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桂云
- 作品数:126 被引量:753H指数:20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北阡遗址人和动物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青岛市即墨北阡遗址先后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大汶口文化和周代两个时期的人和动物骨资料,对其进行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可望复原先民的食物结构,探讨动物、植物驯养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大汶口文化和周代先民的食物结构中粮食作物以C4类食物为主,肉类更多为海洋贝类和家畜;家猪的驯养则以C3植物为主,并受先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推测,尽管北阡遗址地处海岸线附近,海洋渔业更多依赖贝类而不是海洋鱼类.总体而言,大汶口时期先民的食物资源包括粟类作物(C4植物)、贝类海洋食物和家畜,体现为农耕、驯养和渔业为主,而狩猎为辅的生活方式;周代与之相比,驯养和海洋渔业等肉食资源更丰富,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高.
- 王芬宋艳波李宝硕樊榕靳桂云苑世领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周代稳定同位素分析食物结构
- 山东济南唐冶遗址(2014)西周时期炭化植物遗存研究被引量:17
- 2016年
- 唐冶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唐冶村,在2014年度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掘者系统采集了浮选土样。浮选结果显示:206份土样共出土68508粒炭化种子和果实,其中农作物包括粟、黍、小麦、大豆、大麻和水稻六种。非农作物中以马唐数量最多,而且普遍性极高,我们推测马唐可能被专门采集用来作为饲料。同时,遗址还出土了大量豆科和藜科植物遗存。另有枣、葡萄属、桑葚、郁李等可食用果类遗存。唐冶先民的经济结构以农业经济为主,同时也利用一些野生植物和果类作为生存资源的补充。
- 安静平董文斌郭荣臻靳桂云
- 关键词:西周时期浮选法农业结构植物利用
- 河湟地区史前先民木材利用研究
- 2023年
- 河湟地区沙隆卡、寺洼和齐家坪三个遗址均发现有一定数量的木炭遗存,经科学鉴定,发现有松属、榆属、沙棘属等28个种属,种类较为丰富。研究发现,松属在先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作薪柴、房屋建筑材料等,除此之外,先民可能会采集沙棘属、梨属等果树的果实食用。同时,根据发现木炭的保存状态,我们推测,先民在采集木材进行利用时,有一定策略,会选择一些小直径、易燃的木材作为燃料。上述发现提供了对河湟地区史前先民木材利用方式多样性认识的新证据。
- 贾茵肖永明傅罗文靳桂云
- 早期盐业聚落中的植物利用——宁波大榭遗址植物遗存分析
- 2023年
- 宁波大榭遗址主体文化堆积属良渚文化晚期至钱山漾文化时期,发现大量钱山漾时期海盐生产遗迹和与制盐相关的遗物。植物遗存分析有助于还原史前先民的植物利用情况,便于理解遗址的内涵和性质。植物遗存分析表明,良渚晚期先民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粟次之,聚落内存在持续的粮食加工行为,甚至可能有专门的加工场地,另有集中区域用于储存果实。钱山漾时期先民从事密集的盐业生产活动,就近利用栎属、荚蒾属等林木作为煮盐的燃料,同时在制盐陶器中主动加入疑似谷壳等植物掺和料以强化耐热属性:史前大榭不具备典型农业聚落的生计特征,农作物或基本依赖海路供给。综合良渚晚期社会专业化生产趋于强化的背景,推测良渚时期先民就已探索开展制盐或石器加工业。
- 郭珊瑞雷少靳桂云
- 关键词:植物遗存生计方式
- 邹平丁公遗址(2014)龙山文化植物大遗存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6
- 2018年
- 2014年秋季对丁公遗址的发掘过程中,系统采集了植物考古研究样品。文章报道龙山文化时期灰坑、地层等遗迹单位浮选到的炭化种子果实情况。植物组合包括农作物和非农作物,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其中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为主,稻作农业占有相当比重,小麦比较少。非农作物类植物遗存数量比较多,包括农田杂草和野生植物。炭化植物遗存为了解丁公遗址龙山时期聚落的植物利用、生计模式、农业生产和环境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 吴文婉姜仕炜许晶晶靳桂云
- 关键词:龙山文化农业
- 河南郑州汪沟遗址出土的植硅体被引量:1
- 2022年
- 汪沟遗址是豫中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一处高等级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在2014-2016年三个季度的发掘中我们系统采集了植硅体土样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汪沟聚落仰韶文化晚期的农作物有粟、黍和水稻;黍粟比例较高,水稻的比例较低;稻作农业较旱作农业规模小,种植少,但水稻和粟黍的出土概率相差很小,说明水稻和粟黍一样都是汪沟先民日常食用的作物,是汪沟先民植物性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的结果推测,汪沟遗址的粟黍和水稻在不同的季节以连杆带穗的方式收割,然后在壕沟南部区域对谷物进行集中脱粒,脱粒后的粟黍和稻被共同储藏在房址周围,个体家庭需要食用的时候在房屋内或周围进行脱壳。大规模的谷物收割和在特定场所集中进行的脱粒加工活动说明,汪沟聚落有着较强的劳动组织能力,有较大型社会生产组织的存在,大家庭或家族公社是聚落生产与生活中的基本组成单位。
- 杨凡顾万发段绮梦郑晓蕖贾茵靳桂云
- 关键词:植硅体农业社会组织
- 有关环境考古学的一些方法被引量:1
- 1998年
- 有关环境考古学的一些方法ColinRenfrewandPaulBahn著靳桂云译(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环境考古是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与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物种相互影响。环境影响着人类生活:不同的纬度和海拔高度、地形和...
- 靳桂云
- 关键词:环境考古学氧同位素古气候考古学家海平面遗址
- 中国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被引量:16
- 1993年
- 一、引言 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是指那些当时人们祭神祀祖、祈求生存发展等活动留下的考古学遗迹。和其它考古学遗迹相比;祭祀遗迹有其独有的特征。 祭祀本身是沟通人神的活动,它的意图在于让神灵享用人们的供品而赐人以福佑。祭祀活动是原始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始人类复杂的社会生活,帮助我们研究当时人类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正是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此文,试图对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的内容和所反映的社会思想意识及社会背景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敬请各位专家不各赐教。 二、现有的考古资料 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
- 靳桂云
- 关键词:遗址中国新石器时代祭坛墓地灰坑牛河梁
- 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2017年至2019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联营区域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121座,祭祀坑19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2300余件。初步确定该区域为西汉家族墓地,有自己家族的规划埋葬区域,时代由西汉早期延续至西汉晚期。本文分析的植物材料来自本次发掘过程中的M77,时代为西汉早中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30年左右。经过采样、提取和鉴定工作,发现植物大遗存种类主要为水稻、粟、黍、大麻、豆科等,另绝大多数植物遗存仍然鲜亮,表明汉代联营地区墓中随葬农作物符合当时葬仪的最高规格,同时使用八种不同的农作物,即黍、粟、麦、粱、稻、麻、大豆和小豆,为研究联营汉墓随葬粮食种类及方式、认识汉代丧葬观念和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王晓静李则斌夏晶李亚萍靳桂云
- 关键词:汉代植物遗存丧葬习俗
-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龙山时代生业经济的生物考古证据被引量:1
- 2025年
-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和社会演进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合动植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口腔健康状况等多重生物考古学证据,探讨了山东沿海地区龙山时代先民的生业方式。研究表明,在龙山时期,山东沿海地区先民靠海不“靠海”,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是其主要生业方式,而对海洋资源依赖较小。这与之前贝丘文化时期先民主要依靠海洋资源,农业经济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的生业方式存在明显的历时性变化,而这可能与大汶口文化和粟作农业的传播有关。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生业对比分析显示两地虽均采用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主的生业方式,但龙山时期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内陆地区。
- 陈松涛王富强靳桂云
- 关键词:龙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