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健
- 作品数:80 被引量:41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唐山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16例距骨外侧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距骨骨折在足踝部骨折中相对较少,单纯距骨外侧突骨折临床中更少见。笔者自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此类患者16例,均行X线片及CT检查诊断及明确骨折移位程度,对移位较大的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杜晓健曲家富曹立海赵国志
- 关键词:距骨骨折脱位
- 趾长屈肌腱和长屈肌腱移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趾长屈肌腱、长屈肌腱移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3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32~69岁,平均41岁;左侧8例,右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8个月,平均4.5个月。13例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均为闭合性损伤跟腱断裂。采用趾长屈肌腱移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5例,行长屈肌腱移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8例。结果:13例随访时间11个月~4.5年,平均2年,伤口无感染,跟腱无再断裂,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足背屈跖屈功能良好,未发生锤状趾畸形。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9例(长屈肌腱移位修复6例,趾长屈肌腱移位修复3例),良3例(长屈肌腱移位修复2例,趾长屈肌腱移位修复1例),差1例(趾长屈肌腱移位修复)。结论:采用趾长屈肌腱、长屈肌腱移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而采用长屈肌腱移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更趋近于合理。
- 曲家富曹立海赵洪波高建华李绍光杜晓健孙洋彭义王良
- 关键词:跟腱腱转移术
- 钛板内固定治疗涉及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合并糖尿病13例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梁卫东曹立海杨春燕杜晓健曲家富
- 关键词:跟骨骨折糖尿病
- 三角韧带深层损伤的手术治疗
- 目的评价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了唐山市第二医院足踝外科2014年4月-2015年3月治疗的三角韧带深层损伤的病人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从19岁-62岁,平均43岁,受伤距手术时间从1d到14d...
- 赵国志曲家富彭义杜晓健曹立海
- 关键词:三角韧带锚钉踝关节骨折脱位
- 文献传递
- Cedell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体会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总结Ce,dell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自2010-04-2013-11诊治Cedell骨折14例(14足),利用X线片及冠状位CT明确诊断,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螺丝钉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按照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的评分标准评价术后足功能。结果11例术后获随访15个月-5年,术后6个月疗效按AOFAS评分标准:优5例,良6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是治疗移位Cedell骨折的良好方法。
- 杜晓健吴俊马海东曲家富王良刘洪达
- 关键词:距骨内固定
- 改良踝关节前外侧入路与前侧入路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对比研究
- 2025年
- 目的对比改良踝关节前外侧入路与前侧入路全踝关节置换术(TAR)治疗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诊治的87例老年踝关节OA患者病历资料,其中83例获得完整随访,男性46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6.55±2.76)岁。依据TAR手术入路不同,将41例接受前侧入路TAR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归入A组,其余42例接受改良踝关节前外侧入路TAR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归入B组。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踝关节功能、踝关节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83例老年踝关节OA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率95.40%,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0±2)个月。其中A组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9±2)个月;B组随访时间7~14个月,平均(10±2)个月。B组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7.32±1.84)周短于A组[(8.42±2.24)周,t=2.447,P=0.017]。B组初次负重行走时间(14.11±1.97)周短于A组[(15.73±2.78)周,t=3.069,P=0.003]。术后6个月,B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51.35±4.21)分、(63.21±3.52)分、(72.11±2.64)分]高于A组[(48.53±3.46)分、(60.42±3.61)分、(69.45±2.56)分,P<0.001]。术后6个月,B组背伸、跖屈、外翻、内翻关节活动度[(31.55±3.85)°、(36.63±5.21)°、(24.64±3.71)°、(25.58±4.75)°]高于A组[(28.63±4.64)°、(33.53±5.31)°、(21.31±3.64)°、(22.46±3.53)°,t=3.123、t=2.685、t=3.390,P=0.003、P=0.009、P<0.001、P=0.001]。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2%)与A组(7.3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相较于前侧入路,改良踝关节前外侧入路TAR治疗可缩短老年踝关节OA患者术后下床及负重活动时间,更利于术后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提升,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张俊山杜晓健刘小刚王良张磊闫荣亮曹立海张玲
-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踝关节手术入路
- MRI术前定量评估距骨骨软骨损伤范围对术式选择及中长期随访结果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背景:距骨骨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该损伤类型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加重病情。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术式选择和中长期随访结果的评估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目的:探究术前T1ρ技术定量评估距骨骨软骨损伤范围对术式选择及中长期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MRI检查距骨骨软骨损伤部位,比较不同分型患者的T1ρ值及T2值;再根据T1ρ值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将T1ρ值<45 ms采用微骨折手术治疗设为A组(n=73),T1ρ值≥45 ms采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设为B组(n=81)。比较不同术式下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及疗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T1ρ值与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y=1-1/(1+e-z)回归方程建立预测模型,十字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154例患者中距骨骨软骨损伤分型Ⅰ型36例,Ⅱ型37例,Ⅲ型40例,Ⅳ型41例,4个分型患者的T1ρ值及T2值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②154例患者治疗后局部肿胀7例(4.6%),疼痛加重3例(2.0%),创口感染5例(3.3%),软骨愈合不良2例(1.3%);③A、B组治疗后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跖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软骨下骨骨髓水肿体积、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疗效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B组的疗效总有效率为90%,比A组总有效率(85%)高(P<0.05);④年龄(OR=1.589,95%CI:0.305-1.252,P=0.036)、白细胞介素6(OR=1.737,95%CI:0.974-5.254,P=0.049)、白细胞介素8(OR=1.385,95%CI:1.066-4.355,P=0.034)、C-反应蛋白(OR=1.957,95%CI:1.323-2.178,P=0.035)、转化生长�
- 刘洪达闫荣亮高岩陈江华曲平艳王磊彭义曹立海杜晓健曲家富
- 关键词:微骨折术自体骨软骨移植随访
- 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治疗SangeorzanⅢ型足舟骨骨折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总结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治疗SangeorzanⅢ型足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20-08诊治的12例(12足)SangeorzanⅢ型足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手术治疗,以足舟骨为中心作足前内侧纵形切口,用克氏针撑开器于楔骨与距骨头处撑开,充分显露骨折端,恢复关节面平整,骨折块较大者采用直径3 mm空心钉辅助固定,骨折块较小者采用克氏针辅助固定,恢复足内侧柱的长度,采用微型接骨板跨关节进行桥式支撑内固定,经楔骨、舟骨及距骨之间放置。4例骨质缺损较多者采用胫骨近端自体游离植骨,8例骨质缺损较少者选择骨折端滑移植骨修复。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1例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症状,长距离行走后出现疼痛,前足内收、外展活动受限。其余11例足踝部关节活动不受限,无行走痛和静息痛。术后1年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78~97分,平均94.5分;优11例,良1例。结论足舟骨形状不规则且解剖结构及位置特殊,SangeorzanⅢ型足舟骨骨折采用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可为足内侧柱长度、高度以及舟骨关节面完整度恢复提供保障。
- 高岩陈江华刘洪达闫荣亮刘玉杰赵国志杜晓健
- 关键词:粉碎性骨折微型接骨板
- 跨关节内固定治疗骰骨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骰骨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骰骨压缩性骨折患者28例,其中男23例,女5例;左足16例,右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38岁。均为压缩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跨关节微型钢板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14~20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切口均I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患者术后获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平均16周(14~18周),无行走疼痛、创伤性关节炎、骰骨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标准,入院时评分为52~78分,平均62.6分;术后随访评分为74~96分,平均86.6分。结论切开复位跨关节内固定是治疗骰骨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 吴俊杜晓健赵晓明
- 关键词:骰骨压缩性骨折内固定
- 影响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钛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疗效,并将坠落高度、体重、骨折分型、受伤机制、B(o)hler氏角、Gissane角以及AOFAS评分等因素,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按AOFAS评分系统(86.35±8.49)分,优良率91.6%.Logistic回归结果:(1)体重对评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前时间与评分的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骨折分型对评分有影响(P<0.05);(4)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与评分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钛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疗效满意.(2)体重,骨折分型,术前时间B(o)hler氏角、Gissane角等影响跟骨骨折疗效.
- 彭义曲家富曹立海吴俊杜晓健李绍光王良王洪涛
-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