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雨

作品数:10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文学
  • 3篇文艺
  • 2篇域外
  • 2篇文学体制
  • 2篇领导人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下
  • 1篇电影
  • 1篇电影文本
  • 1篇读法
  • 1篇读史
  • 1篇叙事
  • 1篇延安文艺
  • 1篇阅读史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国现当代
  • 1篇中国现当代文...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社会

机构

  • 10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社会科...
  • 1篇伊犁师范学院

作者

  • 10篇王雨
  • 3篇沈杏培

传媒

  • 1篇文艺争鸣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文教资料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东吴学术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广东党史与文...
  • 1篇军事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共产党文艺领导人群体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诞生
2023年
从党的文艺领导人群体切入考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由来问题,是研究《讲话》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一个重要突破点,能够帮助学界对《讲话》乃至延安文学体制的形成过程获得更加完善的认识。通过梳理大量史料可以发现,在《讲话》的孕育过程中,以瞿秋白、周扬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文艺领导人群体在既往经验的总结、当下文艺家思想情况的反映以及相关理论的提供方面,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此能够预见,党的文艺领导人群体与当代文学体制之间的关系将有望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此课题的深入探讨也会有助于学界更加清楚地认识1942年之后文学体制的存在之由及变迁之故。
王雨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体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革命内部的自我表达及其改造难题——1950—1960年代茹志鹃小说创作中的情感实践
2025年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情感转向”研究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这一研究视野的提出是要打破政治设计或理论引导在历史中的强势地位,并将研究者的目光重新聚焦于“人的精神、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人既可能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也可能是有情有义的、会基于‘感动’而行动的人”①。具体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王德威的“抒情传统”论在2010年前后已开启了对情感研究的关注,尤其是此论说中针对抒情之现代性所设计的理论架构,更是为学界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及问题意识。面对这一方法上的更新,本文认为,只有引入大规模的个案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厘清,以情感的方式重返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场能够为这一学科带来何种继续推进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茹志鹃在1950—1960年代的小说创作值得被再次审视。
王雨
关键词:茹志鹃自我表达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抒情传统
“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生活”考验及其克服路径——《从前的初恋》的一种读法
2024年
时隔六十六年才得以面世的《初恋》是王蒙早期“青春体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由作者增添部分文字后在《人民文学》上刊出的正式文本———《从前的初恋》可以得知,小说看似着意于描写1950年代初青年男女间的初恋始末,但实则叙述了一个“少年布尔什维克”在首次到来的“生活”考验中迅速败北进而重新振作的故事。针对青年干部如何向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新生活”发起“挑战”这一重大问题,王蒙在1956年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主人公刘夏的体悟给出了坚持“最初的念想”这一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初恋》与同年创作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了青年王蒙试图回答同龄人应当如何面对“新生活”的创作意图。
王雨
关键词:青春叙事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领导人群体与文学体制的构建
2024年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领导人群体是参与构建文学体制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在充分吸收基层文艺界的建议后,文艺领导人群体曾试图以改革文艺领导机构、颁布新“文艺十条”等方式对文学体制进行宏观设计,促进文艺事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一些具体文学制度的调整上,文艺领导人群体也用力颇多,尤其是以转变文学批评风气与引入文学评奖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评价制度改革在当时产生了极大效用,为文学的重振提供了以点及面式的成功经验。
王雨
关键词:文学体制
当下城乡题材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缺失与思考——从《极花》说开去
2020年
贾平凹创作《极花》,摒弃以往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以观念真实代替现实真实。这导致作家在面对城乡变迁这一重大题材时,显现出一种无力感,其文本受到颇多指责。为解决文坛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遗留下来的奢谈观念问题,有必要强调路遥重视读者、认真"下生活"的创作精神,在新时代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独特优势。
王雨
关键词:现实主义
模仿与反模仿:四十年来“文学苏军”接受外国文学资源的策略摭谈
2020年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坛上,江苏作家群构成的"文学苏军",创作实绩和影响力不可小觑。而"文学苏军"的崛起离不开外国文学的影响与滋养,他们的写作之路一般都会经历一个从模仿到反模仿的过程。初读文学大师时,这些写作者常将他们理想化,作为自己创作道路中亦步亦趋学习的对象,就像叶兆言所说"以为模仿海明威,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写下去"(1)。
沈杏培王雨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学大师
本土资源与1980年代江苏文学关系新论被引量:3
2020年
1980年代江苏文学与本土资源的关系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本文通过若干个案分析本土资源对于80年代江苏文学的影响情况,试图反拨西方文学支配了80年代江苏作家的文学创作这一传统观点,从而指出域外文学对于江苏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形式的更新方面,而并未深入到80年代江苏文学的精神内核。80年代的江苏文学秉承启蒙理念和现代性的价值追寻,积极汲取外国文学资源和写作技艺,但在另一方面,本土资源此时是影响作家写作的重要一翼。江苏作家主动继承和启用本土资源,并努力与前辈作家及其文学传统建立深刻精神联系,这种本土意识应该受到重视。
沈杏培王雨
本事、筛选与改编——论《小兵张嘎》小说及电影文本的生成逻辑
2023年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经典,小说《小兵张嘎》及其电影的生成逻辑是一个值得被探讨的重要问题。作家徐光耀在创作小说时将人物性格的匹配度视为筛选本事的第一要素,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也使得作品中人物与其身份之间产生了抵牾,最终导致作者难以借助原本的本事材料表现人物后续的成长样貌。导演崔嵬参照小说文本做出的二次创作虽然也吸纳了一些新的本事,但此过程中真正主导其改编思路的,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以及上级部门下达的政治任务。作家及导演在面对已有材料时的改造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个人审美与政治因素的杂糅,亦为研究社会主义文艺的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王雨
关键词:《小兵张嘎》本事社会主义文艺
代际视野下江苏作家的外国文学阅读与接受图景被引量:1
2019年
从代际视角研究新时期江苏作家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与接受情况是一个十分必要且有效的研究视角。出生于50、60、70年代的江苏作家在各个年代文坛阅读风向的流变、翻译文学的出版政策、域外文化的引进侧重等方面的影响之下,对外国文学的阅读与接受产生了具有代际差异的复杂样貌,对于这一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上比较江苏几代作家的异同。
沈杏培王雨
关键词:江苏作家阅读史
浅析《淮南子》的教育思想
2014年
《淮南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内容散见于各篇,在教学目的、作用、内容以及学习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均有所阐述,《淮南子》全面阐述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古丽娜.阿扎提王雨
关键词:《淮南子》教育思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