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成 作品数:5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分析 1993年 分析米托蒽醌、鬼臼乙叉甙和阿克拉霉素等二线化疗药物对12例(14例次)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再缓解率(CR 2和CR 3)为71.4%。1例两次复发垂危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应用去甲氧柔红霉素一个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 3)。3例高危型(WBC≥100×10~9/L)复发性AML 采用MAE 或Acla·AE 方案后均取得完全缓解。MAE 和Acla·AE 联合化疗为再诱导的高缓解率方案。骨髓抑制和继发感染为主要毒副作用。 王学文 应江山 吴兴中 钱晓萍 杨志成关键词:急性 白血病 复发 全反式维甲酸对骨髓纤维细胞的影响 1992年 通过纤维细胞集落(CFU-F)的培养,观察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CFU-F,结果APL 患者较正常骨髓明显低下(4.3±1.63/2×10~5细胞)(n=9);完全缓解后则上升达正常水平(12.4±2.55/2×10~5)。体外试验,维甲酸(RA)加入CFU-F 培养系后,CFU-F 下降为3.11±1.24/2×10~5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8.5±1.57/2×10~5(P<0.05)。提示RA 对骨髓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此结果可能为RA 治疗骨髓纤维化提供初步依据。 吴兴中 王学文 朱挂春 应江山 杨志成关键词:维甲酸 骨髓纤维化 白血病 粒细胞病态造血及过氧化物酶缺乏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意义的探讨 1993年 回顾性研究了52例MDS(RA31例、RAEB13例、RAEB_t 3例、PASA5例)的粒细胞形态及其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发现粒细胞的核分叶过多、核形态异常、核染色质结构异常、胞浆内颗粒异常等是粒系病态造血主要的形态改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核染质结构异常(核染质缺失或周边聚集)几乎只见于MDS和各种急慢性髓系白血病,故该指标对MDS诊断特异性最好。各指标的联合分析,对MDS的诊断甚或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粒细胞POX缺乏亦为病态造血重要内容。对其诊断标准,率先提出了POX阳性率及阳性积分值双重指标,并证明此较文献的单纯阳性率指标更为实用。而且POX缺乏与MDS亚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探讨了MDS细胞POX缺乏的原因及其在预后中的作用。 金秋凤 杨志成 姜禹贵 王学文 姚海勤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过氧化物酶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中出血并发症的处理 1991年 1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采用全反式维甲酸(RA)进行诱导分化治疗。入院时和病程中80%(13/16例)的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例发生严重出血。经配合包括肝素抗凝、新鲜血及血小板输注,并用地塞米松、脱水和防治感染等积极的综合性治疗,渡过危险期,有效保障 RA 诱导分化作用的发挥,全部病例取得骨髓完全缓解. 王学文 应江出 杨志成 朱役关键词: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急性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观察与临床体会 1990年 临床资料 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均为初治患者,年龄17~64岁,起病6~30天(中数M20天)住院。①外周血:Hb5.7~10.9g/dl,WBC700~6200/mm^3,BPC0.8~4.4万/mm^3。早幼粒细胞0~86%。②骨髓:早幼粒细胞65%~94.5%,5例≥90%。过氧化酶和特异性酯酶染色均呈强阳性反应。③凝血纤溶检验:纤维蛋白原(Fg)0.10~0.22g/dl,6例<0.2g/dl。凝血酶原时间(PT)12~19.3秒,3例>16秒。APTT27~44秒,均在正常范围。3P试验4例阳性,3例阴性。FDP24~128μg/ml,5例128μg/ml。 王学文 周甄励 应江山 朱桂春 杨志成关键词:早幼粒细胞 过氧化酶 纤溶 出血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