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贤
- 作品数:45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 硝苯地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 1996年
- 硝苯地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病理学研究林朝胜,王世贤,孙文利,董宝印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织学,超微结构硝苯地平,兔中国图书分类号R542.202缺血再灌注(1-R)损伤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心肌结构损伤,研究其发生机理和防治是当前心...
- 林朝胜王世贤孙文利董宝印
- 关键词:再灌注心肌保护硝苯地平病理学
-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来源和病理诊断标准。方法 对 2 5例确诊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观察 ,用 7种免疫组化试剂进行检测 ,并对其中 8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2 5例GFAP、S 1 0 0和vimentin全部 (+)。超微结构特征是瘤细胞巨大 ,胞质宽阔 ,核大畸形 ,胞质内胶质丰富。结论 本瘤来源于星形细胞 ,属于胶质母细胞瘤的一个亚型。其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为 :①具备胶质瘤的Ⅲ级改变 ;②异型瘤巨细胞数 >50 % ;
- 宋福林胡晓芳唐谊海孙文利黄文清王世贤冯新莉阎玲
-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巨细胞型病理免疫组化超微结构
- 1MNaCl分离真表皮扫描电镜观察
- 1997年
- 我们对 1MNaCl 孵育法分离的真表皮标本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真表皮完全、均匀地从透明带分离,超微结构无明显破坏。证明1 MNaCl 孵育法分离真表皮对于免疫病理研究是一种重复性好、简单、可靠的方法。
- 张士发王世贤张海涛孙文利
- 关键词:扫描电子显微镜
- 氯胺酮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被引量:12
- 1998年
-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将经原代培养成活4天后的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四组,A组为对照组,B、C、D三组分别加入氯胺酮1×10^(-5)、1×10^(-4)及1×10^(-3)mol/L。实验开始后2、4、8及24小时评定心肌细胞搏动功能、细胞酶及培养液中电解质改变,并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B组各时点搏动频率均明显加快(P<0.05和P<0.01),C及D组搏动频率减慢(P<0.05和P<0.01),D组在8小时和24小时细胞呈部分搏动或无搏动。随剂量递增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形态学变化逐渐明显,LDH、AST、CK释放量逐渐增加。结论:氯胺酮浓度为1×10^(-5)mol/L时有正性变时性和变力性作用;浓度≥1×10^(-4)mol/L时,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张铁铮王凤学王承利陈伟罗军王世贤
- 关键词:氯胺酮心肌细胞毒性药物毒副作用
- 羟丁酸钠和异丙酚对心肌细胞毒性作用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对比研究羟丁酸钠和异丙酚对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将经原代培养成活 4d后的大鼠心肌细胞分为 5组 ,每组 6孔。 C为对照组 ,其余 4组分别加入小剂量 (HL ,3× 10 - 3 m ol/L )与大剂量 (HH,3× 10 - 2 mol/L )羟丁酸钠组、小剂量 (PL ,3× 10 - 5 m ol/L )与大剂量 (PH,3× 10 - 4 mol/L )异丙酚组。各组均于实验开始后 8h终止反应 ,评定心肌细胞搏动功能、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测定心肌细胞酶及电解质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PH组搏动频率减慢 (P<0 .0 5 ) ,细胞形态学亦有相应变化 ,肌酸激酸释放量增加 (P<0 .0 5 ) ,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 (P<0 .0 5 )。而 HL ,HH及 PL组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各组间电解质变化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 :高浓度的异丙酚具有直接的心肌抑制作用 。
- 张铁铮王凤学陈伟王承利罗军王世贤刘晓江王朝仁
- 关键词:羟丁酸钠异丙酚
- 二甲基亚砜对HL-60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及C-myc基因的影响
- 1992年
- 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和染色体分析技术研究了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和C-myc基因扩增结构的变化。发现HL-60细胞表面指状、细状微丝和微绒毛消失,出现疣状胞质突起和大的钝形伪足.C-myc扩增结构DM明显减少。
- 石海张宝凤王世贤
- 关键词:HL-60细胞超微结构DMSO
- 无细胞肾小球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 1992年
- 应用扫描电镜可以观察肾小球的三维结构,从而弥补了透射电镜仅能观察二维结构及视野过小的不足。可是,普通扫描电镜的观察仅限于足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的改变,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基底膜的改变,必须将细胞成分除去。
- 王沙西王世贤安天义
- 关键词:肾小球电子显微镜
- 电镜观察肝超微结构早期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被引量:2
- 1991年
-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对早期病例的诊断并不容易。我院近10年以以来共对20例不同肝病患者的肝穿活检组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肝超微结构改变。
- 陈淑芝郭玉书初俊杰王世贤孙业玉阎玲余昌时刘先琪候景贵赵学良安戎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
- 慢性排斥肾肥大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被引量:6
- 1999年
- 目的: 了解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时肥大细胞在排斥肾中的形态、超微结构特点及分布规律,以探讨肥大细胞是否在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甲苯胺蓝、爱尔沙蓝特殊染色法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结果:发现慢性排斥肾中, 有较多的肥大细胞, 主要分布于肾皮质区。特殊染色及超微结构的结果显示,排斥肾中至少存在幼稚与成熟两种类型的肥大细胞。在移植后3 个时间段( < 1 年, 1 年~4 年及> 4 年) ,每个高倍视野中,肥大细胞的平均数分别为2 .09 ±2 .84 ,8 .93 ±4 .25 和13 .76 ±4 .53 ,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肥大细胞呈增加的趋势。4 年以上组明显高于1 年~4 年组,( P < 0 .01) ;小于1 年组的病例中52 % 未见到肥大细胞。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其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 刘亚革曹建平向军王世贤孙文利刘龙姜志明
- 关键词:肾移植慢性排斥肥大细胞形态学超微结构
- 增生性瘢痕的超微结构研究
- 1993年
- 对15例增生性瘢痕,3例正常皮肤作了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瘢痕组织中存在多数肌纤维母细胞,胞质内有大量微丝,微管及电子致密斑。并见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外皮细胞增生。从亚细胞水平探讨瘢痕的形成与演发。
- 孙本善李玉霞孙业玉王世贤史静娴杨果凡陈宝驹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肌纤维母细胞肥大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