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磊

作品数:19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北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预后
  • 7篇细胞
  • 5篇肿瘤
  • 5篇肝细胞
  • 4篇直肠
  • 4篇细胞癌
  • 4篇结直肠
  • 4篇肝细胞癌
  • 3篇蛋白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生成
  • 3篇直肠癌
  • 3篇结直肠癌
  • 3篇肝转移
  • 3篇MRNA定量...
  • 3篇肠癌
  • 2篇血管密度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癌
  • 2篇增殖

机构

  • 19篇湖北省肿瘤医...
  • 5篇黄石市中心医...
  • 4篇武汉科技大学
  • 4篇湖北理工学院
  • 1篇韦恩州立大学

作者

  • 19篇聂磊
  • 8篇刘少平
  • 5篇吴东德
  • 4篇卫银芝
  • 4篇胡亚华
  • 4篇张险峰
  • 3篇朱燕莉
  • 2篇夏晓勤
  • 2篇雷旦生
  • 2篇王堃
  • 2篇符常波
  • 2篇胡亚华
  • 2篇梅丽丽
  • 2篇喻晶
  • 2篇张峰
  • 1篇王兆华
  • 1篇肖创映
  • 1篇郭小芳
  • 1篇曾书娥
  • 1篇吴媛

传媒

  • 3篇临床消化病杂...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华诊断学电...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胆道癌靶向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2025年
胆道癌早期难以发现,约60%~70%的病人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传统治疗如手术和化疗是主要手段,由于疾病的异质性和耐药性,疗效有限。靶向和免疫治疗在近年的临床试验中展示了较好的前景。针对常见基因突变,如IDH1突变、FGFR2基因融合和HER2扩增,靶向药物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化疗基础上的联合使用也显示出延长生存期的潜力。针对胆道癌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个体化治疗,通过基因检测与免疫治疗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聂磊张海艳沈健吴东德
关键词:胆道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预后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L-6-STAT3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IL-6-STAT3信号通路在缺血预处理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之分为单纯肝切除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采用ELISA法、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研究IL-6-STAT3信号传导通路的活性变化。结果肝脏切除术后,大鼠血清的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缺血组明显高于单纯肝切除组(均P<0.05),缺血预处理组较缺血组明显下降(均P<0.05),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表达与IL-6及THF-α表达趋势相同。术后6 h,缺血组残肝组织的磷酸化STAT3蛋白水平高于单纯肝切除组,缺血预处理组则较缺血组下降。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切除术后的肝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IL-6-STAT3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该技术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峰汪洋孙军伟聂磊吴东德尹涛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
高尔基体蛋白73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引言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以及细胞穿刺检验,其中血清肿瘤标志因检测方便、快捷、损伤性小、标本易获取而受临床的推崇。目前已知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已达上十种,包括CEA、AFP、CA199、CA153、CA125、PSA等。近年来各种新的肿瘤标志物被相继发现。
雷旦生喻晶王堃聂磊
关键词:高尔基体蛋白73肿瘤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超声科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61例,均经影像学手段、肝穿刺行组织学病理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共81个病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0例,共46个病灶,利用超声造影检查后行RFA,做出TIC;对照组患者31例,共35个病灶,常规超声检查后行RFA。比较观察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RFA前后正常肝实质与肿瘤组织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结果的差异,同时比较肝脏恶性肿瘤患者RFA治疗后1个月肝脏肿瘤残留病灶与正常肝实质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射频消融疗效的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磁共振(MRI)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RFA治疗前,运用超声造影对观察组46个肝脏病灶和肝脏肿瘤周边区的正常肝实质进行量化分析,术前肿瘤病灶造影剂灌注初始时间(IT)、最大峰值到达时间(PT)、灌注加速时间(AT)[(13.21±3.47) s,(17.56±7.12) s,(19.02±3.35) s]低于术前正常肝实质IT、PT、AT值[(18.75±3.68) s,(31.20±6.13) s,(34.50±3.12) s],灌注加速斜率(AS)(2.89±0.94)高于术前正常肝实质AS值(1.28±0.58),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9.85,22.93,9.89;均P <0.01)。RFA治疗1个月后,81个病灶中,有67个病灶未出现造影剂增强情况,8个病灶周边出现高增强,另外4个病灶出现内部不均匀高增强,2个病灶均匀性高增强; TIC分析显示肿瘤完全消融部分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均无造影剂充填,肿瘤残留部位的IT、PT、AT值[(15. 11±2. 57) s,(20. 97±3.33) s,(18.32±0.27) s]小于正常肝实质[(19.90±3.96) s,(35.68±2.92) s,(31.28±0.16) s],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29.89,37.17;均P <0.01)。随访3~6个月,以增强CT/MRI为判断肿�
梅丽丽聂磊曾书娥
关键词:肝肿瘤超声造影导管消融术时间-强度曲线
超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评估对老年肝细胞癌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评估对老年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80例肝细胞癌RFA术后复发的老年患者,复发时间≤2年的为早期复发组(75例),复发时间>2年的为晚期复发组(105例),分别对两组进行常规超声检测、超声造影检测,获取两组不同时相超声增强结果,对比分析两组峰值强度上升时间、病灶增强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及降支减半时间,并分析超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评估患者肝细胞癌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动脉期,早期复发组低增强、等增强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复发组,高增强发生明显高于晚期复发组(P<0.05);门脉期,两组低增强、等增强、高增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早期复发组低增强发生率明显高于晚期复发组,等增强发生明显低于晚期复发组(P<0.05);早期复发组降支减半时间明显低于晚期复发组(P<0.05);两组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可知: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标准误为0.027,P<0.05,95%CI=0.821~0.926),降支减半时间ROC曲线预测患者肝细胞癌RFA术后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49.140 s,敏感度为0.830,特异度为0.686。结论应用超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评估对老年肝细胞癌RFA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能及时指导医生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梅丽丽聂磊
关键词:超声时间-强度曲线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
高尔基体蛋白73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评价分析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检测45例肝癌、56例胃肠道肿瘤、43例乳腺癌、41例肺癌、44例妇科肿瘤和65名健康人血清GP73水平,并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上述...
雷旦生喻晶王堃聂磊
关键词:妇科肿瘤胃肠道肿瘤卵黄囊瘤鼻咽癌患者特异度
文献传递
microRNA-497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定量检测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患者血清microRNA-497(miR-497)表达量,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0例PC患者(PC组)治疗前、30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miR-497表达量以及血清CA199、CEA含量;随访PC患者治疗后预后2年;分析血清miR-497表达量的临床价值。[结果]PC组治疗前血清miR-497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miR-497对PC的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血清CA199(91.0%∶76.6%,χ2=7.637,P<0.01);两者诊断准确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治疗前血清miR-497表达量与PC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是否远处转移呈负相关(均P<0.01)。治疗前血清miR-497低表达组其治疗后1年、2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miR-497表达量是影响PC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血清miR-497低表达与PC侵袭转移、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可成为PC临床辅助诊断、预后评价的指标。
程冰刘少平高艳高艳胡亚华胡亚华卫银芝
关键词:胰腺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预后
AGGF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2025年
[目的]检测AGGF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HCC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0例经手术治疗的HCC患者,收集临床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AGGF1在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根据癌组织检测结果分为AGGF1阳性表达组(n=47)和AGGF1阴性表达组(n=23),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水平,术后随访3年。分析AGGF1与血清VEGFA、MVD及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结果]AGGF1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癌旁组织(P<0.01),且与肿瘤分化程度、甲胎蛋白水平、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术后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1)。AGGF1阳性表达组患者血清VEGFA含量、癌组织MVD均显著高于AGGF1阴性表达组(P<0.01),HCC患者癌组织AGGF1表达强度的高低与VEGFA含量高低及癌组织MVD值的大小均呈正相关(P<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AGGF1阳性患者术后2、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均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AGGF1是HCC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GGF1的表达可促进HCC血管生成,与其侵袭转移、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可成为HCC临床预后的评价指标。
潘婕刘少平张海聂磊聂磊
关键词:肝细胞癌微血管密度
化疗药物敏感试验在肝细胞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化疗药物对肝细胞癌(HCC)的敏感性来指导肝动脉和门静脉区域化疗的个体化化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不能手术切除的42例HCC患者肝癌样本,采用原代肝癌细胞培养联合MTT法检测5-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羟基喜树碱、吉西他滨、奥沙利铂7种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个体化化疗方案,指导其中24例患者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区域化疗,与传统肝动脉灌注化疗(TAI)治疗的20例患者对比观察疗效。敏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至疾病进展时间(TTP)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肝癌对药物敏感率依次为奥沙利铂64.3%、羟基喜树碱45.2%、顺铂40.5%、吉西他滨38.1%、阿霉素33.3%、5-氟尿嘧啶21.4%、丝裂霉素16.7%。根据药敏实验选择个体化化疗方案的药敏组出现治疗敏感的符合率为70.8%,并与对照组相比在客观缓解率(50.0%vs 20.0%,P=0.039)、疾病控制率(70.8%vs 35.0%,P=0.017)及TTP[(4.7±2.9)m vs(2.6±1.3)m,P=0.032]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体外MTT法药敏实验可作为肝癌个体化化疗药物的筛选手段,用于指导肝癌肝动脉和门静脉区域化疗从而提高化疗疗效。
聂磊吴东德张峰夏晓勤
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定量检测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 mRNA的表达与其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确诊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1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所有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的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年.分别比较同时性肝转移(18例)和无同时性肝转移(163例)患者,以及异时性肝转移(29例)和无异时性肝转移(152例)患者的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均采用t检验.对结直肠癌患者异时性肝转移风险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比较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术后生存率.结果 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04&#177;3.79和11.88&#177;4.19,无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30&#177;2.81和4.94&#177;3.37,前者均高于后者(t=5.159,8.084;P均<0.01);异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16&#177;3.08和9.83&#177;2.96,无异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11&#177;2.58和4.56&#177;3.09,前者均高于后者(t=5.648,8.467;P均<0.01).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肿瘤大小、不同肿瘤浸润深度、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否术后复发、不同术后生存期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7,2.281,2.135,5.070,5.431,6.803;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表达均与异时性肝转移相关(χ2=9.522,16.393;P均<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以上两者均是其独立危险因
刘少平聂磊胡亚华张险峰胡晓岚方春华
关键词:门静脉血端粒末端转移酶信使肝转移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