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喜平
- 作品数:25 被引量:11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芋螺科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9年
- 芋螺科(Conidae)是一类多样性较高的暖水性海洋贝类,肉食性,体内有毒素可射杀猎物。芋螺毒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经济意义,因此该类动物备受关注。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芋螺动物资源,芋螺资源的开发及相关研究需要分类学提供支撑。本文简述了芋螺科的系统分类研究历史,回顾了这一类群的国内外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海域芋螺科分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终指出通过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交叉综合,结合中国海域的研究材料,将会补充和完善国际上较新的芋螺科分类系统,缩小与国外同类研究间的差距。
- 陈志云连喜平谭烨辉
- 关键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系统分类学
- 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中长期变化研究
- 谭烨辉连喜平陈清潮
- 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 一种螺旋藻功能性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藻功能性饮料及其制备方法。糖、螺旋藻、水果、水按照质量比为1.5:2:1:10置于在容器中,在一定pH值及温度下进行混合发酵,所述的水果包括菠萝和火龙果,菠萝和火龙果的质量比为2:1。本发明的螺旋藻功...
- 连喜平谭烨辉李劲尤宋建陵向文洲
- 文献传递
- 水团对吕宋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根据2008年8月18日至9月19日在吕宋海峡3个断面获得的O~200i32层浮游植物数据,探讨了群落结构及其与不同理化性质水团的关系。本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1属169种(包括变种、变型和未定种),其中甲藻和硅藻物种数基本相当,各占所有物种数的50%左右;另记录了金藻门3属3种;蓝藻门1种。海区优势种为卡氏前沟藻Amphisdiniumcarterae、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trochiodea、角毛藻Chaetocerossp.和原甲藻Prorocenwumsp丰度范围是(0.08~9.48)×10。个/m2,平均为1.448×10个/m2。甲藻占总细胞丰度的74.68%;硅藻占24.96%。在水平方向,B断面和C5站浮游植物丰度较高,甲藻主要分布于远离陆地的海峡中部,而硅藻主要分布于台湾岛和吕宋岛附近;浮游植物垂直分布主要在水体的0~50m层。聚类分析并结合水文数据表明浮游植物基本可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受南海水、黑潮水和混合水的影响。南海水与黑潮水交汇的锋面区域,具有较周围区域更高的物种数、水柱平均丰度及硅甲藻丰度比,体现出强烈的锋面效应。
- 谭激扬黄良民谭烨辉连喜平胡子峰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吕宋海峡锋面
- 蜑螺属Nerita几个混淆种的比较研究(腹足纲,珍珠蜑螺目,蜑螺科)
- 2018年
- 蜑螺科Neritidae蜑螺属Nerita的一些种类形态近似,形态鉴定上存在种类混淆、同物异名或错误鉴定等现象。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采集的蜑螺科标本时,对4种隶属于蜑螺属的易混淆种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标本的反复对比,分别找出了它们之间外部形态、地理分布以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异,澄清了混淆,确立了其分类地位:1)矮狮蜑螺Nerita chamaeleon Linnaeus,1758和圆蜑螺Nerita histrio Linnaeus,1758两者贝壳形态相近,在我国海区分布重叠,存在混淆以及错误鉴定的现象,根据螺旋部以及壳面雕刻可将它们区分开,即前者壳面螺肋光滑,后者螺肋粗糙,而前者螺旋部较后者高;2)锦蜑螺Nerita polita Linnaeus,1758和杂色蜑螺Nerita litterata Gmelin,1791两个种常被混淆在一起,都鉴定为锦蜑螺,前者在我国见于台湾、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后者在我国见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西沙群岛,其中杂色蜑螺此前在我国仅见于台湾,本文的报道进一步完善了该种的地理分布信息。
- 陈志云连喜平谭烨辉
- 关键词:软体动物门
- 浮游胶质被囊动物暴发机制及海洋碳泵效应被引量:1
- 2023年
- 滤食性浮游被囊动物在开阔大洋和沿海海域中大量存在,通过黏液网来大量过滤海水浓缩食物颗粒以供种群快速增殖,是生物碳泵的关键组成,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均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浮游被囊动物生物学特征、植食性滤食作用、生活史特异性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关于浮游被囊动物在摄食海洋微型生物、调节海洋生物碳泵(biological carbon pump,BCP)和改变微型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联系深海食物网等方面的作用。概括了国内外影响浮游被囊类暴发的食物因素、生活史特征、海洋动力过程及气候变化等相关研究进展。浮游被囊动物通过黏液过滤打包真光层微型生物,产生的粪便球和胶质死体快速沉降而输出成为胶质碳泵,从而增加BCP效率,改变微型生物碳循环途径;作为上层海洋生态系统与深海生态系统的媒介,胶质坠落在深海群落和底栖动物食物网中扮演重要作用。文章最后总结了其他胶质碳泵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动力过程对不同生活史阶段浮游被囊动物的垂直移动和集群的影响,并将过滤摄食对微生物群落影响及繁殖策略响应与海洋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多维度联系起来,全面解释浮游被囊类暴发的内在和外在机制,有助于准确评估海洋被囊类胶质碳泵效率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谭烨辉赖艳娇连喜平连喜平柯志新李开枝
- 关键词:食物网
- 一种螺旋藻功能性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藻功能性饮料及其制备方法。糖、螺旋藻、水果、水按照质量比为1.5:2:1:10置于在容器中,在一定pH值及温度下进行混合发酵,所述的水果包括菠萝和火龙果,菠萝和火龙果的质量比为2:1。本发明的螺旋藻功...
- 连喜平谭烨辉李劲尤宋建陵向文洲
- 文献传递
- 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不同理化性质的水团影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为了探讨吕宋海峡的环境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08年8月15日至9月15日对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7种和浮游幼虫12个类群,吕宋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比中东部海域的高。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6.76±11.36)ind./m3。其中,吕宋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高于吕宋海峡中东部海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吕宋海峡浮游动物可分为两个类群,一类为分布于吕宋海峡的中东部,受黑潮水影响的类群;另一类为分布于吕宋海峡西部,受南海水影响的类群。吕宋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反映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受不同性质水团的调控。
- 连喜平谭烨辉刘永宏黄良民陈清潮周林滨
-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吕宋海峡
- 黑线蜑螺的种名修订和特征鉴别被引量:1
- 2015年
-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南海产蜑螺科Neritidae标本的整理和分类学研究发现,黑线蜑螺中文名存在使用混乱的现象,一直使用的学名Nerita lineata Gmelin,1791与Nerita lineata müller,1774构成了异物同名,且与Nerita balteata Reeve,1855为同物异名。依据目前较新的文献报道,通过对该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确认,以及与近似种的比较讨论,对该种蜑螺的种名以及中文名进行了澄清和修订,确定为黑线蜑螺Nerita balteata Reeve,1855。
- 陈志云谭烨辉连喜平
- 关键词:腹足纲
- 南海磷虾科长螯磷虾属Stylocheiron一新纪录种的形态特征
- 2025年
- 长螯磷虾属Stylocheiron,隶属于软甲纲、磷虾目、磷虾科,全球海域已报道12种。本研究鉴定出南海长螯磷虾属的一新纪录种:武装长螯磷虾Stylocheiron armatum Colosi,1917。本文对该种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隆长螯磷虾Stylocheiron carinatum进行了比较讨论。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
- 周志乾连喜平谭烨辉
- 关键词:磷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