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光 作品数:16 被引量:80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慢性乙肝肝组织病理、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诊断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病理学、肝内Ⅳ型胶原(CIV)免疫组化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104例CHB患者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肝内CIV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IV、PCⅢ及HA)的同步检测。结果慢性乙肝肝内CIV及血清CIV、PCⅢ和HA检测值均随肝病理损害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经相关分析,其r值分别为0.995、0.985、0.980,P均<0.01。结论①肝内CIV与血清CIV、PCⅢ、HA检测可作为肝纤维化诊断的重要指标;②CHB患者肝窦内CIV的检出,为血清CIV的检测提供了病理学的证据;③CHB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强。 肖和杰 李从荣 李平 陈行军 张佳光 石次国 杨积春 姚亮 王永华关键词:免疫组化 肝纤维化 慢性乙肝肝组织病理学与超微病理学对肝纤维化诊断意义的研究 肖和杰 李从荣 吴发明 李平 石次国 姚亮 王永华 张佳光 王小平 1.慢性乙肝患者,随着肝损害及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呈渐进性加重。2.慢性乙肝患者,肝内CIV免疫组化检测和病理图象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肝内CIV免疫组化检测值,能反映患者肝内纤维化的程度,并为血清检测CIV及...关键词:关键词:肝纤维化诊断 慢性乙肝 肝组织病理学 超微病理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7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时的疗效。方法:15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6例。两组均给予输注门冬氨酸钾镁、肌苷、复方丹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口服螺内酯及双氢克脲噻片;白蛋白低于30g/L者,每周给予新鲜血浆2次,每次200ml。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剂,每次350ml,2次/d。两组均在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6%。治疗组腹水消退时间为(17.6±9.28)天,对照组为(28.5±11.6)天。治疗组白蛋白复常率为86.96%,对照组为67.14%。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PCⅢ为(197.6±81.3)μg/L,HA为(209.7±77.8)μg/L,对照组分别为(238.6±82.7)μg/L、(247.8±84.2)μg/L。两组疗效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 石次国 肖和杰 张佳光 向龙萍关键词:中药煎剂 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硬化 病例对照研究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肝病患者肝细胞损害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肝病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对40例慢性肝炎(CH)、30例活动性肝硬化(HC)、25例慢性重症肝炎(CHH)患者,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5d,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ALT、AST、TBil,同时25例患者进行了肝组织活检。结果慢性肝炎组、活动性肝硬化组、慢性重症肝炎组治疗后IL-6、IL-8、TNF-α、PCⅢ、HA、ALT、AST、TBil各项检测值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例肝组织活检治疗前肝纤维化1、2、3、4期病例数分别为8、7、5、5例;炎症活动度1、2、3、4级病例数分别为6、4、7、8例;治疗后肝纤维化1、2、3、4期病例数分别为12、10、2、1例;炎症活动度1、2、3、4级病例数分别为13、8、2、2例,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降低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IL-6、IL-8、TNF-α浓度,控制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对阻止肝纤维化有明显作用。 张佳光 肖和杰 王永华 黄利青关键词:肝疾病 肝纤维化 谷胱甘肽 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019年 肝脏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承担着代谢、合成、解毒、分泌、生物转化及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肝脏具有巨大的储备功能及再生能力,正常肝脏可耐受切除70%,而不出现明显的生理功能紊乱。若致肝损伤因素损害肝脏超过了肝脏的储备潜能,那么人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准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可为肝脏疾病进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目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繁多,各有其优缺点,至今没有哪一种可以单独全面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本文将针对介绍的各种评估方法的特点作一综述。 鲁俊玲 王冰洁 张佳光关键词:肝脏 MELD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肝内Ⅳ型胶原(CⅣ)及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CⅣ同步检测的相关性及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方法:104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肝组织病理学、肝内CⅣ免疫组化及血清PCⅢ、HA、CⅣ的检测。结果:①病理学诊断属CHB轻度者74例,中度21例,重度9例;②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郁脾虚型56例(53.88%)、肝胆湿热型3例(2.85%)、肝肾阴虚型14例(13.46%)、脾肾阳虚型5例(4.81%)及瘀血阻络型26例(25.00%);③CHB轻度组,中医辨证以肝郁脾虚型为主,占71.62%(53/74);中度组以瘀血阻络型为主,占66.66%(14/21);重度组病例均属瘀血阻络型。④依中医证型肝内CⅣ免疫组化检测,瘀血阻络型肝内CⅣ检测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型(P<0.01);⑤血清PCⅢ、HA与CⅣ检测值瘀血阻络型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型(P<0.01);⑥肝内CⅣ检测值与血清PCⅢ、HA和CⅣ检测值比较,呈明显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995,0.993,0.984;均P<0.01)。结论:CHB患者肝组织病理、肝内CⅣ免疫组化及血清PCⅢ、HA、CⅣ同步检测与中医证型间有显著相关性,对指导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肖和杰 李从荣 罗光义 任剑霞 李平 张佳光 石次国 姚亮 杨枳春 王永华关键词:中医证型 肝纤维化 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两组均治疗48周。同时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及综合护肝、降酶等对症支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血糖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白蛋白(Alb)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DBil、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lb水平和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增强肝糖原代谢能力,更好的控制血糖,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王永华 陈雄兵 张佳光 黄利青 石次国 谭倩 朱晓微关键词:恩替卡韦 阿德福韦酯 乙型肝炎 肝硬化 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治疗方案的综合比较 2015年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186例,根据强化治疗方案分成两组: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组(CSII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DI组),从强化治疗开始计时,以空腹血糖(FBG)<8.0mmol/L,餐后2 h血糖(2 h BG)<11.0 mmol/L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强化治疗前后患者各个时段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DI组与CSII组比较血糖达标所需时间长(P<0.05),低血糖发生率较高,胰岛素每日总用量大(前者基础量小,餐前追加量大)。结论:CSII组与MDI组比较,二者均能降糖达标,但前者更有效、更安全。 唐仙容 张佳光关键词:2型糖尿病 老年患者 高尔基体蛋白73对肝癌患者早期诊断临床意义的研究 2019年 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动态观察500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00例,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动态检测患者血清GP73、甲胎蛋白(AFP)、肝功能、B超或CT,每12周检测一次,连续观察144周。观察期间,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12例转化为肝癌,200例肝硬化患者中有20例转化为肝癌,60例肝癌患者进行了TACE介入治疗。结果肝癌组和乙肝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分别是149.45±4.42ng/ml、 137.25±2.15ng/ml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和健康人组(分别是46.23±0.82ng/ml、32.20±0.56ng/ml )(F=136.5,132.4,P<0.05),肝癌组和乙肝肝硬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F=18.5,P>0.05).肝癌组GP73和AFP阳性率分别是62%和68%,二者无差异(X2=12.4,P>0.05),二者联合检查肝癌阳性率为85%。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P73联合AFP区分HCC与乙肝肝硬化、慢性乙肝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65、0.869(P<0.0001),与AFP相似(0.843/0.857,P<0.0001);GP73在区分HCC与乙肝肝硬化、慢性乙肝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552、0.514(P>0.05)。60例肝癌患者TACEGP73表达水平在术前、术后3个月 、术后三年内复发分别是 151.21±5.14ng/ml、 139.25±3.48 ng/ml、148.65±4.78ng/ml,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AFP术前与术后比较明显下降(P<0.05),与术后三年内复发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血清 GP73 水平与 HCC患者肿瘤大小、TNM 分期及 AFP 等肿瘤生物学特征无关,与血清 GGT、ALP、ALT、AST相关。结论GP73不能独立作为原发性肝癌诊断指标,联合AFP可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率。 张佳光 王永华 石次国 许月明 罗备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肝硬化 索拉非尼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分析索拉非尼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月三峡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索拉非尼靶向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PLC疗效显著,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可能是中晚期肝癌更理想的治疗手段。 池希 张佳光关键词: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索拉非尼 靶向药物 原发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