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冬

作品数:20 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5篇化疗
  • 4篇晚期
  • 4篇胃癌
  • 4篇疗效
  • 3篇淋巴
  • 3篇免疫
  • 3篇癌患者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胆宁片
  • 2篇蛋白
  • 2篇预后
  • 2篇治疗环状混合...
  • 2篇肿瘤
  • 2篇晚期胃癌
  • 2篇腺癌
  • 2篇疗效分析
  • 2篇疗效观察
  • 2篇淋巴细胞

机构

  • 19篇南阳市第一人...
  • 3篇南阳医学高等...
  • 2篇新乡医学院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20篇张晓冬
  • 8篇常占国
  • 7篇贺利民
  • 7篇马磊
  • 4篇徐全晓
  • 2篇林晓媛
  • 2篇闫伟伟
  • 2篇袁博
  • 1篇王胜文
  • 1篇马群
  • 1篇高春献
  • 1篇王波涛
  • 1篇陈小兵
  • 1篇陈芳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期胃癌DC--CIK/CIK协同化疗免疫因子变化和疗效的研究
背景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5年生存率低于20%,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高达80%以上。胃癌一旦复发转移,预后极差。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
张晓冬
关键词:DC-CIKCIK晚期胃癌化疗免疫因子
文献传递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石蜡标本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患者石蜡标本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于200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有详细随访记录的T-LBL/ALL 60例石蜡标本作为研究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对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髓过氧化物酶(MPO)、Ki-67和CMYC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同期选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20例作为中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异常的对照组。结果:在本次研究中,C-MYC基因断裂和拷贝数增加均未发生于20例RH。蛋白C-MYC表达率为66.7%(40/60),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均为阴性(0/20)。蛋白C-MYC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指数、纵隔增宽对C-MYC蛋白表达有影响(P<0.05),性别、原发部位、症状、年龄、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骨髓累及对其无甚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生存期结果表明:1年总体生存率为24.3%。患者预后通过单因素分析与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联(P<0.05)。蛋白阴性组的1年总生存率(44.0%)明显高于阳性组1年总生存率(15.0%)6例(10.0%)8q24染色体断裂发生,11例(18.3%)增加拷贝数。结论:在T-LBL/ALL的发生发展中,C-MYC的表达有重大意义,与预后差相关,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预后参考因素。
张晓冬贺利民马磊常占国
关键词:白血病C-MYC基因预后影响
后位扩肛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后位扩肛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98例环状混合痔患者行后位扩肛加外剥内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95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98.9%.术后1年内复查88例,占89.9%,均未发现肛门狭窄、感觉性肛门失禁及肛门溢液等并发症。结论后位扩肛加外剥内扎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优于传统手术,具有痛苦小、岀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张晓冬
关键词: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并发症
大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及意义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大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大肠癌患者组成实验组,同期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组成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比较大肠癌患者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与健康人群的差异,分析三项指标与大肠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分别为(42. 50±6. 50)μg/L、(510. 40±78. 50) mg/L与(320. 40±65. 50) 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实验组不同肿瘤大小、是否有淋巴转移及肿瘤部位比较,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Duke分期及分化程度比较,三项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实验组血清MMP-9水平与血清CEA、VEGF水平呈正相关(r=0. 605,r=0. 612,均P<0. 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CEA、VEGF和MMP-9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具有不同Duke分期及分化程度等病理特征的患者,三项指标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进展状况。
张晓冬郭明浩
关键词:大肠癌癌胚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及替吉奥治疗Ⅳ期胃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对Ⅳ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存状况等影响。方法选取2017-01-02-2019-06-28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病区和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Ⅳ期胃癌患者10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替吉奥胶囊80 mg/(m2·d)口服,奥沙利铂130 mg/(m2·d)静脉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复方苦参注射液静脉滴入,21 d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进行2个周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生存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为58.49%,高于对照组的37.74%,χ^(2)=4.573,P=0.032;疾病控制率(DCR)为86.79%,高于对照组的69.81%,χ^(2)=4.498,P=0.034。治疗后,观察组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为(32.46±5.67)U/mL,低于对照组的(48.62±6.72)U/mL,t=-13.380,P<0.001;癌胚抗原(CEA)水平为(5.82±1.33)ng/mL,低于对照组的(10.27±2.42)ng/mL,t=-11.732,P<0.001;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为(41.38±6.14)U/mL,低于对照组的(49.33±6.49)U/mL,t=-6.478,P<0.001。治疗后,观察组CD3+水平为(58.32±4.82)%,高于对照组的(51.38±5.43)%,t=6.959,P<0.001;CD4+/CD8+水平为1.25±0.36,高于对照组的1.02±0.28,t=3.671,P<0.001;NK细胞水平为(16.84±3.12)%,高于对照组的(11.26±2.50)%,t=10.161,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PFS分别为8.4个月(95%CI:7.381~9.419)和5.5个月(95%CI:4.277~6.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3,P=0.096。治疗后,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治疗Ⅳ期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其血清CA19-9、CEA和CA724水平。
常占国马磊陈小兵郭彦伟张晓冬闫伟伟袁博秦凡陈芳
关键词:复方苦参注射液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
DC、CIK自体回输对化疗后胃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自体回输对化疗后胃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将92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行常规化疗,观察组于化疗结束后1个月实施DC、CIK自体回输治疗,治疗时间>2个疗程。采集两组化疗前后及观察组DC和CIK自体回输之后4周的外周血,以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两组化疗后CD+3、CD+4、CD+4/CD+8、NK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DC与CIK回输后CD+3、CD+4、CD+4/CD+8、NK水平明显高于本组及对照组化疗后,P均<0.05。结论化疗后胃癌患者DC、CIK自体回输后CD+3、CD+4、CD+4/CD+8、NK水平升高,即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张晓冬郭明浩常占国徐全晓马磊贺利民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胃癌
长春地辛与长春新碱治疗小儿初发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比较
2019年
目的对比分析长春地辛(VDS)与长春新碱(VCR)治疗小儿初发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初发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VDS组和VCR组,每组30例。给予VDS组常规治疗+长春地辛治疗,给予VCR组常规治疗+长春新碱,所有患儿1次/周,依据患儿自身情况用药3~4次。比较两组患儿的近期疗效、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VDS组完全缓解率为93.33%,VCR组完全缓解率为86.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S组的住院费用少于V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S组的血小板减少、贫血以及外周神经毒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期间,VDS组存活率为90.00%,VCR组存活率为93.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S与VCR治疗小儿初发型ALL均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生存状况,但VDS的住院费用少于VCR,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
张晓冬林晓媛贺利民
关键词:长春地辛长春新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介素-10及白介素-15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5年
目的:研究白介素(IL)-10及IL-15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MM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个体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IL-10及IL-15水平,并对MM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IL-10及IL-1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同DS分期中IL-10及IL-15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0及IL-15水平在Ⅱ及Ⅲ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Ⅰ期(均P<0.05)。治疗后sCR+CR组IL-10及IL-15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VGPR+PR组IL-10及IL-15水平亦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但显著高于sCR+CR组(均P<0.05)。IL-10>22.01 pg/ml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期(OS)显著短于IL-10≤22.01 pg/ml的患者(均P<0.001),IL-15>48.56 pg/ml的患者中位PFS及中位OS亦显著短于IL-15≤48.56 pg/ml的患者(均P<0.05)。结论:MM患者IL-10及IL-15水平与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治疗后IL-10及IL-15水平均下降,且IL-10及IL-15水平越低,疗效越好。IL-10及IL-15水平低于阈值的患者,中位PFS及OS均较长。
张晓冬李萌刘海霞张丹凤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白介素-10白介素-15预后
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及其与病原菌感染风险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治疗作用及其与病原菌感染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2024年接受allo-HSCT的70例GVHD高风险患者,排除活动性感染及严重免疫功能障碍者。分为MSC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MSC组于移植后第1 d开始静脉输注脐带来源MSC(每周1次,持续4周),对照组接受常规抗排斥治疗。主要终点为GVHD发生率及皮肤、肝脏、胃肠道损伤评分;次要终点包括感染率、免疫细胞亚群(CD4^(+)/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因子(IL-6、TNF-α、IL-10)水平及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组GVHD总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vs 31.43%,P=0.040),其中急性GVHD(14.29%vs 25.71%)及慢性GVHD(2.86%vs 5.71%)发生率均降低。MSC组皮肤、肝脏、胃肠道损伤评分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皮肤Δ1.2 vsΔ0.4,P=0.012;肝脏Δ0.8 vsΔ0.4,P=0.017;胃肠道Δ0.9 vsΔ0.5,P=0.039)。免疫学分析显示,MSC组CD4^(+)T细胞比例升高4.8%(P=0.015),CD8^(+)T细胞比例下降3.5%(P=0.018),调节性T细胞(Tregs)比例升高1.8%(P=0.02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细胞因子方面,MSC组促炎因子IL-6(降低31.7%,P=0.012)、TNF-α(降低35.5%,P=0.015)水平显著下降,抗炎因子IL-10升高37.7%(P=0.022),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MSC组总体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1.43%vs 39.29%,P=0.031),细菌(11.43%vs 20.00%)、真菌(5.71%vs 11.43%)及病毒感染(4.29%vs 8.57%)风险均降低,且肺部感染(5.71%vs 14.29%,P=0.017)和胃肠道感染(2.86%vs 8.57%,P=0.036)发生率显著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证实,MSC治疗是降低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72,95%CI:0.236-0.896,P=0.020),合并糖尿病显著增加感染风险(OR=2.380,95%CI:1.120-5.065,P=0.032)。结论MSC治疗通过调节CD4^(+)/CD8^(+)T细胞平衡、促进Tregs扩增及抑制促炎因子(IL-6、TNF-α)释放,显著降低allo-HSCT后GVHD发生
王波涛王超张晓冬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病原菌感染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9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96例患者经治疗后肿瘤体积均缩小,肿瘤生长受到抑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术可以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治疗中晚期肝癌有确定的临床疗效。
张晓冬郭明浩
关键词:超选择性肝动脉中晚期肝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