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
- 作品数:19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膀胱癌患者外周血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的比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分析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2例膀胱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MDSC的比例,分析MDSC比例与临床病理特征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0.122±0.043)%相比,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比例明显增加(0.679±0.438)%,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后,患者外周血中MDSC的比例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C水平与膀胱癌肿瘤分期明显相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外周血MDSC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梁建明关有彦钟永孙青戴哲浩管考鹏马洁李长岭张叔人
- 关键词:膀胱肿瘤免疫逃逸
- 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潜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及激活的危险因素
- 2025年
- 目的评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患者潜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LTBI)情况和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LTBI激活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3年5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AA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LTBI组和非LTBI组,根据LTBI组是否发生活动性结核病(ATB)将患者分为ATB组和非ATB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特征。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V患者LTBI激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302例AAV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4.0(53.0,71.0)岁,男性169例(55.96%),IGRA阳性率为24.17%(73例)。LTBI组患者肾功能不全比例高于非LTBI组(79.45%VS 6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BI组年龄为62.0(53.5,72.0)岁,男性44例(60.27%),11例(15.07%)发生ATB,非LTBI组发生4例(1.75%)。LTBI组患者中,ATB组与非ATB组患者在日均糖皮质激素量、年龄、肾功能不全、中性粒细胞、血肌酐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均糖皮质激素量、日均糖皮质激素量>11.75 mg/d、年龄、年龄>65岁,血肌酐≥150μmol/L,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均糖皮质激素量>11.75 mg/d(OR=10.14,95%CI:1.30~79.01),年龄>65岁(OR=0.08,95%CI:0.01~0.85)是LTBI激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AV患者LTBI感染率高,日均激素量>11.75 mg/d是AAV患者LTBI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可能因接受较低剂量的免疫抑制治疗而获益,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 谢杨眉钟永陈金彪张和平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ANCA相关血管炎结核
- 胃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表型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高表达CD25的CD4+调节性T细胞(CD4+CD25highT)比率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肿瘤患者和20名健康人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水平,初步探讨其表型特征。并分析10例胃癌患者手术后1周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与手术前相比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率为(14.67±6.55)%,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3.41±1.13)%(P<0.01);CD4+CD25highT细胞具有调节性T细胞的表面标记特征,高水平表达FOXP3、CD152(CTLA-4)、CD134(OX40)和GITR。胃癌各期CD4+CD25high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术后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比率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梁建明孙青钟永解亦斌马洁张叔人
-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流式细胞术
- 低龄小儿血液净化治疗在儿科危急重症抢救中的应用
- 目的 探讨低龄小儿血液净化治疗在儿科危急重症抢救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2010.1-2014.1 在我院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灌流)的0-3 岁患儿37 例,病因包括急性药毒物中毒18 例...
- 敖翔周巧玲钟永宋加荣周慧敏
- 从OSCE考试成绩看临床医学五、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技能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通过OSCE成绩评价临床医学五、八年制医学生临床能力。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生,2006级八年制临床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学生OSCE成绩资料。结果:五、八年制学生在临床技能考核方面均较为合格,八年制学生在体格检查和文献检索方面表现突出。结论:五年制须更注重临床实践、文献检索能力培养;八年制则需寻求更多突破。
- 彭张哲袁琼婧于悦钟永孟婕许辉肖湘成陶立坚邓声莉
- 关键词:临床医学八年制OSCE
- Oct3/4、Nanog和Nestin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对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干细胞相关基因Oct3/4、Nanog和Nestin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
- 戴哲浩钟永
- 关键词:骨肉瘤病理机制临床预后
- 文献传递
- 269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im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新诊断为AAV的269例住院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病理数据,定期随访肾存活及患者存活情况,并对其临床病理及预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269例AAV患者中,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225例,占83.64%;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33例,占12.27%;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11例,占4.09%。在MPA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1,而GPA和EGPA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64.0 d,30 d内确诊65例,占24.16%。94.67%的MPA患者肾受累,显著高于GPA患者(63.63%),GPA累及耳鼻喉系统更常见(42.42%)。肾1年生存率在GPA和MPA患者中分别为75%和59.3%,1年病死率分别为16.7%和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小板、低球蛋白血症、低免疫球蛋白G及血清肌酐升高是AAV患者1年肾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而血清肌酐升高是AAV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AV患者以MPA为主,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比例和病死率仍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AAV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 伍婷钟永周亚欧陈金彪杨映强唐荣孟婷肖舟肖湘成周巧玲肖平
- 关键词:血管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预后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状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tiovenous fistula,AVF)的患者占87.60%、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12.40%。新导入患者61例,首次透析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患者占80.33%,AVF占8.19%,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9.84%,动静脉穿刺占1.64%。AVF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腕桡动脉-头静脉(76.55%)、肱动脉-头静脉(11.06%)、前臂中段桡动脉-头静脉(7.08%)、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和肱动脉-贵要静脉(5.31%)。AVF发生并发症占总AVF透析人数的34.07%,其中动脉瘤占24.34%。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采用AVF,而新导入透析患者中使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者比例较大。
- 钟永蒲佳曦敖翔彭卫生彭张哲李晓照肖湘成周巧玲肖平
-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并发症
- 功能性端侧吻合与传统端侧吻合在建立动静脉内瘘术中的比较研究
- 目的:评估功能性端侧吻合与传统端侧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的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率、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总结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 年1 月至2...
- 钟永洪杰彭佳佳刘倩倩敖翔彭卫生蒲佳曦彭张哲宁建平肖湘成周巧玲肖平
-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
-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合并感染情况及预后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过程中合并感染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1月—2019年4月新诊断为EGPA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病理数据,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根据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分为阳性和阴性组,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感染发生状况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对EGPA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患者治疗反应和生存状况。结果25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共12例(48.0%),发热和(或)肌肉痛15例(60.0%),神经系统受累17例(68.0%),肾脏受累17例(68.0%)。8例(32.0%)患者ANCA阳性,ANCA阳性组患者发热及肌痛受累率较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15例患者发生感染,以肺部受累最为常见(11例),其中5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检出病原体,以细菌多见。与未感染组患者相比,感染组患者确诊EGPA时血浆球蛋白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EGPA患者中1例未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患者接受单纯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患者接受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16例(64%)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3例患者同时行血浆置换治疗,1例患者同时予以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随访过程中10例失访,余1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5(9~70.5)个月,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均存活,6例(24.0%)仍有哮喘症状,12例(48.0%)仍需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EGPA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治疗过程中感染发生率高,病变部位以肺部最为常见,病原体以细菌为主。
- 邓天慈杨映强钟永周亚欧孟婷唐荣肖湘成周巧玲肖平
- 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临床病理特征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