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广义 作品数:12 被引量:26 H指数:3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2019版AANS/CNS《成人脑转移瘤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解读 被引量:9 2020年 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有报道其发病率可高达原发性脑肿瘤的4~5倍,常见的原发部位依次为肺(40%~50%)、乳腺(15%~20%)、皮肤(5%~10%)和胃肠道(4%~6%)。美国神经外科医师联合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AANS)和神经外科医师大会(the 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NS)的联合肿瘤分会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制定了2019版AANS/CNS《成人脑转移瘤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第二版)(以下简称《指南》)。与2010版AANS/CNS《脑转移瘤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第一版)相比,《指南》对新近文献重新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增加了多发脑转移瘤和放射性坏死的指导建议,对提高脑转移瘤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笔者对该指南进行简略的解读和介绍。 杜伟 薛亚轲 魏新亭 蒋广义 焦红亮关键词:脑转移瘤 循证医学 额下入路切除鞍区巨大占位15例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总结额下入路切除鞍区巨大占位临床体会。方法鞍区巨大占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行开颅手术,回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月收,台的15例主体位于鞍区且沿中线生长的巨大占位病例资料,并对其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例全切,次全切8例,大部分切除3例,手术后症状明显好转8例,改善4例,加重2例,死亡1例。并对14例患者随访6—24个月,12例均自理且正常生活,2倒手术后症状无改善。结论鞍区巨大占位手术难度大,病死率高,但术中精巧的显微操作及手术细节的把握,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柴超 王树凯 孙剑瑞 蒋广义 薛亚珂关键词:额下入路 手术治疗 再殖小胶质细胞改善小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及其机制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再殖小胶质细胞对小鼠脑出血(ICH)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57BL/6J成年雄性小鼠,脑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Ⅳ制备ICH模型。分组为假手术组、单纯ICH组和再殖小胶质细胞组。在ICH后第3天和第14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转角试验评估小鼠神经功能缺损,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等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0.38±0.48、50.00±8.88),ICH后第3天单纯ICH组(8.00±1.22、90.00±7.07)和再殖小胶质细胞组(7.13±1.27、83.75±9.92)小鼠mNSS评分(F=43.520,P<0.05)及右侧转角百分比(F=39.180,P<0.05)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再殖小胶质细胞组mNSS评分及右侧转角百分比低于单纯IC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H后第14天,再殖小胶质细胞组小鼠(3.25±0.97、56.25±6.96)mNSS评分(F=109.400,P<0.05)及右侧转角百分比(F=12.590,P<0.05)明显低于单纯ICH组(4.75±1.39、68.75±7.81)。且与单纯ICH组(术后第3天:2.63±0.35、18.57±7.78;术后第14天:2.48±0.56、13.72±3.27)比较,再殖小胶质细胞组(术后第3天:1.47±0.31、4.46±4.56;术后第14天:1.20±0.02、4.57±1.83)小鼠血肿周围脑组织中IL-6、IL-1β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在ICH后第3天(IL-6:t=4.270,P<0.05;IL-1β:t=2.710,P<0.05)和第14天(IL-6:t=3.956,P<0.05;IL-1β:t=4.232,P<0.05)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单纯ICH组。结论:再殖小胶质细胞能改善小鼠ICH后长期神经功能缺损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发挥作用。 蒋广义 曾军 闫东明 任军伟关键词:小胶质细胞 脑出血 神经炎症 显微切除联合术前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实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I临床效果分析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联合术前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实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术前栓塞对肿瘤切除的作用.讨论显微切除的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法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对18例实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体征、术前栓塞、显微手术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头颅CTA和MRI检查.18例行DSA肿瘤供血动脉介入栓塞加肿瘤显微切除术。结果肿瘤直径为2.5~4.0cm,术前栓塞肿瘤比例为100%有4例.80%。95%为9例.60%~70%有3例,60%以下为2例。肿瘤全切除16例(88.9%),次全切除2例(11.1%)。本组有1例死亡。无术中输血患者.随访2年无患者肿瘤复发。结论颅内实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手术风险大.术前介入栓塞供瘤动脉会降低手术的风险。显微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是治疗的关键. 蒋广义 孙剑瑞 丁大领 刘献志 庞长河关键词:血管网织细胞瘤 介入栓塞 显微外科手术 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分析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术后分流管堵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行V—P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腹腔炎症病史、术前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手术方式、术中有无反复穿刺脑室等(≥3次),Logistic回归分析V—Ps术后分流管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1年,发生堵塞23例(29.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腹腔炎症病史、术前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手术方式、术中有无反复穿刺脑室是V-Ps术后分流管堵塞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而性别、年龄与V—Ps术后分流管堵塞无明显关系。结论腹腔炎症病史、术前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手术方式、术中有无反复穿刺脑室是V—Ps术后分流管堵塞的高危因素。 张大鹏 蒋广义 陈子龙 王树凯关键词:分流管堵塞 高危因素 LOGISTIC模型 个体化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25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性应用静脉用药、皮下积液引流、腰椎穿刺鞘内注射、腰大池或脑室置管外引流、脑室镜下冲洗等多种方法治疗颅内感染并随访3个月。结果20例颅内感染临床治愈,3例放弃治疗,2例死于颅内感染。结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应以预防为主,颅内感染后需早期诊断并个体化综合治疗,否则预后极差。本研究方法对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子龙 蒋广义 张大鹏 孙建瑞 王树凯关键词:个体化治疗 颅内感染 鞘内注射 后颅窝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15例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后颅窝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后颅窝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行肿瘤全切除12例,因肿瘤出血较多行次全切除术3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 MRI 及 DSA 对后颅窝实质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术前行 DSA 检查能明确供血动脉及其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供血动脉栓塞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 李远超 王树凯 蒋广义关键词:后颅窝 血管网状细胞瘤 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岩斜区大型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疗效,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42例岩斜区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保护脑神经以及脑干功能。分析肿瘤切除程度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通过门诊和电话联系的方式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36例(85.7%),次(近)全切除6例(14.3%)。术后随访至2023年10月,随访率100%,随访时间(55.8±8.6)个月,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加重22例(52.4%),无症状改变的14例(33.3%),症状好转的6例(14.3%);术后脑脊液漏1例,皮下积液2例,经保守处理后均恢复;无昏迷及死亡病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简便迅速、安全、损伤少,术野开阔,能够切除大部分岩斜区大型脑膜瘤;术中脑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蒋广义 张龙洲 王彪 任军伟 庞长河关键词:岩斜区脑膜瘤 乙状窦后入路 比阿培南联合腰穿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分析比阿培南联合腰穿治疗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使用比阿培南联合腰穿治疗,对照组使用头孢吡肟联合腰穿治疗,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体温(T)、白细胞总数(WBC)、脑脊液有核细胞数(TC-BF)、脑脊液葡萄糖(GLU)、脑脊液总蛋白(TPC3)、药物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19/20),对照组为85.0%(17/20);2组治疗后体温均有明显改变,血液及脑脊液相关指标(WBC、TC-BF、GLU、TPC3)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组临床有效治疗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药物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阿培南联合腰穿治疗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及脑脊液指标,比头孢吡肟联合腰穿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少。 王凯 蒋广义 丁大领 王树凯关键词:比阿培南 腰穿 颅内感染 开颅术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策略,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 王树凯 刘献志 丁大领 蒋广义 焦红亮 孙剑瑞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 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组化染色 临床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