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研 作品数:44 被引量:178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伤口引流血量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32 2007年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时间与引流血量的关系,比较术后不同引流方式对引流血量及异体血输入情况的影响。方法观察12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8 h内引流血量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观察术后不同引流方式的引流血量及异体血输入情况。结果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8 h内的引流血量占总引流量的90%以上,其中术后最初4 h为出血高峰期。应用普通引流袋和自体血回输装置术后引流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术后异体血输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引流的护理中,需加强术后8 h内尤其是术后最初4 h的监护,防止血压急剧下降甚至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同时应用自体血回输装置进行伤口引流可有效补充自体血,减少异体血输注,防止相关并发症。 沈研 张明学 刘琳 陈奕秀 李慧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伤口 自体血回输 护理 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需求调查及分析 目的 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出院后对延续护理的需求情况,为构建规范的骨科术后延续护理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延续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内容包患者一般资料、延续护理实施时间、延续护理指导形式和延续护理内容四个部分,... 沈研25例骨科手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观察 被引量:15 2000年 为了探讨骨科手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自体血回收器 ,进行自体引流血回输并观察回输时间、回输血量、回输血后不良反应、缺血、缺氧情况和血常规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 :2 5例回输血均为术后12h以内 ,回输血量 35 0~ 16 0 0ml(平均 6 75ml)。其中 1例发生一过性高热 ,2例出现一过性头晕 ,未见其他并发症。提示 :自体引流血回输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 张明学 张永刚 沈研 许文静 尚兰关键词:输血 骨科手术 护理 自体引流血回输 "医+护+康"协同诊疗模式在关节置换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探讨"医+护+康"协同诊疗模式在关节置换护理门诊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3月在我科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100例,出院时间1个月以上,并按时来护理门诊复诊。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 沈研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术后并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食管瘘、肺栓塞的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治疗,大多数采用前路术式.食管瘘是颈椎前路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4.1%,病死率为9%~45%.訾金花等报道,骨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绝大多数广谱抗生素产生耐药,具有多重耐药性,其感染率为1... 王姝南 黄颖 张淋淋 沈研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食管瘘 “医+护+康”协同诊疗模式在关节置换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探讨'医+护+康'协同诊疗模式在关节置换护理门诊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3月在我科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100例,出院时间1个月以上,并按时来护理门诊复诊。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 沈研关键词:护理门诊 关节置换 实验组 文献传递 成人臀肌挛缩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对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 臀肌挛缩症临床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由于臀肌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表现为步态和形体异常。本科设计并开展了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美观等优点。本文就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对患者身心影响进行... 刘静 沈研 张明学 吴艳 袁伟 王俊良关键词:康复训练 文献传递 成人臀肌挛缩术后患者早期功能训练对康复作用的影响 臀肌挛缩症临床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由于臀肌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表现为步态和形体异常。我科设计并开展了关节镜下臀肌挛缩带松解术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刘静 沈研 吴艳 张明学 刘玉杰 袁伟 王俊良关键词:早期功能训练 术后患者 康复作用 步态训练 下床活动 离床活动 文献传递 “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足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足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家属参与"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足部功能恢复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睡眠质量等,并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获得其恢复情况数据。结果:2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但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住院时间更短,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更高,出院时健康知识掌握更好,从而术后伤口痊愈更快,足部功能恢复更好。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2.25±2.60)d,少于对照组的(35.34±2.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4,P<0.01);观察组的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3.34%,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4,P<0.05),患者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为(37.98±10.23)分,远高于对照组的(14.52±5.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8,P<0.01);通过对2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的睡眠质量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出院时PSQ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4,P<0.05)。结论:将"家属参与"护理模式运用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能促进其伤口愈合,改善其足部功能恢复状况及睡眠质量,并且患者对此种护理模式的满意度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丁芳 沈研 闫丽欣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睡眠质量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胫骨内侧疼痛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采用骨膜剥离器和电刀松解内侧副韧带及鹅足后发生膝前痛的差异。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行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220例,分为骨膜剥离器组和电刀组。骨膜剥离器组110例,男47例,女63例,平均年龄(58.8±17.2)岁,膝内翻(14.0±3.5)°,体重(65.6±12.8)k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6.6±3.6)kg/m2;电刀组110例,男49例,女61例;平均年龄(59.6±16.7)岁,膝内翻(15.0±4.7)°,体重(66.4±13.4)kg,BMI(27.4±4.1)kg/m2。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术后评定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KS膝评分、VAS疼痛评分和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术后3例发生感染(电刀组2例,骨膜剥离器组1例),行Ⅱ期翻修手术,使用TC3假体及抗生素骨水泥固定,随访期间未再发生感染。20例出现膝前区疼痛,其中电刀组4例,骨膜剥离器组16例,电刀组膝前区疼痛发生率低于骨膜剥离器组。末次随访时AKS膝评分和HSS评分电刀组高于骨膜剥离器组,VAS电刀组低于骨膜剥离器组。结论:与使用骨膜剥离器松解内侧副韧带及鹅足相比,使用电刀术后膝前痛发生率降低。 柴伟 孙长鲛 倪明 张国强 张强 沈研 周勇刚 陈继营 王岩关键词:疼痛 外科手术 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