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然

作品数:28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手术
  • 7篇皮肤
  • 7篇细胞
  • 4篇皮瓣
  • 4篇切除
  • 4篇肿瘤
  • 4篇外科
  • 4篇细胞癌
  • 4篇疗效
  • 4篇鳞状
  • 4篇鳞状细胞
  • 3篇鳞状细胞癌
  • 2篇修复外科
  • 2篇修复外科手术
  • 2篇血卟啉
  • 2篇血卟啉衍生物
  • 2篇血啉甲醚
  • 2篇软组织
  • 2篇食管
  • 2篇手术切除

机构

  • 28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北京世纪坛医...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科技部
  • 1篇北京市科学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8篇陶然
  • 12篇韩岩
  • 4篇马超
  • 4篇陈犹白
  • 4篇柴密
  • 4篇雷永红
  • 3篇郭伶俐
  • 2篇焦顺昌
  • 2篇顾瑛
  • 2篇张帆
  • 2篇刘凡光
  • 2篇胡毅
  • 2篇李涛
  • 2篇马恬
  • 2篇周志强
  • 1篇李桂珍
  • 1篇孙胜杰
  • 1篇曾晶
  • 1篇宋琪
  • 1篇王开

传媒

  • 5篇中华整形外科...
  • 4篇解放军医学院...
  • 3篇中国美容整形...
  • 2篇中国激光医学...
  • 2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心理与健康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消化肿瘤杂志...
  • 1篇军事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0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将离体肿瘤标本分割成合适大小(长×宽×厚不超过5 cm×3 cm×3 cm),置于Micro-CT扫描床上,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扫描。(1)采用不同时间扫描:保持扫描电压不变(肉瘤为50 kV、鳞状细胞癌及其他肿瘤为70 kV),对同一标本选择4 min和14 min分别进行扫描。(2)采用不同电压扫描:保持扫描时间不变(4 min),对同一标本选择30、50、70、90 kV 4种电压分别进行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时间及扫描电压下的成像效果,得出不同肿瘤的最佳扫描参数。(3)对影像学感兴趣区进行取材,制作病理学HE染色切片,并采用Precice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获得数字切片,与Micro-CT相应截面的影像图进行对比,记录不同组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63.9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16例、基底细胞癌2例、乳房外Paget病2例、黑色素瘤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对比影像学和病理学标本共65组。(1)扫描时间:扫描4 min与14 min均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并能满足观察肿瘤形态、判读肿瘤边界的要求。(2)扫描电压:对于鳞状细胞癌,电压为30、50 kV时成像不清晰,70、9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中的微小钙化点在90 kV时与肿瘤组织对比度不高;对于各种肉瘤,电压为30 kV时成像不清晰,5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70、90 kV时肿瘤与周围脂肪组织对比度不高。(3)Micro-CT影像图与病理切片对比结果显示,体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与病理学切片十分接近。正常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楚,毛囊清晰
姜伟乾陈犹白陶然杨京润韩岩
关键词:肿瘤鳞状细胞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理学
年轻女性乳腺癌潜在核心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年轻女性乳腺癌肿瘤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及分析,初步探索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下载年轻女性乳腺癌(≤35岁)相关转录组数据,其中包括29例乳腺肿瘤组织样本和3例正常乳腺组织样本。利用R语言Limma程序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着重对表达上调的核心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共筛选出72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73个,下调基因547个。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得到的核心基因包括NCAPG、NCAPH、MELK、PBK、CDCA5、CDCA8、CCNB2、CCNA2、SPC25、SKA1、NPY1R、CXCL9、CXCL10、GALR2、CCR8、CXCL2、CXCL3、CXCL5、PPBP、CCL16。其中NCAPG、NCAPH、MELK、PBK、CDCA5、CDCA8、CCNB2、CCNA2、SPC25、SKA1、NPY1R、CXCL9、CXCL10、GALR2、CCR8在年轻女性乳腺癌中表达上调,同时发现CXCL2、CXCL3、CXCL5、PPBP、CCL16在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既往研究报道较少。对上调核心基因进行GO分析显示:有丝分裂、细胞增殖正向调控和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与其相关性较大,同时上调核心基因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以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KEGG信号通路关系密切。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与年轻女性乳腺癌显著相关的20个潜在核心基因,上调的核心基因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有关。
陶然赵卫红秦博宇焦顺昌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核心基因信号通路
面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切除的美容修复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面部基底细胞癌(基癌)和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分析影响术后美容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行手术扩大切除并一期美容修复的90例面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患者,男46例,女44例,年龄19~97(64.5±15.3)岁。探讨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修复方式等。由其他医师和患者分别对出院时的美容效果(包括对称性、器官牵拉变形、局部平整度、色泽、质地)进行评分。结果局部皮瓣是基底细胞癌修复常用方法,其次为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是鳞状细胞癌修复常用方法,其次是局部皮瓣,直接缝合、游离皮瓣。70%患者(基癌患者40例、鳞癌患者23例)修复后美容效果评价为优,20%(基癌患者15例,鳞癌患者3例)为良,10%(基癌患者4例,鳞癌患者5例)为差,两组肿瘤的美容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缝合的美容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几种修复方式。结论面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通过扩大切除和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均可达到较好的肿瘤学和美容效果。
柴密陈犹白牛泽浩舒军郭伶俐雷永红陶然韩岩
关键词:修复外科手术美容技术
ASCs表达大鼠CCR7及有效归巢于大鼠的次级淋巴器官的实验研究
陶然马恬韩岩
局部进展或晚期胃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靶向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与生物标志物探索被引量:1
2021年
胃癌具有早期不易被发现、侵袭度强、恶性程度高、远期生存不佳等特点,是世界范围内频发、高发和高死亡的恶性肿瘤,特别在中东地区和我国这一现状尤为突出。对于局部进展或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而言,采取以化疗、放疗为主的全身综合治疗的控制手段非常有限。精准医学时代,随着对于癌症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肿瘤免疫机制的逐步深入探索,相关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对于胃癌的治疗逐步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灌溉”时代。本文结合目前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临床实际,对于局部进展或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胃癌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和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李涛刘鹿陶然张帆胡毅
关键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网瘾的探析与干预被引量:1
2019年
电脑前,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小A,不停地敲击键盘,屏幕上的光线不停变换着,他已经在电脑前坐了近8个小时。桌子上布满了零食袋子和矿泉水瓶。小A的爸爸和妈妈一年前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小A的妈妈怕孩子跟了爸爸后受委屈,就把小A带在了身边。妈妈在医院工作,工作很忙,一个月总有几天在值班。
陶然
关键词:网络成瘾阿片类受体
血啉甲醚体外光敏反应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探讨血啉甲醚 (HMME)及血卟啉衍生物 (HpD)体外光敏化反应的机制。方法 采用HMME及HpD光敏引起还原型辅酶I(NADH)氧化为中介的鲁米诺 (luminol)化学发光法 (CL) ,探讨HMME及HpD光敏反应特点。选择性应用单态氧 (1O2 )及活性氧物质 (ROS)的专一清除剂 ,研究1O2 及ROS在HMME及HpD光敏反应中的作用。结果 1O2 专一清除剂几乎完全抑制了HMME和HpD的化学发光 ,ROS清除剂对化学发光没有明显影响。HMME化学发光值最高可达 5 0 95 95mV ,反应持续时间 4 8s ,1O2 的总产量 12 2 30 2 80。HpD的化学发光值最高 4 90 0 0mV ,反应时间 2 35s ,1O2 的总产量 5 75 75 0 0。结论 HMME及HpD的光敏化产物主要是1O2 。HMME光敏化产生1O2 的光量子产率高于HpD ,1O2 生成速度比HpD快 ,HMME自敏光氧化速度也比HpD快。在鲜红斑痣的治疗中 ,当血供正常时 ,HMME光敏损伤作用可能更强 。
陶然顾瑛刘凡光曾晶张丽潘玉明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光敏感药血啉甲醚血卟啉衍生物HMME
便携式可视拉钩在耳后皮肤扩张术中的应用
2021年
目的探讨便携式可视拉钩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耳后扩张器置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50例耳后扩张器置入术患者,共实施56次耳后扩张器置入术,按照手术辅助方式分为冷光源拉钩组和可视拉钩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天数。对数据进行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可视拉钩组切口长度为3.0(3.0,3.0)cm,明显短于冷光源拉钩组3.5(3.0,4.0)cm,P<0.05。可视拉钩组手术时间为(65.6±10.2)min,明显短于冷光源拉钩组(77.1±14.9)min,P<0.05。可视拉钩组术后引流量为41.5(35.5,43.5)ml,明显少于冷光源拉钩组54.5(46.5,59.0)ml,P<0.05。可视拉钩组与冷光源拉钩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0(20.0,30.0)、25.0(20.0,30.0)ml,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09.0,P>0.05)。便携式可视拉钩组术后引流天数为(5.6±1.5)d,明显短于冷光源拉钩组(7.6±1.8)d,P<0.05。结论便携式可视拉钩用于耳后扩张器置入术可解决冷光源辅助下术野显露不充分、止血不彻底的缺点,同时具有手术切口较小、手术耗时较短、术后出血较少等优点,是较理想的耳后扩张器置入术辅助工具。
舒军徐亦驰牛泽浩陈犹白韩愚弟柴密靳睿韩岩陶然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小耳畸形
单纯性皮肤切除矫正老年性上睑松驰29例
上睑松弛是常见的老年性眼睑疾病,上睑严重松垂遮盖视野,不但影响外观,更影响视力,造成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不便,严重者导致抑郁、自卑心理.该文章介绍单纯皮肤切除术,不分离眼睑深部组织,直接对合皮肤,治疗29例老年性上睑松弛患者...
陶然薛紫涵李桂珍
关键词:上睑松弛老年患者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阴茎黑色素痣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总结阴茎黑色素痣的主要临床特征,对比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阴茎黑色素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例阴茎黑色素痣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阴茎分裂痣患者。阴茎龟头处黑色素痣面积为0.4 cm×0.5 cm^1.5 cm×2.0 cm,阴茎包皮处黑色素痣面积为0.5 cm×0.6 cm^1.5 m×2.0 cm。手术分别采用包皮内板游离移植法(1例)、直接切除缝合法(3例)、切除后创面换药法(5例)的方法,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均送病理检查。结果手术前后BMSFI评分无差异。其中1例分裂痣患者采用包皮内板游离移植后皮片发生坏死,经二次清创术后创面愈合。切除创面换药法术后瘢痕挛缩、增生的风险较低。术后随访6~3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采用切除后创面换药方法治疗阴茎黑色素痣,方法简单、安全、易于推广,患者对阴茎外观及功能均较满意,是治疗阴茎黑色素痣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靳飞陶然杨红岩雷永红柴密马超舒军韩岩
关键词:阴茎黑色素痣不同术式疗效观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