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榕桓
- 作品数:13 被引量:18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研究被引量:22
- 1991年
- 泥石流堆积扇是判别泥石流性质、发育阶段和危险度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的调查和观测,阐述了泥右流堆积过程和扇形地形成模式,并对泥石流扇群横向、平面组合类型及变形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发育典型,类型齐全,扇群组合复杂,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唐川朱静段金凡杜榕桓
- 关键词:泥石流堆积扇流域小江
- 东川泥石流站开放以来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5
- 1991年
- 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对外开放三年来,在泥石流观测试验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新进展,同时也简述了站设基金课题、国家基金课题和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今后的观测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 杜榕桓康志成
- 关键词:泥石流观测站防灾减灾
- 我国泥石流研究被引量:44
- 1980年
- 泥石流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现象,多见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山区以及处于退缩阶段的高山冰川(特别是海洋性冰川)的边缘地区。有些山区,地震活动过程中也伴生有泥石流。泥石流是产生在沟谷中或坡地上的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它介于块体运动与水力运动之间,呈稀性紊流、粘性层流或塑性蠕流等状态运动,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
- 唐邦兴杜榕桓康志成章书成
- 关键词:半干旱自然灾害泥石流
- 山西汾河地堑水系演变的初步观察被引量:2
- 1960年
- 一、全流域地形轮廓,汾河地堑是由山西地台中部发生巨大块状断层而造成的,其生成时代现尚未有定论。多数意见认为发生于第三纪中期,与喜马拉雅运动有密切关系。地堑形成之后,汾河水系随之发育,但此仪指其中下游而言。
- 楼桐茂杜榕桓
- 关键词:地堑
- 泥石流龙头压胀机理探析被引量:7
- 2008年
- 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理论可以同时合理地解释泥石流阵性流动、沉积相逆序结构及粗大颗粒在泥石流体表层上下浮动等现象。假定在泥石流龙头内部因固液分相流速差异孕发的压胀核,其内部压力逐渐增大至某一临界值时突然爆炸溃灭,此过程称为泥石流龙头压胀机理。压胀核形成与爆炸溃灭产生的颗粒浮力、碰撞力和超孔隙压力可以同时合理地解释泥石流阵流等现象。进一步研究中,应通过实验观测压胀核的形成演化过程,并建立压胀机理力学过程。
- 陈洪凯杜榕桓唐红梅王全才
- 关键词:泥石流
- 东川泥石流形成发展、运动规律与综合治理示范研究被引量:7
- 1990年
- 本文全面介绍了云南东川泥石流形成的灾情概况以及为研究其发展。运动规律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和所获得的各项进展.最后,阐述了东川市泥石流综合试点防治工程体系及其效益分析.
- 杜榕桓康志成吴积善
- 关键词:泥石流
- 中国泥石流形成环境剖析被引量:5
- 1990年
- 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充沛的水源和陡峻的地形,作为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已得到学者们的认同。就本质而言,这三者可归纳为能量和物质两大因素。本文从中国泥石流区域分布着眼,从不同尺度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探讨中国泥石流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尺度的区域地质背景、大地貌单元和犬气候系统是控制泥石流形成发育的主导因素;不稳定斜坡因子、小尺度水文气象因子、流域形态因子、森林植被因子等,在大尺度因素的基础上,对泥石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历史上,特别是近期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剧了泥石流的发展。泥石流灾害非单一因子所致,而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山地环境退化的产物。泥石流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外营力作用的共同性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复合性这三大特点。
- 杜榕桓段金凡
-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环境
- 三十年来的中国泥石流研究被引量:90
- 1995年
- 本文通过对我国泥石流研究成果的总结,结合作者们工作的心得体会,就我国30年来的泥石流研究工作进行回顾与展望;并针对国情和灾情,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 杜榕桓李鸿琏唐邦兴章书成
- 关键词:泥石流
- 山地减灾研究的国际合作
- 1999年
- 杜榕桓
- 关键词:减灾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
- 小江流域第四纪泥石流期的初步划分被引量:7
- 1994年
- 根据不同时期泥石流堆积体分布的地貌部位、岩相特征、堆积体及其上发育的古土壤的化学特征、孢粉组合和部分绝对年代资料,将小江流域的泥石流初步划分为时间尺度较大的五个强盛期。各期泥石流都是暴雨型泥石流。由于本区第四纪以来一直属于季风气候区,因此上述大尺度活动周期主要受全球冰期与间冰期中本区干温和湿热气候变化的制约。
- 史正涛张林源杜榕桓
- 关键词:第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