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婷
- 作品数:14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一例被引量:4
- 2018年
- 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CVM)是一种较罕见的发生于女性宫颈和阴道黏膜下浅表基质的良性间叶性肿瘤,由Laskin等于2001年首次报道,国内少有报道。现对我院于2017年5月诊断的1例SCV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讨论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绝经后阴道出血.
- 李雅琴李丽李雪婷司彩风王全红
- 关键词:肌纤维母细胞瘤宫颈阴道病理观察浅表绝经后阴道出血间叶性肿瘤
- 基于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高危分子亚型的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高危分子亚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较低级别胶质瘤患者287例。其中男166例、女121例;高危分子亚型114例,非高危分子亚型173例。所有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按照7∶3分为训练集201例,测试集8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对比增强T_(1)WI(CE-T_(1)WI)和T_(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_(2)-FLAIR)成像,分析高危分子亚型和非高危分子亚型的影像学特征。采用方差分析、递归特征消除和Kruskal-Wallis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以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构建基于影像组学的分类器模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影响较低级别胶质瘤高危分子亚型的临床变量以构建临床模型;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和临床变量构建组合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患者年龄(OR=1.042,95%CI 1.018~1.068,P=0.001)、病理分级(OR=2.270,95%CI 1.212~4.311,P=0.011)、MGMT甲基化状态(OR=0.456,95%CI 0.238~0.866,P=0.017)、室管膜受累(OR=7.335,95%CI 2.929~18.370,P<0.001)是较低级别胶质瘤高危分子亚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临床模型。基于12个影像组学特征(基于CE-T_(1)WI的3个影像组学特征和基于T_(2)-FLAIR的9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SVM模型。将SVM模型输出概率的影像组学评分联合年龄、病理分级、MGMT甲基化状态及室管膜受累情况构建组合模型。SVM模型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高危分子亚型的AUC值在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为0.824和0.859;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759和0.721;组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823和0.815。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 杨向丽杨国强牛文举李雪婷谭艳王效春解立志张辉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磁共振成像
-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高危型HPV感染及其相关基因C-myc的研究及意义
- 目的: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显色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正常宫颈上皮中高危型HPV16/18、HPV31/33感染、相关基因C-myc的扩增和相关调控蛋白E2F-1、P15INK4b、...
- 李雪婷
- 关键词:宫颈鳞状细胞癌高危型HPV感染组织芯片技术
- 文献传递
- 宫颈细胞学质量控制及漏诊原因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宫颈细胞学的广泛开展使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宫颈细胞学质量控制对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宫颈细胞学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不高,存在一定比例的漏诊。本研究拟对我院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的阅片质量控制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宫颈癌筛查工作质量和筛查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刘玲玲李丽王丽凤吴翠玲李雪婷
- 关键词:宫颈细胞学漏诊宫颈癌筛查癌前病变
- 膀胱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根据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类,发生于膀胱的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尿路上皮癌的一种组织学变异型^([1]),类似于鼻咽部LELC,非常罕见,发生率约占膀胱癌的0.4%~1.3%。
- 李雅琴李丽李雪婷任瑞民胡丽娜刘玲玲张振华
- 关键词:乳头状尿路上皮癌淋巴上皮瘤样癌膀胱后壁显色原位杂交
- 结直肠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内镜及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内镜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癌变机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结直肠息肉/腺瘤病理标本3 363例,从中检出锯齿状病变147例,记录内镜及病理形态特征;并从中随机挑选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28例)、增生性息肉(40例),同时收集正常结直肠黏膜(21例)及结直肠癌(20例),应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MLH1、MSH2、MGMT、RUNX3及IGFBP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RUNX3、IGFBP7在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与正常对照组之间,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H1、MSH2、MGMT在各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和MLH1甲基化在锯齿状通路中起重要作用,但不是锯齿状病变癌变过程中的必要条件。RUNX3和IGFBP7的失活可能是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恶变进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 李丽王琳和娟张振华原丽莉曹平李雪婷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甲基化
- 子宫颈细胞学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的临床病理学意义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子宫颈细胞学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在子宫颈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山西大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子宫颈液基细胞判读为ASC-H的496例患者的年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hrHPV DNA)及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96例ASC-H患者中,年龄40~49岁患者比例最高,为30.8%(153/496).154例进行了hrHPV DNA检测,阳性率为79.2%(122/154),18~29岁患者的阳性率最高,为84.2%(16/19).124例进行了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检出率为66.9%(83/124);hrHPV DNA阳性100例(80.6%),hrHPV DNA阴性24例(19.4%).100例接受了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的hrHPV DNA阳性患者中,CINⅡ、CINⅢ、早期鳞状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共71例(71.0%);24例接受了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的hrHPV DNA阴性患者中,CINⅡ、CINⅢ改变12例(50.0%),但无一例早期鳞状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与hrHPV DNA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7,P〈0.05).hrHPV DNA检测对诊断CINⅡ及以上病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5%、29.3%、71.0%、50.0%.结论子宫颈细胞学ASC-H高度提示存在CINⅡ及以上病变,hrHPV DNA检测对诊断CINⅡ及以上病变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
- 刘玲玲李丽吴翠玲张振华和娟李雪婷
- 关键词:子宫颈病变
- 前列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 2014年
- 患者男,40岁,间断性血尿、血精1月余,1周前症状加重,伴明显尿痛、尿频、尿线中断、尿不尽感。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腰曲线对称存在,双肾区未及叩痛,沿双输尿管走行区未触及条索状肿物及压痛,膀胱区稍隆起,压痛阴性,阴毛呈男性分布,尿道外口未见异常分泌物,肛诊前列腺3度增生,质硬,中央沟消失,肛门括约肌正常。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92 ng/mL,游离PSA 0.30 ng/mL,游离PSA/总PSA 15.63 ng/mL,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及凝血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精囊腺后方低回声包块,性质待定。前列腺磁共振成像(MRI)示:前列腺肿物,考虑前列腺肉瘤。骨扫描示:未见明显异常。病理结果:前列腺切除标本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图1,2):前列腺恶性肿瘤,倾向分化差的癌。CD3(部分+),CD20(弥漫+),MUM1(+),Bcl-6(+),Syn(-), CgA(-),CD56(-),CD10(-),CD99(-),NSE(-),AE1/AE3(-),Vimentin(+++),PSA(-),CD34(-),Desmin(-),SMA(-), P63(部分弱+),CK7(-),Ki67(〉90%+),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2],非生发中心起源[3]。影像结果:前列腺MRI平扫示: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前列腺正常结构消失,前列腺左侧可见团块状肿物突出于前列腺轮廓外,边缘呈浅分叶状,病灶以长T1、等T2信号为主,其内间以条索状等高T1、低T2信号影, DWI序列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图3,4),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示:病灶呈高信号改变,钙化区呈低信号。病变累及前列腺中央带、交界带及外周带,边缘呈分叶状改变。
- 杨向丽郭东强李丽李雪婷
- 关键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VIMENTIN前列腺恶性肿瘤AE1/AE3
- MPF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8、p21、E2F-1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变过程中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hase promoting factor,MPF)(Cyclin B1/CDK1复合物)及其相关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8、p21、E2F-1的变化与相互关系。方法选取35例食管鳞癌组织(同一病例包括食管鳞癌、上皮内瘤变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EnV ision两步法分别观察各组中Cyclin B1、CDK1、p18、p21及E2F-1的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Cyclin B1及CDK1蛋白阳性率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逐渐升高,MPF(Cyclin B1/CDK1复合物)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阳性率为68.6%。p18、p21及E2F-1蛋白表达在正常食管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组织中逐渐升高,在食管鳞癌中均呈高表达。在食管鳞癌中,Cyclin B1表达与CDK1、p18、p21及E2F-1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CDK1与p21表达分别与p18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在食管癌变的过程中,G2/M期转换阶段最重要的分子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F(Cyclin B1/CDK1复合物)呈高表达。MPF与p18、p21、E2F-1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p21蛋白过表达应在食管上皮内瘤变早期阶段引起重视。联合检测Cyclin B1、CDK1、p18、p21及E2F-1蛋白表达有助于食管癌早期诊断及病变发生发展的评估。
- 李丽李雅琴李雪婷陈晓赛张振华王全红
- 关键词:CDK1
- 宫颈鳞癌中癌基因C-myc与相关蛋白E_2F-1P15^(INK4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癌变过程中C-myc基因与其相关蛋白E2F-1、P15INK4b的表达以及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份宫颈鳞癌、61份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其中CINⅠ~Ⅱ级31份,CINⅢ级30份)和21份正常宫颈组织。所有病例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宫颈病变中C-myc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Elivison二步法)检测各组中E2F-1、P15INK4b蛋白的表达。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随着宫颈从正常组织到发生CINⅠ~Ⅱ、CINⅢ直至发展为鳞状细胞癌,C-mycmRNA、E2F-1和P15INK4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mRNA在2组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2F-1蛋白的阳性表达在CINⅢ与宫颈鳞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INK4b蛋白的阳性表达在CINⅠ~Ⅱ与CINⅢ、CINⅢ与鳞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mRNA与E2F-1、P15INK4b的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E2F-1与P15INK4b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C-myc癌基因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预示子宫颈鳞状细胞的不良转化。C-myc癌基因与E2F-1、P15INK4b蛋白共同作用于CINⅢ向浸润性鳞癌的发展过程。
- 李雪婷李丽李素红王全红
- 关键词:基因MYCP15E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