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金翠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护理
  • 2篇护理体会
  • 1篇心病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不全
  • 1篇心功能不全患...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护理
  • 1篇眩晕
  • 1篇一般护理
  • 1篇优质护理
  • 1篇阵发
  • 1篇阵发性
  • 1篇生活质量
  • 1篇手法
  • 1篇手法复位
  • 1篇衰竭
  • 1篇水平半规管
  • 1篇体位
  • 1篇体位限制

机构

  • 4篇蚌埠市第三人...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张金翠
  • 1篇黄杰
  • 1篇吴静
  • 1篇闫秀琴
  • 1篇钱家美
  • 1篇毛玉荣
  • 1篇杨娟
  • 1篇黄静

传媒

  • 2篇心血管病防治...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优质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共收治8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7.7%,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为69.8(P<0.05)。结论科学优质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张金翠杨娟钱家美
关键词:优质护理冠心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护理体会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将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通气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对症治疗和低浓度氧疗;通气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BiPAP无创通气,采用通气口鼻面罩,设定参数S/T模式,呼吸频率16~20次/min,潮气量在400~600 ml。呼气压(EPAP)数值调至在3~5 cm H2O(1 cm H2O=0.098 kPa),一般从最低值开始,逐渐调整数值。吸气压(IPAP)数值首先设置为较小值4 cm H2O,在半天内达到10~15 cm H2O。EPAP一定要低于IPAP,两者一定要有4 cm H2O以上的差值,接着将患者取半卧位,然后将鼻/面罩固定在患者面部,每日应用大于6 h,氧浓度30%~50%。结果对照组治疗3 h后PaCO2、PaO2、pH值均无显著改善,通气组在通气3 h后已有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 BiPAP无创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金翠闫秀琴黄杰
关键词: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护理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护理相应措施,寻找合适护理方式。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病历100例,按病例的单号和双号分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50例仅进行一般护理(对照组),另外50例进行一般护理加心理护理(实验组),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的Hr QOL指标进行测定以衡量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84%),且实验组的患者满意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82%)。结论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毛玉荣张金翠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一般护理心理护理
手法复位联合改良体位限制治疗管石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再发患者的疗效评估
2025年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改良体位限制(MPR)治疗管石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HSC-BPPV)耳石复位后再发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的管石型HSC-BPPV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为复位后1个月内再发的管石型HSC-BPPV患者。按照随机投币法的原则分组:手法复位+MPR组(n=40)和手法复位组(n=40)。手法复位+MPR组有2例退出,手法复位组有1例失访。手法复位+MPR组在实行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MPR治疗,手法复位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眼震潜伏期和持续时间,治疗1周、1个月后的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及其各指数[DHI-躯体(P)评分、DHI-情绪(E)评分及DHI-功能(F)]评分、残留头晕持续时间,并评估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手法复位+MPR组眼震潜伏期为(1.24±0.13)s,长于手法复位组[(0.87±0.10)s],持续时间为(18.14±1.56)s,短于手法复位组[(22.04±2.1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治疗1个月后,两组DHI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手法复位+MPR组DHI总评分分别为(29.53±8.31)、(15.79±8.18)分,均低于手法复位组[(36.82±12.42)、(8.11±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治疗1个月后,两组DHI-P评分、DHI-E评分及DHI-F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手法复位+MPR组DHI-P评分、DHI-E评分及DHI-F评分均低于手法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复位+MPR组眼震消失时间、头晕持续时间分别为(3.12±1.25)、(9.84±4.52)d,均明显短于手法复位组[(5.05±1.38)、(15.64±5.4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复位+MPR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手法复位联合MPR治疗管石型HSC-BPPV复位后未愈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手法复
黄静张金翠王志斌吴静黄方明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