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水引发沉积碳从俯冲板片迁移至弧前地幔的实验约束被引量:1
- 2022年
- 沉积碳酸盐中的碳在全球俯冲带碳输入量中占据主导,其俯冲命运影响着全球碳循环.在弧前深度,俯冲板片携带的水约32%通过板片脱水作用被释放,可能极大促进沉积碳迁移至弧前地幔.然而,在考虑外来含水流体渗透作用的前提下,板片在弧前区域释放的沉积碳量仍存在争议(极少量vs.大量).为探究在弧前深度含水流体对沉积碳迁移的影响程度,文章以碳酸盐为主的含水沉积物(1.14wt.%HO)和方辉橄榄岩为起始物质,在压力1.5GPa、温度600~1000℃条件下进行一系列不同时长的高温高压分层反应实验.此外,无水沉积物-方辉橄榄岩反应实验作为对比来观察水在沉积碳迁移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固相线之下的含水实验(600~900℃)中,(1)由于交代反应,在沉积物-橄榄岩交界处形成白云石+单斜辉石反应带;(2)沉积物层方解石Ca#(100×Ca/[Ca+Mg+Fe],摩尔比)随着靠近反应带显著降低;(3)在上层方辉橄榄岩层中出现新生白云石和韭闪石.以上现象均未在无水实验中观察到.在固相线之上的实验(1000℃)中,含水碳酸盐熔体与方辉橄榄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橄榄石+单斜辉石+韭闪石+CO反应带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含水流体不仅能显著促进俯冲沉积物和上覆地幔楔橄榄岩之间的化学反应和成分交换,还能引发俯冲沉积碳迁移至弧前地幔.基于实验研究结果估计,全球约50%俯冲沉积碳在弧前深度被释放.释放的碳和水分别以碳酸盐(如白云石)和含水矿物(如韭闪石)的形式稳定存在于弧前地幔.这表明弧前地幔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碳储库.研究为部分未通过弧火山返回大气的碳的命运提供了一种解释.
- 王娟王娟刘勇胜张艳飞王超
-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
- 指出计算机网络化是信息社会的特征,计算机和通信的结合必将推动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说明了信息化发展对人们生产、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提出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网络化发展.
- 王改芳王娟
-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社会信息化
- 文献传递
- 地震勘探数据存储技术研究与应用被引量:9
- 2008年
- 随着信息管理技术的日趋发展和信息数字化的进一步需要,长庆油田对海量地震数据进行了分级管理。主要处理、解释成果数据存放在大容量磁盘阵列中,野外原始数据存储在自动带库中,并通过Expeditor系统实现对地震体数据的管理、备份及安全保密,把科研生产人员从繁重的资料收集和手工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地震数据的使用效率。
- 王娟石艳丽姚立峰王霞
- 关键词:地震数据备份
-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次生富集作用对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影响——以浙江下铜山铅锌异常评价为例被引量:6
- 2015年
- 浙江下铜山地处钦杭成矿带东段,在岩体接触带发现有钨钼矿化现象。2012年在区内进行1∶5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现区内板桥山组碳酸盐岩地层中土壤铅锌异常较高,且在大区域中,板桥山组地层是铅锌成矿的重点层位,因而将此处铅锌异常视为成矿重点异常。但考虑到铅锌异常浓集中心并未完全与岩体套合,而是在岩体南边碳酸盐岩地层内,且实地考察时地表未见矿化现象,局部可见不连续氧化帽,推测此处铅锌异常为次生富集成因。为了对异常成因进行进一步研究,选取探槽中岩石样和土壤样进行铅锌含量比较,发现土壤中铅锌含量明显高于岩石;而选取剖面土壤样进行铅锌与铁锰含量对比,也发现铅锌含量变化趋势与铁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合分析后将该区的铅锌异常归为碳酸盐岩风化导致的铅锌次生富集产生的假异常,不具成矿意义。
- 杨宋玲李方林黄建军王娟黄梦妮王祥周青
- 关键词:土壤测量次生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