2=1.742,P〉0.05)。P170阳性组PR阳性表达者20例(62.50%),阴性12例(37.50%);P170阴性组PR阳性表达者4例(36.36%),阴性7例(63.64%);P170阳性组PR阳性表达率62.50%与P170阴性组PR阳性表达36.36%之间差异无相关性(Χ^2=2.267,P〉0.05)。P170阳性组淋巴结转移者9例(28.12%),无淋巴结转移23例(71.88%);P170阴性组淋巴结转移者5例(45.45%),无淋巴结转移6� 王新美 李良 崔庆 王木新 丁宇 贾同福 李建钊 冯宁宁 左安敬 冯延昌关键词:多药耐药基因 P170 乳腺癌 LY01005和诺雷得®治疗绝经前乳腺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LY01005和诺雷得®在中国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34家医院入组188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LY01005或诺雷得®治疗,每28 d 1次,连续给药3次,所有患者同时口服他莫昔芬治疗。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为给药第29天至第85天血清雌二醇(E2)维持在绝经后水平(≤30 pg/ml)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血清E2、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较基线的变化及安全性特征。研究也评价LY01005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结果共有188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入组,187例患者接受LY01005或诺雷得®治疗。LY01005组(n=93)和诺雷得®组(n=94)给药第29天至第85天维持在绝经后水平(E2≤30 pg/m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3.1%及86.3%,两组累积概率的率差为6.8%(95%CI:-2.3%~15.9%),满足主要疗效指标率差的95%CI下限不低于-10%,达到非劣效标准。两组第29天给药前至第85天血清E2、LH、FSH与基线相比变化相当(E2:89.34%~90.23%和82.11%~85.02%;LH:88.89%~95.52%和89.70%~97.02%、FSH:75.36%~80.85%和73.07%~80.24%)。LY01005组受试者连续3次给药后,血清LH和FSH均在首次给药后呈现一过性升高,在第2天达峰,随后开始下降,第29天血清LH和FSH浓度达到较低浓度水平,之后维持在该浓度水平及以下直至第85天。两组安全性特征相似。结论LY01005每28 d 1次治疗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可持续有效维持血清E2至绝经后水平,临床疗效与诺雷得®相当,安全性特征相似,整体耐受性良好。 邵喜英 张清媛 牛钊峰 李曼 王京芬 陈占红 骆瑞珍 乔广东 王建国 钱立元 杨荣华 陈振东 王剑 姚玉民 欧江华 孙涛 程巧 王永胜 黄健 赵鸿鹰 苏乌云 欧阳忠 丁宇 陈莉林 杨素梅 崔猛胜 臧爱民 周恩相 范培芝 张静 刘强 滕月娥 李卉 聂建云 杨谨 王晓稼 江泽飞关键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 乳腺癌患者术后劳动能力与手术因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术后劳动能力与手术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68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预后影响因素及术后劳动能力。结果 154例预后良好(91. 67%),14例预后不良(8. 33%),其中局部肿瘤复发3例(1. 79%),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5例(2. 98%),其他预后不良6例(3. 57%),随访期间死亡2例(1. 19%)。术后并发症26例(15. 48%),其中皮下积液12例(7. 14%)、上肢水肿10例(5. 95%)中包括一般性水肿8例(4. 76%)及顽固性水肿2例(1. 19%)、肩关节功能障碍4例(2. 38%)。劳动能力优113例(67. 26%),良29例(17. 26%),差26例(15. 48%)。年龄≥40岁、具有乳腺癌家族史、浸润性导管癌、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疾病Ⅲ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 2表达阳性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腋窝淋巴结清扫总数≥15个,未保留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肋间臂神经、中胸肌神经、胸背血管的前锯肌支及清扫胸背血管外侧淋巴结是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未保留胸长神经、胸背神经、中胸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与患者术后劳动能力差有关(P<0. 05)。结论年龄≥40岁、具有乳腺癌家族史、浸润性导管癌、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疾病Ⅲ期、HER2表达阳性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上述症状患者应密切注意预后情况,防止肿瘤的复发及向远处转移。控制腋窝淋巴结清扫总数,保留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肋间臂神经、中胸肌神经、胸背血管的前锯肌支,不清扫胸背血管外侧淋巴结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且与患者术后劳动能力有关。 丁宇 翟怡 胡玮 徐衍宾关键词:乳腺癌 预后 脉络舒通丸联合达肝素用于甲状腺全切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恢复 2022年 目的:探讨脉络舒通丸联合达肝素用于甲状腺全切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治疗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1日于淄博市中心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 145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389例患者于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其中305例患者(作为抗凝组)于术后第1天予补钙治疗及脉络舒通丸联合达肝素抗凝治疗,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仅予补钙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甲状旁腺功能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及日均引流量。结果:1 145例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为33.97%。抗凝组甲状旁腺永久性损伤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日均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P=0.80)。抗凝组术后甲状旁腺于术后第15、30、90、180天恢复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给予甲状腺全切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补钙治疗及脉络舒通丸联合达肝素抗凝治疗,可以促进甲状旁腺功能的恢复,降低永久性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术后使用安全可靠。 刘嘉琦 初军 于河山 张超 孔琳娜 丁宇关键词:甲状腺恶性肿瘤 甲状腺全切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补钙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