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他汀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伐他汀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综合征
  • 2篇梗死
  • 2篇反应蛋白
  • 2篇阿托
  • 2篇阿托伐他汀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征
  • 1篇代谢综合征患...
  • 1篇蛋白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7篇滁州市第一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滁州城市职业...

作者

  • 7篇李峰
  • 5篇张军
  • 3篇王三刚
  • 3篇沈童童
  • 2篇程昭栋
  • 2篇杨体霞
  • 2篇周利民
  • 1篇陶春明
  • 1篇刘向前
  • 1篇董六一
  • 1篇李兆伟
  • 1篇刘俊
  • 1篇李开如
  • 1篇周扬
  • 1篇陈金国
  • 1篇汪玉玲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安徽卫生职业...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THE 22...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心脏超声造影联合血清检测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临床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造影联合血清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7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经冠状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患者7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充填速度(β)、最大微泡数量(A)及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PDGF-C)、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以及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心脏超声造影参数、血清检测指标与Gensini评分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脏超声造影联合血清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β值、A值较低,PDGF-C、PCSK9水平较高(P<0.05);随着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和狭窄程度增高,β值、A值降低,血清PDGF-C、PCSK9水平渐升高(P<0.05);β值、A值与Gensini评分均呈负相关,血清PDGF-C、PCSK9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β值、A值、PDGF-C及PCSK9联合诊断冠心病发生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94.29%,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价值(P<0.05)。结论心脏超声造影联合血清检测可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可提高诊断效能。
范臻张军李峰董六一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断为STEMI的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Hb A1c水平分为Hb A1c升高组(51例)和Hb A1c正常组(70例)。测量Hb A1c水平,记录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肌钙蛋白峰值、B型钠尿肽(BNP)峰值、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住院时间及出院30 d后的LVEF,对比两组以上各指标的情况,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Hb A1c升高组在双支或三支病变的发生率较Hb A1c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 A1c正常组中局限性狭窄发生率[32例(45.7%)]较Hb A1c升高组[6例(1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6,P<0.001),而弥漫性狭窄在Hb A1c升高组更为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型钠尿肽(BNP)峰值和出院30天LVEF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 A1c升高组住院时间长于Hb A1c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肌钙蛋白峰值和MACE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 A1c水平升高是导致STEMI患者发生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并可以导致患者心功能恶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进而影响近期预后。
程昭栋杨体霞周利民张军王三刚李峰
关键词:心肌梗死糖化血红蛋白预后
两种利尿剂不同比例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钾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保钾利尿剂与排钾利尿剂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钾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心力衰竭患者298例,其中包括单纯心力衰竭者179例,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者119例。单纯心力衰竭组及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组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及C、D四组,均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给予排钾利尿剂呋塞米和保钾利尿剂螺内酯联合治疗,A、B、C、D四组呋塞米与螺内酯口服剂量比例分别为1∶1、1∶2、1∶1、1∶2,并排除饮食、基础血钾对血钾的干扰,监测血钾含量及肾功能。结果 A、B、C、D四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3%、4.4%、10.2%、0.0%,四组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1.1%、8.5%、51.7%,四组再入院率分别为9.0%、4.4%、11.9%、13.3%;单纯心力衰竭组中B组较A组低血钾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47,P<0.01);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组C组较D组高血钾发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01,P<0.01)。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组较单纯心力衰竭组患者的总再入院率较高(12.6%比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1,P=0.082)。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钾水平与患者血肌酐水平具有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967,P<0.01)。结论在正常饮食、肾功能和基础血钾情况下,呋塞米与螺内酯按1∶2联合应用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血钾含量影响较小;而当治疗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患者时,应视肾功能不全的轻重调整呋塞米与螺内酯的比例。
杨体霞程昭栋张军李峰王三刚
关键词:心力衰竭呋塞米螺内酯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92例,根据是否直接行PCI术前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单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B组)、术前无药物预处理组(C组)。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次要观察终点为术后30 d MACE。安全性终点为出院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肌酐(CR)水平、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A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获得率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TIMI血流帧数均低于C组(P<0.01和P<0.05);A组和B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均高于C组(P<0.01),且A组高于B组(P<0.05)。次要终点中,3组主要MACE和出院前ALT、CK、CR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对PLT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可以改善ACS患者PCI术后的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安全性良好。
李峰张军沈童童李兆伟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托伐他汀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循环
两种药物对介入治疗的UAP患者炎症因子和血脂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PCI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45例),分别于给药前,PCI术前,PCI术后24h,PCI术后3周。测定血清hs-CRP和IL-6浓度及血脂水平。结果:PCI术后3周,两组血清hs-CRP和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上升(P<0.05),但瑞舒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TC和LDL-C水平下降及HDL-C水平上升更明显。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行PCI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明显的调脂及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其中瑞舒伐他汀调脂作用更强。
汪玉玲李峰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术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李开如刘俊李峰王三刚刘向前沈童童张军周利民陶春明陈金国
麝香保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探究麝香保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氨基末端脑利尿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2组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6个月内因心脏不良事件再住院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心脏彩色超声指标(LVEDD、LVESD、FS、LVEF)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再住院率观察组较对照组低(5.1%比26.3%,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方春梅李峰沈童童周扬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麝香保心丸心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