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高峰

作品数:1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总论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小说
  • 2篇艺术
  • 2篇哲学
  • 2篇生命
  • 2篇小说创作
  • 2篇命意
  • 2篇个体生命
  • 2篇长篇
  • 2篇长篇小说
  • 1篇地震
  • 1篇缔造
  • 1篇电影
  • 1篇心灵
  • 1篇修辞
  • 1篇叙事
  • 1篇言说
  • 1篇野地
  • 1篇意象
  • 1篇隐喻
  • 1篇游牧

机构

  • 7篇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张高峰

传媒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西部文艺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野地神话的危机与缔造——谈高更艺术旨归对张炜小说创作的影响
2011年
工业技术文明挤兑下"单向度的人",成为"城市食物"、"机械零件"的标识。难能可贵的是,张炜小说内在的对话性构成对现下时代的有力发声。怀有"生命温度"与"诗性关怀"的"在场性"表达,成为对"远逝的风景"最艰难的指认。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逆行的归程"人生艺术旨归与张炜小说创作中"野地神话"缔造的对话相契相合。论文从"逆行归程式流浪汉"形象,文体肌理中"月亮"隐喻意象两方面来捕捉两者微妙的内在艺术关联。他们寂寞的"逆向归程"之旅,本质上正是审美现代性原始情愫根柢下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美学观。从此点切入也许可以更深入地体认张炜缘何执著近乎顽守地一再诉说出有关野地的神话,贡献出一系列"大溪地"式作品。
张高峰
生命镜像中的“疼”与“痛”——以冯小刚《唐山大地震》为例谈灾难电影的心灵维度被引量:3
2011年
影片《唐山大地震》以其真实而撼人心魄的生命镜像,演绎了地震灾难造成的普通家庭生死离别悲恸的三十二年,现实主义地表现了女儿无法直面的人生,回避中始终无法完成的自我认同和母亲惨痛的废墟记忆。通过心灵转换生成中的意象、苦难废墟记忆的光与色及日常生活写意话语的背后三方面从影视本体论的层面上,分析影片如何探寻并成功地营构了震后幸存者心灵伤痕及日常生活中难以抚慰的心理空间的"余震"。创作者用饱含"生命温度"的光线刻划出生存者背影中沉重的灵魂,以生命镜像完成了召唤结构中个体生命"疼"与"痛"的人类内在生命体验的哲性思考,以源于生活真实的深厚民族底蕴,诉说出北方古老的土地上绝望而不屈地存在着的生命力量。与同类灾难影片比较分析,该剧显出独特的摄影造型观念,更加注重灾难之于人心灵的强烈震颤与难以愈合的伤痕,层层捕捉震后心理干预的心灵维度。
张高峰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生命意象
历史生存观照、青春成长探询与个体生命的敞开——评张柠长篇小说《江东梦》
2025年
张柠长篇小说《江东梦》与《三城记》《春山谣》,共同构成了不同代际人生故事的“青春三部曲”。其中《江东梦》以江东市“德茂公寓”为叙述视点,围绕董方均、蔡豪生两大家族年轻一代的青春成长展开,个人经验化的历史生成中,寄寓着作者自觉的历史观照与时间审视意识。本文从个体生命与整体生存相交融的历史语境包容力、叙事界面中“离散”与“寻找”故事的延宕张力,和人物性格塑造与精神创伤承受的心灵辩证法等方面,探究《江东梦》时间跨度下的历史叙事结构意识,以及经由个体生命探察,进入到无限的存在与时间的叙事话语空间拓展中。
张高峰
关键词:个体生命青春成长
野地对话与神性复魅——谈高更艺术旨归对张炜小说创作的影响
2010年
面对技术理性时代中无序工业"不自限"的扩张侵凌,野地神话渐被理性透明测度无情放逐,大地血脉渐遭切断的痛楚,突显出"单向度"趋势中主体消泯的危机。在同样焦虑的背景下,法国后期印象派绘画大师高更"逆行的归程"人生艺术,对张炜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系列内在的影响,使他从自然生命本身出发执著地投入到了野地叙事一脉。张炜小说叙事的文体肌理方面,如叙式内视角、拼贴式时空体及诗性语质方面都与高更绘画技法有着微妙的内在艺术关联,而两者寂寞的生命"逆向归程"之旅,实是出于拒斥的自觉与溯源的抵达,本质上正是审美现代性原始情愫根柢下的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美学观。
张高峰
思维的物自体:水石相激的生命隐喻——浅论哲学范式中隐喻辞格的反身言说
2011年
一、引言 置身现代性魅惑与后现代性镜像交相复合的时代语境,存在的个体生命或隐或显的感受到伴随现代化进程的车轮轰鸣,在带给人们以美好诱惑许诺的同时,也条分缕析的剔除了人自身与物自身曾相生相惜的亲在联系,虚拟的幻象将替换现实性生命体验诱人于信息技术密织的大网之中,向天空仰望乃至穿越飞翔的痕迹被致力于消灭他者的无名之物迅速探测、捕捉、直至蚀掉。当我们倾心并庆幸拥有几近可以生产无限的丰满的物时,我们也不无悲伤的发现物与人的距离反而远了,
张高峰
关键词:哲学范式物自体隐喻言说思维
修远的天路——论张炜长河小说《你在高原》的经验修辞及其文化功能
张炜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新时期以来,各类文体创作兼善,而尤以长篇小说实绩突出的大家之一。他始终决绝地以不妥协的道德人文理想救赎姿态,介入具体历史生存场景,反身采集萃取经验与记忆的历史想象力,并能极为可贵地于工业物欲文明侵凌下...
张高峰
关键词:《你在高原》文化功能
水成岩——浅谈方方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被引量:1
2010年
通过细察方方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深入发掘出方方作品文体中独有的"生命质感"内在地隐含着"诗性温度",兼与卞之琳《水成岩》一诗相比照,进行互文解读,并追溯方方之前的创作经验,体悟小说中奇巧地运用两类技巧:错位模式与平行模式,如何促生了小说的诗性锋芒。在归纳方方"诗性写作"的基本特质的同时,理解方方创作中一贯保有的"生命温度"和"诗性关怀",追问《水在时间之下》超验般诗性姿态之上,作者所寄予的历史情境中人类个体生命意识蕴藏的普遍情感与反察生命存在本身的精神向度。
张高峰
关键词:长篇小说诗性写作个体生命意识基本特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