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礼乐
- 作品数:18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规制视野下食品安全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扩张被引量:1
- 2019年
- 国内现行法律尚未专门规定食品安全公益诉讼,但食品公益诉讼与消费公益诉讼有较多重合的内容,因此可以作为其制度构建的参考。消费公益诉讼相关规定明确检察机关和消费者协会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没有赋予食品安全领域可能直接遭受侵害的消费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适格当事人资格。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是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合作治理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基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价值目标和食品安全多元共治的理念,扩大食品安全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在消费者个人和社会组织满足相应条件时,赋予其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有助于通过公益诉讼实现最佳的食品安全治理。
- 段礼乐高建成
- 关键词:规制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 论“差异性分配”中公平实现的方式
- 2013年
- 经济体制转轨、分配政策调整使差异性分配成为我国分配领域的重要范畴之一。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我国“近些年里,收入持续增长的巨大成就似乎是通过加大不平等来实现的。即使是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也随时间有所不同,并且还存在着地区差异”。以效率为导向的分配理念主导了三十多年来的收入分配进程,而差异性分配是效率导向的分配理念导致的必然结果。“差异性分配同参与分配的主体在时空、能力、权义等多方面的差异直接相关,并体现为分配机会和分配结果上的差异。
- 段礼乐
- 关键词:平实经济体制转轨收入分配
- 法学本科教育中学业评价标准的类型化被引量:1
- 2014年
- 法学学科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但目前的法学本科教育过于强调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我国法学教育规模的扩大、法学课程设置的变化、法学教育面临的经济社会情势变迁、教育目标的多元化等因素导致目前法学教育中的学业评价体系并没有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既不能提高其实践技能,也难以增进学生的理论素养。应当根据不同课程和培养环节的差异,类型化地确定不同的学业评价标准,促进学业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平性,以此提升法学教育的质量。
- 段礼乐
-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学业评价
- 消费转型与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完善
- 2011年
- 消费转型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转型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在消费品种类、消费结构、消费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比如,消费品种类从日常生活必需品扩展到教育、文化等发展类消费品,食品支出在日常消费中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日益降低,耐用消费品的比重逐步提升,信用消费日益成熟等。消费转型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但正如中国的经济转型一样,消费转型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政府多次提出。
- 段礼乐
- 关键词:消费主义文化信用消费食品支出执法资源恩格尔系数农村消费市场
- 交易关系的公权干预及其制度决定:从民法到经济法被引量:3
- 2011年
- 对交易关系的调整存在着民法方法和经济法方法。基于制度分析和干预工具的选取,公权采取不同的干预模式和干预强度介入交易关系。由于存在干预强度和干预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调整交易关系的民法方法和经济法方法。二者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私人和公权的意愿和能力、交易的频度和重要性、交易成本等问题影响着公权干预从民法到经济法的变迁。
- 段礼乐
- 关键词:交易关系民法经济法
- 新经济法律治理中的地方实验被引量:3
- 2024年
- 新经济带来法律结构的变化、权利关系的调整,但并不必然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新经济的创新发展引发了新的法律回应,以共享经济某些领域的法律规制为例,当前的规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制度效果,产业发展的规律、法律问题的识别、规制方案的提出、规制能力的塑造都会影响新经济的规制效果。基于我国的央地关系及地方竞争格局,可以在新经济治理中采用地方实验的治理路径。地方实验不仅局限于立法层面,还可以发挥地方司法机关的能动性,在新经济案件的裁判中,通过个案生成法律规则。对于地方实验的潜在弊端,可以通过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政策引导、公平竞争审查的制度约束、新经济治理工具的范围限定等方式加以矫正。
- 段礼乐
- 关键词:新经济共享经济法律治理
- 法律道德性的法经济学及其制度意义
- 2011年
-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一命题获得广泛认同。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体生活场景和社会情势下的道德未必总能够对法律构成一种制约,在对这一命题予以多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我们不但要把法律从单纯的道德论证中解放出来,还要把法律从任何可能的单向度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为具体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寻求理论论证和理论支撑,减少社会变迁期的制度摩擦和价值悖反。
- 段礼乐
- 关键词:命题法经济学
- 信息约束与劳动关系的柔性调节:以劳动标准为中心被引量:1
- 2015年
- 劳动关系的不平等性决定了公权主导型的调节模式。但我国面临着劳动者供给变动、劳动力分层、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需要层级化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以应对劳动关系的复杂状况,而劳动标准是实现劳动关系柔性调节的重要机制。劳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信息为基础。信息的可观察性是劳动问题上升为劳动标准的重要条件,其基本要求是信息的低成本获取、信息的稳定呈现和不同主体对信息认知的一致性。劳动标准的执行则需要满足信息可检验性的要求。应当回归劳动关系的契约属性,发挥不同主体的信息优势,识别和回应不同层次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分散劳动标准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增强劳动关系调节的有效性。
- 段礼乐
- 关键词:信息约束
- 个人信息保护的反垄断法路径研究
- 2025年
- 基于功能界分的规范设计,传统私法范式在结构性垄断的情境中存在对平台损害个人信息行为应对不足的局限,这为反垄断法开展信息协同保护提供了介入空间。虽然当前信息保护作为独立诉因纳入该法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困难,但不能就此否定其存在适用空间这一底层逻辑。基于我国现状,提出以“关联保护为主、直接保护为辅”的适用模式,并构建隐私政策合谋与信息剥削性滥用的具体规制路径。为纠正信息损害层面的市场失灵,应适时将其纳入反垄断规制框架,并以反垄断基本制度为基准展开协同保护:将“隐私政策合谋”纳入垄断协议规制范围,将“信息剥削性滥用”列为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类型,进而提出符合数字时代特征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反垄断法版本。
- 杨帆帆段礼乐
- 关键词:反垄断法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福利
- 羞辱性执法的信息经济学阐释——以企业负面信息发布制度为分析对象被引量:7
- 2018年
- 羞辱性执法具有深刻的信息经济学内涵,这一执法方式的有效运作依赖于羞辱的信号生产和信息传递功能,通过执法的社会展示,强化法律威慑,降低执法成本,以惩罚的高强度弥补惩罚的低概率,弥补执法中的技术不足,促进法律实施。羞辱性执法在当代社会被视为不文明的执法方式,但在治理手段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制度改造使其成为新的治理工具。市场交易主体的法人化、主体效用函数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和既有市场规制工具的功能缺失为羞辱性执法的制度嬗变奠定了客观基础,声誉罚可以作为重要的法律责任形式。企业负面信息发布制度是典型的声誉罚,由特定主体通过适当的渠道和方式发布市场主体的违法信息,对其形成多重执法威慑,抑制其违法行为。但这一制度受制于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限度而有其制度边界。
- 段礼乐
- 关键词:规制工具信息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