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 作品数:19 被引量:171H指数:9
-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周血CD4^(+)CD69^(+)T细胞在AIHA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外周血CD4^(+)CD69^(+) T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缓解24例,溶血发作18例;另以25例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69^(+) 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CD69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69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溶血组CD3^(+)CD69^(+)和CD3^(+)CD4^(+)CD69^(+)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CD3^(+)CD8^(+)CD69^(+)/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缓解组比较,溶血组CD3^(+)CD69^(+)/CD3^(+)和CD3^(+)CD4^(+)CD69^(+)/CD3^(+)CD4^(+)T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AIHA患者CD3^(+)CD8^(+)CD69^(+)T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溶血组比较血浆CD69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缓解组比较,溶血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69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AIHA患者外周血CD69^(+) 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尤其是外周血CD3^(+)CD4^(+)CD69^(+) T淋巴细胞升高,且与AIH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密切关系。
- 刘波李达金亮林翠王猛王维维牛宇陈丹于丹军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T淋巴细胞
- 新型糖脂代谢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新型糖脂代谢指标中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残余胆固醇(RC)和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和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6例AMI患者为病例组,以同期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冠脉病变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结果,Gensini评分评估冠脉病变程度。依据Gensini评分将AMI组分为冠脉轻度病变组(GS≤25,n=68)、冠脉中度病变组(2550,n=52)。根据公式计算出AIP、RC和TyG指数。Logistic回归分析AMI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AIP、RC和TyG指数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IP、RC和TyG指数对AMI的诊断效能。结果AMI组AIP、RC和TyG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P、RC和TyG指数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98、4.508、7.651,P均<0.05)。冠脉重度病变组AIP、RC和TyG指数水平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均<0.05)。冠脉病变中度组AIP、RC和TyG指数水平高于轻度组(P均<0.05)。冠脉病变轻度组与对照组之间AIP、RC和TyG指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IP、RC和TyG指数与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69、0.351、0.344,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IP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灵敏度为0.628,特异性为0.759;RC诊断AMI的曲线AUC为0.831,灵敏度为0.811,特异性为0.731;TyG指数诊断AMI的曲线下AUC为0.680,灵敏度为0.719,特异性为0.537;3者联合诊断AMI的曲线下AUC为0.882,灵敏度为0.745,特异性为0.898。结论新型糖脂代谢指标AIP、RC和TyG指数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3者联合检测构建最优AMI风险评估模型,有助于优化AMI的防控策略。
- 李保林杨茹王俊侠王猛袁宝军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糖脂代谢紊乱
- 凝血与纤溶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重症感染引发的DIC疑似患者86例,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积分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显性DIC组(n=29)、DIC前期组(n=15)、非显性DIC组(n=42),比较3组患者入住ICU当日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及常规凝血指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AT、PIC、TM、t-PAIC单项或联合检测对重症感染引发DIC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显性DIC组、DIC前期组患者的血浆TAT、TM、t-PAIC的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与DIC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浆PI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TAT、TM、t-PAIC联合检测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DIC的价值也比单项检测高。结论:TAT、TM及t-PAIC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DIC的具有较高的价值。
- 王猛于丹军刘匀张洪东王建新王春华张晓清
-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调节蛋白重症感染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 鼻罩雾化不含卤素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观察经鼻雾化不含卤素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126例被门诊确诊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3例(92耳)采用普米克令舒鼻罩雾化给药,2mg/次,2次/天,雾化时患者可间断做吞咽动作;对照组63例(79耳)采用曲安奈德鼻喷剂喷鼻,2喷(110μg)/次,2次/天。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其中患有鼻腔感染者均给以口服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3%,对照组有效率79.7%,两组观察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结论经鼻罩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 李智刘邦权田晓斌张娜齐维新朱岩吴楠付志强王猛
- 关键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普米克令舒
- 亚胺培南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ftsI耐药基因位点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亚胺培南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ftsI耐药基因位点,为亚胺培南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1株亚胺培南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分别进行纸片扩散法(K-B法)和E-test法药敏试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凝集法检测血清型,用PCR法扩增菌株ftsI基因,分析菌株ftsI基因突变位点,确定氨基酸置换形式。结果K-B法和E-test法药敏试验均显示该菌株对氨苄西林(6 mm/>256μg/ml)、亚胺培南(6 mm/>32μg/ml)、头孢呋辛(6 mm/>32μg/ml)和复方新诺明(6 mm/>32μg/ml)耐药,对氨曲南(26 mm/2μg/ml)、氯霉素(32 mm/2μg/ml)、环丙沙星(30 mm/0.008μg/ml)、头孢曲松(26 mm/0.25μg/ml)、头孢吡肟(26 mm/2μg/ml)、左旋氧氟沙星(32 mm/0.016μg/ml)、美罗培南(24 mm/0.125μg/ml)、利福平(25 mm/0.25μg/ml)、头孢他啶(26 mm/0.25μg/ml)、四环素(29 mm/0.5μg/ml)和头孢噻肟(26 mm/1μg/ml)均敏感;菌株的β-内酰胺酶阳性,血清型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β-内酰胺酶基因型为TEM-1型,ftsI基因编码区发现16个突变位点,9个位点为本研究新发现,包括P31S、L165S、A239E、V436A、V547I、N569S、A586S、S594T和A595T。结论 ftsI基因突变可能是亚胺培南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机制之一,ftsI基因不同突变位点可能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同耐药表型。
- 李保林王猛赵运胜
-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亚胺培南耐药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肿瘤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9年
- 肿瘤以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等特点,给临床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评估肿瘤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的主要手段,而相同的病理分期和临床分级的患者预后不尽一致。除肿瘤本身的异质性外,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机体的炎性环境有助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同时导致机体的免疫监视及抗肿瘤能力降低[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衡量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动态平衡的细胞学指标,反映机体的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高水平NLR提示炎性状态的增强和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减弱,通过创建肿瘤细胞的炎性微环境,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2]。近年来,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NLR与肿瘤的浸润、转移、预后情况具有相关性。现就近年来国内外NLR对常见肿瘤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保林王猛于丹军
- 关键词:肿瘤预后
-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异常凝血酶原、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2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异常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9月在我院就诊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共110例,根据患者疾病分为PHC组50例、慢性肝炎组20例、肝硬化组20、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其他肿瘤组)20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GP73、DCP、GPC-3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水平。评价各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对早期PHC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血清GP73、DCP、GPC-3和AF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DCP、GPC-3和AFP诊断早期PHC的曲线下面积(AUG)分别为0.824〔95%CI(0.735,0.912)〕、0.640〔95%CI(0.533,0.746)〕、0.635〔95%CI(0.527,0.743)〕和0.668〔95%CI(0.564,0.773)〕。将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其他肿瘤组及对照组合并为非PHC组,与PHC组进行比较:单项检测以GP73灵敏度和准确率最高,以GPC-3特异度最高;联合检测以GP73/AFP灵敏度和准确率最高,系列试验中GP73与其他任何一项或几项指标联合的特异度均可达100.0%。结论单独检测GP73对早期PHC诊断价值优于AFP,单独检测DCP或GPC-3对早期PHC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与AFP相当,GP73、DCP、GPC-3和AFP联合检测对早期PHC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根据临床实际选择不同的项目组合。
- 赵运胜王猛李军良吴侠李洪臣
- 关键词:高尔基体蛋白73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类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0例AIHA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红细胞放散液进行免疫球蛋白IgG亚类检测,结合患者血细胞参数[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比较2组患者IgG亚类含量及血细胞参数,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各IgG亚类含量对AIHA的诊断价值,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IHA患者免疫球蛋白与血细胞参数的关系。依据临床疗效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缓解组及非缓解组,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外周血免疫细胞T细胞比例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IHA患者免疫细胞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观察组IgG1、IgG2、IgG3、IgG4含量、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BC、HGB、H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单独检测IgG1、IgG3及联合检测IgG1、IgG2、IgG3和IgG4含量均可作为AIHA患者临床诊断的效能指标(P均<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AIHA患者WBC水平与IgG1、IgG2含量呈反比(P<0.05),RBC、HGB、HCT水平与IgG1含量均呈正比(P<0.05);缓解组CD3;CD69;/CD3;比例、CD3;CD4;CD69;/CD3;CD4;比例明显高于非缓解组(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AIHA患者CD3;CD69;/CD3;比例、CD3;CD4;CD69;/CD3;CD4;比例与临床疗效均具有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AIHA患者外周血CD4;CD69;T细胞增高,且发病与IgG1、IgG3有关,尽早检测对其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刘波张文玲王猛金亮王维维林翠杨波于丹军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血细胞参数
- HE4和CA125联合检测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9年
- 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4(human epididymis gene product4,HFA)基因最早是在人附睾上皮细胞中发现的,可编码附睾特异性生育相关蛋白HFA。正常卵巢组织不表达HE4,卵巢癌组织中HE4高表达^[1]。HE4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在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中含量极低,但在卵巢癌组织中含量很高。卵巢癌是祸及女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 王术艺王猛金海红
- 关键词:恶性肿瘤诊断女性盆腔卵巢癌组织分泌蛋白
-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检测对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62例AL合并DIC疑似患者,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积分诊断标准,分为显性DIC组(n=20)、DIC前期组(n=11)及非显性DIC组(n=31),比较入院当日3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TAT、PIC、TM、t-PAIC水平;按照患者28 d内生存情况再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47)与死亡组(n=15),比较入院当日2组患者的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AT、PIC、TM及t-PAIC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AL合并DIC的诊断效能。结果:显性DIC组与DIC前期组患者入院当日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P<0.05),显性DIC组患者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与DIC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TAT、TM、PIC及t-PAIC联合检测应用于AL合并DIC疑似患者,可获得更大的诊断效能(AUC=0.921)。结论:血浆TAT、PIC、TM及t-PAIC联合检测对AL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 王猛于丹军刘匀张洪东王建新王春华张晓清
- 关键词:血栓调节蛋白急性白血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