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静

作品数:24 被引量:192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藻类
  • 6篇浮游藻类
  • 4篇数据集
  • 3篇养殖
  • 3篇微囊藻
  • 3篇蓝藻
  • 3篇湖泊
  • 3篇黄河
  • 3篇功能群
  • 2篇滇池
  • 2篇优势种
  • 2篇植物
  • 2篇水华
  • 2篇水环境化学
  • 2篇水库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课程
  • 2篇蓝藻水华
  • 2篇化感

机构

  • 16篇河南师范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河南科技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孝感市水产局

作者

  • 23篇董静
  • 12篇高云霓
  • 8篇李根保
  • 7篇李学军
  • 4篇周传江
  • 4篇刘永定
  • 4篇顾钱洪
  • 3篇李艳晖
  • 3篇祝国荣
  • 3篇张曼
  • 2篇李敦海
  • 2篇宋立荣
  • 2篇何燕
  • 1篇冯素玲
  • 1篇沈银武
  • 1篇陈琳
  • 1篇葛芳杰
  • 1篇汪志聪
  • 1篇张曼
  • 1篇刘碧云

传媒

  • 6篇水生生物学报
  • 6篇河南水产
  • 4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4篇2025
  • 1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alen型荧光探针测定Cr(Ⅲ)
铬的离子形态主要有Cr(Ⅲ)和Cr(Ⅵ)。相对于Cr(Ⅵ),有关检测Cr(Ⅲ)离子的文献报道很少。最近,salen型的荧光探针,由于合成简单、选择性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已应用于识别金属离子。本文报道了一种salen型席夫...
董静冯素玲王爱军
关键词:SALEN
文献传递
沉水植物对藻类化感作用的生态机制研究进展
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是调控水生生物群落演替,维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机制之一.利用沉水植物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态控藻技术.基于国内外学者在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生态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比沉水...
高云霓董静葛芳杰何燕刘碧云吴振斌
盘石头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色变化的关系
2016年
浮游藻类作为水环境重要指示生物,其组成在判断水质状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盘石头水库作为河南省鹤壁市重要水源地,近期监测发现不同区域水体呈现不同水色。为了找到水色变化原因,本文调查了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结果显示盘石头水库不同水色区域浮游藻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根据藻类对水环境的指示作用,发现水色出现异常的1#监测区域可能有向高营养水平发展的趋势,面临水质变差的风险,应重点监控,加强管理。
高云霓顾钱洪董静陈琳申东亮卢荣华张曼李学军
关键词:盘石头水库浮游藻类水色
淡水湖泊浮游藻类对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的响应被引量:31
2016年
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是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两大威胁。文章分别阐述了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对淡水湖泊浮游藻类直接和间接效应,并总结气候变暖可能通过影响水体理化性质、水生植物组成、食物链结构从而直接或间接改变浮游藻类生物量或群落结构。作者重点分析了气候变暖下湖泊生态系统蓝藻水华暴发机制,比较了不同湖泊蓝藻对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响应的异同点,发现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存在相似性,表现在均促进湖泊由清水-浊水稳态转变、增加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和强度。然而二者对湖泊浮游藻类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分层型湖泊和混合型湖泊的差异性、不同营养型湖泊和不同类群蓝藻组成差异性。作者认为,开展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下,湖泊浮游藻类功能群响应研究亟待进行。
董静高云霓李根保
关键词:富营养化气候变暖湖泊生态系统
升温对湖泊底泥藻细胞复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为探讨藻细胞复苏过程中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细胞生理特性的变化,在连续升高温度条件下,比较了在不同N:P值的培养基中复苏藻细胞的丰度、藻群落组成动态、藻光合活性变化,同时检测了这一过程中藻细胞中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共检测到7门,62种藻,表明太湖的底泥可以作为"种源",为藻细胞的复苏提供"种子"。6℃时蓝藻就能够萌发复苏,16℃左右是最适宜藻细胞复苏的温度。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底泥中复苏蓝藻的光合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一直增加,表明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蓝藻从底泥中的萌发和复苏;但是复苏的绿藻和硅藻的光合活性一直处在被抑制状态。低N:P值培养基中复苏的藻细胞丰度远远大于其他2种培养基中复苏的藻细胞丰度,低N:P值能够显著性的激发藻细胞从底泥中的复苏。同时,低N:P比培养液中复苏藻细胞的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都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液中复苏藻细胞的ATPase活性;16℃时2种ATPase活性的骤然升高与最适宜藻细胞复苏的温度相吻合,而且这个温度提前于复苏藻细胞显著增加的温度(21℃)。此外,复苏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与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都呈现显著性的线性相关(*P<0.05)。因而,藻细胞中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恢复和升高,对推动藻细胞从底泥迁移到水柱中的萌发和复苏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国文董静李根保刘永定
关键词:蓝藻底泥光合活性ATPASE活性
水产院校本科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被引量:4
2016年
为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求,结合水产学院教学工作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对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系列改革探索,以期为水产行业培养出在养殖水环境化学方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过硬分析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高云霓董静周传江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
蓝藻类囊体膜色素蛋白的构象变化可引起快速的非光化学淬灭被引量:1
2012年
铜绿微囊藻PCC7806经受短期的强光照射时,在类囊体膜相变温度以下可以测定到一个较高的非光化学淬灭(NPQ).这表明在强光照射下,光合系统Ⅱ(PSⅡ)复合体内有一种有别于状态转换淬灭和光抑制淬灭的NPQ产生机制,而且这种淬灭属于非光化学淬灭快组分(NPQf).膜蛋白构象的常用稳定剂戊二醛(GA)可以导致更多的能量传递到PSⅡ反应中心,主要影响藻胆体的能量吸收传递过程但不阻断能量传递途径.在用GA调节类囊体膜上色素蛋白(PPPTM)构象变化的对比实验中,快速光响应曲线和荧光诱导动力学快相表明,过量的激发能可以依赖于PPPTM的构象变化来耗散掉.基于NPQ暗弛豫动力学曲线的解卷积分析表明,这种NPQf与PPPTM的构象变化紧密相关,其占总NPQ的39.42%.因此,可以认为由PPPTM的构象变化所引起的NPQ是微囊藻水华应对夏秋季节强烈光照的一种重要的光保护适应机制.
汪志聪董静李敦海
关键词:光保护类囊体膜蛋白
微囊藻群体形成影响因子及机理被引量:12
2016年
富营养化导致的湖泊、水库蓝藻水华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微囊藻群体形成,在水体表面的聚集是形成水华的重要策略之一。微囊藻群体形成有效抵御了草食性动物摄食、病毒、细菌的侵害,耐受不良环境因子(紫外辐射、高光强、重金属等)能力显著增强。文章探讨了野外微囊藻群体占优势的机制并综述了影响微囊藻群体形成的外源因子及作用机理,包括非生物因子(营养、温度、光照、重金属、微囊藻毒素、乙醛酸)、生物因子(草食性动物、细菌、鱼类、藻类)。基于现有研究,本综述还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1)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协同效应对藻类形态影响研究;(2)人类活动对浮游藻类形态及动态的影响研究;(3)藻类形态对沉水植物的响应在未来淡水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4)促进藻类群体形成的胞外多糖分泌在未来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董静李根保
关键词:蓝藻水华微囊藻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
黄河干流生境调查评价数据集(2021-2022年)
2025年
本数据集整合了2021年至2022年在黄河干流从源头至河口的生境调查评价相关数据,共计26个位点,680条数据。本数据集主要包括底质、栖境复杂性、河水水量状况、水质状况、河道内人类活动强度等5项河道相关指标和大型木质残体分布、河岸稳定性、河岸带植被覆盖率、河道护岸变化、河岸土地利用类型等5项河岸相关指标。调查人员通过现场观测、记录、拍照及无人机全景摄像对每个监测河段生境指标情况进行调查,并参照河流生境质量分级标准进行评价打分。数据采集过程中采用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无人机多维度勘测、专家评分验证和交叉复核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数据集的发布可为黄河流域生境调查与评价提供借鉴,为大型河流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撑。
曾大海秦祥朝赵建南魏颖袁华涛张景晓高肖飞董静宋东蓥高云霓高云霓
关键词:黄河干流河道河岸
乌梁素海底栖硅藻数据集(2020-2021年)
2025年
乌梁素海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调水基地,同时被称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本数据集通过对乌梁素海连续两年的调查,现场采集底栖硅藻样品,参照国内外专著及期刊,根据国内通用的分类系统,构建乌梁素海底栖硅藻数据集。本数据集共调查底栖硅藻70种,隶属于12科31属,其中菱形藻属为优势属。乌梁素海底栖硅藻丰度在87.5-133333.3 cells/cm^(2),平均丰度为12042.2 cells/cm^(2)。数据集包含采样位点、采样年份、中文科名、中文属名、中文名,拉丁名,丰度7个字段,共152条数据。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数据集在采样、处理及分类过程中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并进行了多次质控与评估,以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和可重复性。乌梁素海底栖硅藻数据集可以为乌梁素海水体污染防治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吕绪聪秦祥朝张曼刘哲董静袁华涛张景晓高肖飞宋东蓥高云霓李学军
关键词:乌梁素海底栖硅藻生物多样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