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
- 作品数:101 被引量:456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与选择
-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和手术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并介绍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4月~2008年4月间共197例患者资料,其中首选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治疗171...
- 唐小斌何楠韩延民吴庆华陈忠李庆王盛罗小云吴章敏寇镭刘晖邓鸿儒
- 关键词: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 新型国产经颈动脉逆流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FIM试验初期结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新型原创国产经颈动脉逆流脑保护装置联合血管鞘组在颈动脉血管成形术首次人体(FIM)试验中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纵向研究。选取2024年6月至2024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经颈动脉逆流脑保护系统联合血管鞘组完成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观察和记录手术技术成功率、手术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短期随访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6例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68.2±9.2)岁;患者均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70%,靶病变血管直径为(7.12±0.97)mm,长度为(16.77±5.83)mm,颈动脉分叉处至锁骨上缘距离为(8.68±1.45)cm。术前患者NIHSS评分均为0分。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逆流脑保护装置使用时间为(19.33±6.50)min。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无残余狭窄。6例患者均获随访数据,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3~8个月)。术后及随访期NIHSS评分均为0分。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患者未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或颅神经损伤事件。结论新型经颈动脉逆流脑保护装置联合血管鞘组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FIM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后续大规模临床研究提供了初步依据。
- 杨燎唐小斌王盛杨耀国吴章敏张玮陈忠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 主髂动脉闭塞外科治疗的早期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83例急、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急性主髂动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是导管取栓;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根据病变情况分别行腔内支架植入、人工血管旁路术以及支架联合远端动脉重建等术式。结果急性主髂动脉闭塞14例,取栓后6例发生并发症(42·9%),死亡率7·1%(1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69例,并发症16例(23·2%),其中支架植入17例,并发症23·5%(4例);人工血管旁路术23例(24次),并发症30·4%(7例),死亡率4·3%(1例);支架联合动脉重建29例(58条肢体),并发症5例(17·2%)。结论开展微创技术或外科手术结合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可以降低手术期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 刘昌伟刘暴叶炜郑月宏唐锋王盛管珩
- 关键词:主髂动脉闭塞并发症疾病预防人工血管旁路术微创技术
- 颈动脉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2025年
-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颈动脉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如磁共振血管成像、四维血流MRI及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等)在颈动脉狭窄定量分析中的优势,并评估其对斑块高危特征(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及纤维帽不连续等)的识别能力。此外,MRI在指导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植入术的选择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动态监测斑块进展及降脂治疗效果。因此,颈动脉MRI不仅可提供解剖与功能信息,还可通过动态评估斑块特征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其在临床实践和临床试验中的标准化应用。
- 赵浩阳陈忠王盛杨燎刘硕车媛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磁共振成像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
- 锁骨下动脉闭塞69例治疗分析
- 2008年
-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及外科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行腔内及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共69例患者,其中腔内治疗44例,包括单纯球囊扩张3例,同时行支架植入者41例,植入支架43枚;手术治疗25例.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或腔内治疗.腔内治疗组患/健侧血压比值由术前0.66±0.14提高至术后0.96±0.13(P<0.001);手术组患/健侧血压比值由术前0.63±0.16提高至术后0.95±0.18(P<0.001).61例患者随访时问2~49(平均16.7)个月,治疗组有1例术后1年出现支架结合部位狭窄,手术组随访人工血管均保持通畅,无人工血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腔内治疗因具有微创的特点,应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 王盛陈忠唐小斌吴章敏寇镭刘晖韩延民李庆吴庆华
-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
- 血管外科疾病再次手术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 1.下肢动脉再手术原因包括移植物狭窄或闭塞,移植物感染等。再手术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没有静脉可用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风险患者腔内成形可能是开放手术的最佳替代方法。2.腹主动脉瘤传统手术及腔内修复术后的再手术应根...
- 陈忠唐小斌吴章敏寇镭刘晖李庆王盛吴庆华
- 关键词:血管外科再手术
- 文献传递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223例分别行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组141例,男性118例,女性23例;腔内治疗组82例,男性66例,女性16例。对手术相关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随访中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腔内修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SF-36量表评估显示术后6个月开放手术组优于腔内治疗组,术后2年生存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腔内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住院费用腔内修复组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的特点,但具有较高的远期并发症,开放手术组6个月健康生存质量优于腔内修复组。
- 唐小斌陈忠王盛吴章敏寇镭刘晖李庆吴庆华
- 关键词:血管外科手术血管假体植入
- 腔内修复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AAA)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12例RAAA病人资料,对EVAR组和开放手术(OSR)组围手术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VAR组和OSR组30 d病死率分别为12.3%(8/65)和12.8%(6/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2),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干预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VAR组和OSR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5±1.7)h和(7.2±3.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AR组和OSR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67.7±433.9)mL和(2721.3±211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AR组和OSR组术中输红细胞量分别为(2.2±4.2)U和(7.2±3.1)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AR组和OSR组术中输血浆量分别为(147.7±324.6)mL和(1121.3±75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AR组ICU时间为(6.9±8.0)d,低于OSR组(8.6±8.4)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EVAR组住院时间为(13.3±10.4)d,低于OSR组(21.8±1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VAR治疗RAAA有与OSR相似的30 d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而EVAR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更短的住院时间。EVAR治疗RAAA是合理、有效、安全的。
- 王盛陈忠唐小斌寇镭吴章敏刘晖杨燎刘硕
- 关键词: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
- 激光技术辅助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被引量:26
- 2006年
- 目的评估激光辅助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1月-2004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激光结合手术治疗的21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30条肢体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手术效果满意,近期症状缓解率82.4%,远期症状缓解率100%,无伤口感染、血肿等。近期并发症为残余血栓性静脉炎疼痛2例(11.7%),小面积皮肤灼伤1例(5.9%),残余小静脉曲张1例(5.9%),胫前麻木1例(5.9%),少许浅静脉周围炎1例(5.9%),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满意。无远期严重并发症,1年内无静脉曲张复发。结论经皮激光治疗技术和手术结合激光技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有效的方法。
- 叶炜刘昌伟管珩刘暴李拥军郑曰宏王盛李卫军
- 关键词: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 腔内修复与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 比较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23例分别行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相关情况、围手术期及随访中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生存质量以及与住院相关的费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腔内修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F-36量表评估显示术后6个月开放手术组生活质量优于腔内治疗组,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腔内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住院费用腔内修复组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的特点,但具有较高的远期并发症;开放手术组术后6个月健康生存质量优于腔内修复组.
- 唐小斌陈忠王盛吴章敏寇镭刘晖李庆吴庆华
- 关键词:开放手术腔内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