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新

作品数:42 被引量:26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气旋
  • 11篇热带
  • 11篇热带气旋
  • 9篇台风
  • 9篇气象
  • 9篇卫星
  • 6篇暖心
  • 6篇气象卫星
  • 6篇微波
  • 4篇对流云
  • 4篇图像
  • 4篇强对流
  • 3篇定标
  • 3篇云系
  • 3篇水汽
  • 3篇气象预测
  • 3篇卫星图像
  • 3篇反演
  • 2篇订正
  • 2篇汛期

机构

  • 31篇国家卫星气象...
  • 12篇中国气象局
  • 8篇北京大学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夏威夷大学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北京市应用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作者

  • 42篇王新
  • 17篇方翔
  • 9篇刘年庆
  • 5篇邱红
  • 5篇郭强
  • 4篇曹志强
  • 4篇唐世浩
  • 4篇韩秀珍
  • 4篇郑伟
  • 3篇李云
  • 3篇方萌
  • 3篇廖蜜
  • 3篇曹治强
  • 2篇郭强
  • 2篇任素玲
  • 2篇卢乃锰
  • 2篇刘清华
  • 2篇冯新
  • 1篇张涛
  • 1篇朱元競

传媒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气象
  • 3篇红外与毫米波...
  • 3篇气象科技
  • 2篇科技导报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海洋气象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光学学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卫星应用
  • 1篇遥感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科技纵览
  • 1篇2007年湖...
  • 1篇2007年中...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象卫星及其产品在天气气候分析和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概述被引量:16
2017年
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全球气象卫星观测体系逐步形成。美国、欧洲和中国都建立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系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拥有各自的气象卫星。与卫星发展初期相比,现在的气象卫星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波段覆盖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与之相伴,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卫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的资料处理方法不断涌现,数据使用也完成了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本文将在总结目前气象卫星遥感载荷观测能力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环境灾害监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应用。
卢乃锰郑伟王新高玲刘清华武胜利蒋建莹谷松岩方翔
关键词:气象卫星环境灾害气候变化
应用AMSU-B微波资料识别强对流云区的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微波遥感可以穿透云顶直接探测对流云内的冰态粒子分布,受冰晶粒子的强烈散射衰减作用,AMSU—B的3个微波水汽吸收波段亮温随冰粒子的增加而降低。由于探测权重高度不同,辐射传输过程中受冰粒子的散射影响也不尽相同,3个水汽通道之间存在亮温差异,这种差异与对流云的强弱密切相关。利用微波向量辐射传输模式(VDISORT)模拟了云雨粒子对微波水汽通道观测的影响.并利用2005年8月12日华北地区的对流天气过程,分析了AMSU—B通道亮温与对流强弱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利用NOAA卫星AM—SU-B水汽通道亮温差定量判识深对流云和冲顶对流云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典型对流降水云团进行判识,结果显示,微波识别的对流云区可以较好地表征强降水的分布,其中的冲顶对流区与可见光云系的上冲云顶结构有着很好的对应。
方翔邱红曹志强王新洪刚
关键词:气象卫星微波水汽通道
东北地区汛期降水与全球大洋海温异常关系的SVD分析
利用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整编的1950.1~1998.12全球逐月海温格点资料(格点分辨率2°×2°),采用相关分析和 SVD 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汛期(7~8月)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和大西洋
冯新王新王元
关键词:汛期降水异常海温异常SVD
文献传递
基于卫星微波垂直探测资料的热带气旋暖心倾斜度研究
搭载在极轨卫星的先进的微波垂直探测器AMSU(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能接收到穿透一定厚度云层的微波辐射信息,适合于分析热带气旋上层暖中心特征。通过对2009-2010年典型热带...
王新刘年庆方翔
关键词:热带气旋UTC
文献传递
风云气象卫星“一带一路”热带气旋监测能力与最新进展被引量:12
2020年
面向风云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的静止和极轨两个系列6颗卫星,已经联合组成了服务“一带一路”星座布局,建立了风云卫星应急减灾数据服务机制。本文对利用FY-2H、FY-4A和FY-3C/D开展的“一带一路”热带气旋监测方法以及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列举了2018年和2019年影响力较大的连续致灾热带气旋、跨海域热带气旋,以及双/三/四个热带气旋共存的典型个例。结果显示在基于风云卫星开展的“一带一路”热带气旋监测业务中,将热带气旋发生演变的原理与气象卫星不同仪器观测原理相结合,在热带气旋生命史不同阶段根据所关注的不同侧重点,分别对应应用风云气象卫星不同观测仪器,对于热带气旋全生命史监测预报有重要意义。
王新唐世浩曹治强
关键词:一带一路热带气旋数据服务
基于FY-2E卫星CIBLE定标结果的台风客观定强效果评估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自主研发的风云二号(FY-2)基于月球辐射校正的内黑体定标(CIBLE,Calibration of Inner Blackbody Corrected by Lunar Emission)方法,采用台风Dvorak卫星客观定强技术,分别选用2012年夏季定标平稳变化期、秋季星蚀期的强台风、超强台风过程,进行了FY-2E红外波段的CIBLE定标结果、交叉定标(GSICS,Global Space-based Inter-Calibration System)结果、日本MTSAT定标结果的台风客观定强分析.结果表明,CIBLE方法能够正确反映FY-2E在轨定标斜率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确保了FY-2E/CIBLE与MTSAT定标结果估算的各级别台风强度稳定一致.特别在FY-2E秋季星蚀期,明显提高了台风夜间定强的准确率,与GSICS定标相比,台风中心最大风速误差减小了14 m/s,极大促进了台风强度监测预报水平的提升.
王新郭强
基于静止轨道红外高光谱观测的辐射基准传递方法
2025年
具有较高光谱和辐射定标精度且工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干涉式垂直大气探测仪(FY-4A/GIIRS),可对其他(包括极地(LEO)和静止(GEO))轨道的红外遥感器提供更高时间频次的辐射对比,监视其辐射性能的日内变化。在全球空基交叉定标系统(GSICS)发布的交叉定标基线算法基础上,建立了以GIIRS为参考仪器进行辐射基准传递的方法。该方法根据静止轨道遥感器观测频次高但空间分辨率较低的特点,定义了适用于不同平台(LEO-GEO/GEO-GEO)的仪器之间的交叉匹配条件及阈值,可支持更高时间频次和更大区域范围的交叉匹配。通过对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FY-4A/AGRI)的辐射基准传递,表明用GIIRS进行辐射基准传递具有可行性,长波红外波段(10.3~11.3μm)的匹配结果存在较好的拟合关系。AGRI相对GIIRS的亮温偏差存在因采样点数量过少而增加的情况,在去除点数过少(少于1000)的结果后,亮温偏差平均绝对值为1.2 K@290 K,降低了0.7 K。二者的亮温偏差在奇数时次波动较小而偶数时次波动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奇数时次GIIRS观测区域在低纬地区(10°~30°N),偶数时次在中高纬地区(30°~60°N),纬度升高后遥感器观测像元足迹形变加剧导致空间匹配误差增大,相对均匀的像元减少。为了降低该误差,应根据目标区域像元的相对位置对辐亮度进行不同权重的加权(而不是均匀加权)平均,提高GIIRS作为参考遥感器的匹配精度。
郭强刘雨宁王新惠雯
关键词:交叉定标
根据历史卫星图像在当前卫星图像上进行台风定位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气象预测的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目前手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的方法存在的气象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操作步骤复杂、定位时间长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根据历史卫星图像在当前卫星图像上进行台风定位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取历史卫星图...
刘年庆方翔王新廖蜜李云方萌
文献传递
中国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2025年
近百年来,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看云识天、天气图分析、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数值预报及其集成应用等主要阶段。随着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呈现出阶梯式跃进特征,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展望未来,台风预报已进入突破台风精细结构预报和长时效预报挑战的新阶段,加强物理规律认识深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融合是未来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一条希望之路。
余晖陈联寿谈哲敏端义宏杨梦琪陈琛陈琛李永平陈国民黄伟麻素红麻素红
关键词:台风
LAPS与STMAS地面气温融合效果对比试验被引量:29
2014年
利用局地分析和预报系统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多时空尺度分析系统STMAS(Space Time Multiscale Analysis System)对北京、华北和中国3个不同区域的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和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背景场资料,在1,5,10和20 km等4种分辨率的网格上进行融合试验,从算法的角度对比分析LAPS和STMAS在融合效果上的差异,并利用国家级自动站数据对LAPS和STMAS一年内逐时融合结果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东部观测密集区,LAPS和STMAS都有不错的表现,STMAS能够解析出观测中细小的特征,融合结果更接近实际观测,相对而言LAPS则平滑作用明显,容易损失观测信息;在资料稀疏地区,STMAS的优势更为明显,由粗网格到细网格逐层分尺度进行分析,使粗网格尺度的误差得到快速修正,避免不同尺度观测信息的混淆,青藏高原等地区的融合结果得到有效改善。此外,地形高度调整的不合理性对LAPS、STMAS在山区的融合效果有所影响。
张涛苗春生王新
关键词:LAPS地面气温数据融合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