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统国

作品数:26 被引量:101H指数:5
供职机构: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癫痫
  • 7篇儿童
  • 5篇电图
  • 5篇血性
  • 5篇脑电
  • 4篇预后
  • 4篇睡眠
  • 4篇睡眠结构
  • 4篇脑电图
  • 4篇急性
  • 3篇缺血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患儿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多项睡眠图
  • 2篇血管
  • 2篇视频脑电
  • 2篇视频脑电图

机构

  • 16篇梅州市人民医...
  • 10篇广东省梅州市...

作者

  • 26篇魏统国
  • 18篇杨玉先
  • 17篇石玉良
  • 13篇叶红涛
  • 10篇钟伟
  • 9篇张志益
  • 5篇池晓群
  • 5篇朱钦辉
  • 4篇徐昆明
  • 3篇钟思玲
  • 2篇冯淼玲
  • 2篇邹友权
  • 2篇叶红
  • 1篇冯淼玲
  • 1篇曹裕民
  • 1篇袁文谋
  • 1篇张冰丽
  • 1篇温茂昌
  • 1篇凌维汉
  • 1篇张煜华

传媒

  • 5篇癫痫与神经电...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江西医药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华西医学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转化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原发性癫痫药物治疗105例随访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儿童原发性癫痫药物治疗随访中的临床及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结果。方法对62例初诊时长程脑电图有痫样放电的原发性癫痫儿童(初治组)行临床及VEEG随访2年。对43例症状已完全控制3年的原发性癫痫患者(经治组)行撤药前VEEG检查,并行2年的临床及VEEG随访。结果初治组77.4%(48/62)的患者临床疗效与VEEG变化相一致,19.4%(12/62)的患者临床疗效好于VEEG,3.2%(2/62)的患者VEEG好于临床疗效。经治组8例(18.6%)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2例(4.7%)在停药的1年后复发。其中5例减药前VEEG有痫样放电波,随访中全部(100%)复发。结论抗癫痫药物控制临床发作有效,VEEG往往亦有改善,VEEG的变化与临床疗效间可不完全一致。减停药前以及随访复查中VEEG有痫样放电波者,复发的风险高。停药后的第1年内是临床复发的高风险期。建议在抗癫痫治疗中、减停药前均应作VEEG复查,并于停药后继续作临床及VEEG随访1~2年为妥。
杨玉先叶红涛池晓群张煜华魏统国石玉良张志益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儿童原发性癫痫复发
脑电图对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患儿的早期评价及预后判断的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EEG监测在手足口病患儿并发脑干脑炎的早期对病情的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90例被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EEG监测及头颅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程中并发脑炎(进展组)21例患儿中,13例在临床出现脑炎征象前EEG检查即已发现有异常,异常率达61.9%,而病程中未并发脑炎者(非进展组)中EEG仅9.31%异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对脑电异常的手足口病患儿作头颅MRI检查仅发现3例有信号异常,阳性率仅为13%。对29例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患儿(包括入院时即发现有脑炎者8例))作EEG监测,并追踪其病情转归,发现死亡组EEG异常程度更明显,EEG为平坦波或低电压者预后尤差(P〈0.05)。结论:EEG检查能反映脑功能状态及损伤程度,EEG监测有助于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的早期发现。EEG出现平坦波或低电压者预后差,连续多次EEG追踪监测对疾病转归预测可能更有帮助。
叶红涛杨王先池晓群魏统国石玉良张志益
关键词:手足口病脑干脑炎
癫痫儿童合并孤独症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征象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癫痈儿童合并孤独症的相关危险因因素及该症的早期征象。方法对本院43例癫痫伴孤独症患儿(A组)与50例不伴孤独症的癫痫患儿(B组)进行对照研究,分析癫痈儿童合并孤独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临床表现。结果癫痈合并孤独症患儿较一般癫痫患儿的相关危险因素增多,孤独症早期表现明显,大多数癫痫伴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在2岁前就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儿童有明显不同。结论多种因素与癫痈儿童合并孤独症相关。加强儿童保健,减少围产期及发育期存在的一些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减少孤独症的伴发。强调对癫痫合并孤独症患儿的早期诊断,并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改善其预后。
杨玉先叶红涛魏统国石玉良张志益
关键词:病例对照研究
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86例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进行保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血浆中ET-1、vWF、NO水平的变化以及总治愈率。结果治疗前,2组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能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认知功能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中ET-1、vWF、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的ET-1、vW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治愈率79.07%,实验组为95.3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内皮功能有轻微的损伤,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总体疗效。
石玉良杨玉先魏统国曹裕民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血管内皮功能
DF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出血性转化的评估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比值(DFR)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机械取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取栓治疗3 d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n=46)和非HT组(n=74)。所有患者入院后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D、FIB水平,并计算DF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FIB水平及DFR对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的评估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HT组患者D-D、DFR明显高于非HT组,FIB明显低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D、FIB、DFR评估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4(95%CI:0.679~0.774)、0.876(95%CI:0.826~0.921)、0.942(95%CI:0.892~0.987);HT组有吸烟史比例、有合并糖尿病比例、术前NIHSS评分、术后收缩压高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14分(OR=2.524,95%CI:1.383~4.608)、术后收缩压≥137 mmHg(OR=2.119,95%CI:1.236~3.633)、D-D≥1.68 mg/L(OR=2.971,95%CI:1.637~5.392)、FIB≤2.87 g/L(OR=3.238,95%CI:1.813~5.392)、DFR≥0.61(OR=4.023,95%CI:2.292~7.061)是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高DFR是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作为评估ACI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临床指标。
魏统国陈丹霞钟裕朱钦辉徐昆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出血性转化
综合干预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治疗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原发性或隐源性癫痫伴发抑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综合干预组各34例,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抗癫痫药物治疗,综合干预组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同时加用抗抑郁药口服(氟西汀口服,每日20mg),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癫痫患者生存质量量表-31(QOLIE-31)评定。结果:综合干预治疗3个月后患者QOL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
杨玉先叶红涛魏统国石玉良钟伟张志益
关键词:癫痫抑郁综合干预
白细胞介素1β与癫痫发作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10月检索PubMed数据库(1985年1月-2013年7月)、Medline数据库(1985年1月-2013年7月)、中国知网(1998年1月-2013年7月)和万方数据库(1996年1月-2013年7月),并辅以谷歌学术搜索引擎进行手工检索。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选择,对入选文献的质量参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与计分表"进行评价和计分,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对有效的信息进行数据提取。然后采用RevMan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加权均数差(WMD)为效应指标。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包括82例癫痫发作的患者和471例正常对照。所纳入的研究未描述详细的抽样方法及其检测方法的特异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癫痫发作72 h以内的患者与正常对照人群之间血浆IL-1β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4 pg/mL,95%CI(-0.07,0.16)pg/mL,P=0.46]。结论 IL-1β可能没有直接参与癫痫的发作,而是通过与其他炎性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IL-1β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
魏统国张冰丽叶红涛
关键词:META分析白细胞介素1Β癫痫炎症反应
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癫痫发作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同对照组的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经治疗后癫痫持续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同对照组的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日不增加不良反府。佰得临床府用参考。
徐昆明杨玉先温茂昌魏统国石玉艮
关键词:丙戊酸钠脑卒中癫痫
替罗非班联合直接取栓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直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以收治的103例急诊急性脑梗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直接取栓治疗,51例)和研究组(给予直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52例)。统计两组患者穿刺成功到再通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神经功能、再通血流分级及mRS评分。结果:研究组穿刺成功到再通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再通血流分级中的3级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再通血流率为94.23%(49/52),对照组再通血流率为75.00%(39/52),研究组再通血流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朱钦辉陈丹霞魏统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替罗非班急诊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机械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的125例AC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分析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125例ACI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HT患者38例,发生率为30.4%。HT组年龄≥60岁、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表评分(NIHSS)评分≥15分、取栓次数>2次患者比例高于非HT组(^(均)P<0.05),HT组患者外周血NLR水平高于非H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15分、取栓次数>2次和外周血NLR≥5.73是ACI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机械取栓后HT的预测模型,Logit(P)=-5.696+1.326×年龄+1.894×糖尿病+1.526×大面积脑梗死+2.243×NIHSS评分+3.610×取栓次数+2.660×NLR。该预测模型评估HT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95%CI:0.861~0.965),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80.5%。结论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病率较高,年龄、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取栓次数和外周血NLR水平与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的发生有关,构建危险因素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评估HT发生风险。
魏统国陈丹霞钟裕朱钦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