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华
- 作品数:17 被引量:46H指数:5
-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家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软骨细胞凋亡的透射电镜观察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观察骨折愈合中软骨细胞在软骨化骨时的死亡方式及软骨细胞的其它可能结局。方法 采用家兔左桡骨标准骨折,在软骨骨痂产生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取材,常规制作透射电镜观察标本。结果 ①软骨细胞生长、消亡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成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凋亡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凋亡表现为核固缩和凋亡小体形成,但细胞器不被破坏。最后,软骨细胞崩解,凋亡小体散落于软骨基质中。②软骨化骨过程中只是部分软骨细胞凋亡;另一部分软骨细胞并不出现凋亡,直接转变为骨细胞。结论 ①骨折愈合时发生的软骨化骨,是机体通过激活软骨细胞死亡程序,以细胞凋亡达到新老细胞交替,实现化骨。②由肥大软骨细胞组成的软骨骨痂,能直接转变为编织骨并骨化,支持软骨细胞能直接转变为骨细胞的理论。
- 严蕊琳马时荣王桂华王祖武
- 关键词:家兔透射电镜电子显微镜检查
- 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4年
- 王桂华谢永红潘晓燕
- 关键词:VEGF-C乳腺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 骨髓(小粒)活检网硬纤维染色附99例分析
- 2003年
- 王宙政韩艳霞王桂华
- 关键词:骨髓活检染色病例分析血液病
- CD_(44)V_6、PCNA在大肠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探讨
- 2002年
- 目的 探讨CD44V6、PCNA在大肠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方法 52例经手术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的大肠癌病例,按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两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CD44V6、PCNA的表达。结果 本组大肠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的28例CD44V6阳性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均为75%(21/28),CD44V6、PCNA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D44V6、PCNA蛋白在大肠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其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 姚伟明王波王桂华曹宁殊
- 关键词:大肠癌大肠肿瘤CD44V6PCNA淋巴结转移增殖细胞核抗原
- 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分析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hymidine phosphoryl-ase/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TP/PD-ECGF)表达、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和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方法:收集有详细临床资料,并有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资料的归档病理切片标本117例,分别作TP/PD-ECGF、MVD(应用CD34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PLT计数。结果: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TP/PD-EC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34.88%、65.71%和92.9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7例不同胃组织中TP/PD-ECGF表达积分与MVD具有相关性(r=0.441,P=0.000),TP/PD-ECGF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的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不典型增生组织TP/PD-ECGF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的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MVD行4组不同胃组织间的两两比较显示,除肠上皮化生组与不典型增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胃黏膜组与肠型胃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存在TP/PD-ECGF表达增加和MVD增多。伴随TP/PD-ECGF表达增加,MVD也随之增加。血小板在胃癌的形成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 阮水良姒健敏王桂华于亚威
- 关键词: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血小板计数
- 大肠癌P_(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 2004年
- 目的 探讨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大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 48例大肠癌组织进行P53、PCNA检测。结果 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 6%、 93 8% ,PCNA强阳性表达率达 66 7% ;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联合检测P53、PCNA对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预测其淋巴结转移趋势及判断预后有有重要价值。
- 王桂华曹宁殊
- 关键词:大肠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肿瘤转移
- p53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研究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33例胃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p53、PCNA检测。结果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93.9%;PCNA强阳性表达率为67.7%;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表达与PCNA强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联合检测p53和PCNA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姚伟明王桂华
- 关键词: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胃癌PCNA免疫组织化学
- 环氧化酶-2蛋白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特征、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02例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并与胃癌生物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67.65%,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长部位、肿瘤浸润、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相关(P>0.05);COX-2蛋白阳性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 殷新光杨志宏王波王桂华曹宁珠
- 关键词:胃癌COX-2生物学特征预后
- 血液病诊断中骨髓活检与骨小粒活检比较
- 1999年
- 骨髓活组织检查(Bone marrow biopsy)是血液病诊断的一种辅助方法,可了解造血组织的解剖结构;骨小粒活检(Bone marrow partieiple biopsy)则可了解造血细胞与支架组织、基质等结构与关系。骨髓涂片是血液病临床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能清楚地观察造血细胞的形态、比倒等,但不能了解造血微环境(种子、土壤及水的学说)。若将三者结合起来,对血液病的形态学诊断及造血微环境研究有极大帮助。我科近十年来,对部分病例除常规骨髓涂片外,还作了骨髓针刺活检与骨小粒活检对照,现将观察比较结果介绍如下。
- 屠其华王宙政郁念明徐思佩王桂华吕仕才
- 关键词:血液病造血微环境骨髓涂片骨髓活检造血细胞
- 胃肠道血吸虫病的内镜与临床特征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吸虫病的内镜和临床表现,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对内镜和病理确诊的168例胃肠道血吸虫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8例胃肠道血吸虫病患者中,胃血吸虫病33例,肠血吸虫病135例。138例内镜检查表现为炎症型24例,溃疡型73例,增生型41例。病理以慢性萎缩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有多量血吸虫卵沉积或钙化。合并胃肠道肿瘤134例,发生率79.76%,其中胃癌23例,大肠癌111例。结论胃肠道血吸虫病的内镜及临床表现为多样性,并发症多,肿瘤发生率高,诊断依靠流行病学史、内镜和病理检查,应及时诊断治疗,定期随访。
- 殷新光王波杨志宏曹晨曦王桂华季霞
- 关键词:血吸虫病胃肠道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