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鸿
- 作品数:78 被引量:337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互结证证治探析被引量:8
- 2014年
- 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互结证是临床常见证候。通过对该证候的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化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确立益气养阴、凉血散瘀为治疗大法,阐明该法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科学性和重要地位,有利于拓宽临床思路,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 宋耀鸿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互结中医病机
-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调脾通络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活血组(40例)及调脾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活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氏片,调脾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脾通络颗粒,疗程为28 d。观察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及FIB水平的变化。结果调脾组临床疗效(92.5%)优于对照组和活血组(92.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脂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而调脾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和活血组(P<0.05)。结论调脾通络颗粒治疗心绞痛疗效可靠,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患者高凝状态。
- 曹守沛顾宁宋耀鸿
-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血脂纤维蛋白原
- 不稳定型心绞痛从肾虚论治探讨被引量:1
- 2014年
- 根据中医学"心肾相关"理论,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位在心、病根在肾,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并贯穿于发病和病程演变的全过程;补肾活血是其重要治法,贵在标本同治、通补兼施。
- 宋耀鸿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肾虚血瘀补肾活血
- 中医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0年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已经成为了国际心血管病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中医药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潜力,多种中药或中药复方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医药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方面的研究进展。
- 吴洁宋耀鸿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内皮细胞
- 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证心得被引量:3
- 2020年
-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西医常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基本原则处理,而相应的中医传统采用温阳、利水、活血三法,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的不断进展,其心气及心阴不断受损,益气养阴法在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颇有成效,应得到重视。
- 孙远张晓琦宋耀鸿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益气养阴治法
- 基于细胞信号通路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冠心病(CHD)为心血管疾病中的高发病种,其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自噬和凋亡等因素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多种信号通路与心肌细胞修复和炎性反应之间关系密切。中药复方可通过激活或抑制相关细胞通路的表达或传导,减少促炎因子释放,抑制炎性反应发生和心肌细胞凋亡,或促进心肌细胞新生,来达到保护心脏内皮细胞、修复受损心肌的目的。本文通过查阅汇总近年来中药复方干预CHD的相关通路的文献,进一步阐明中药复方在分子水平治疗CHD的作用机制,为发掘CHD的潜在治疗手段提供助力。
- 路清越宋耀鸿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中药疗法信号通路
- 慢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提高患者反复住院率甚至病死率。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中西医两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综述。
- 张凯宋耀鸿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抑郁
- 柴芩承气汤对MODS患者ET、TNF-α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观察柴芩承气汤治疗中风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对患者血内毒素(ET)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1例符合中风并发MODS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常规西医治疗加柴芩承气汤治疗。治疗1、3、7d分别检测外周血ET(鲎、试剂法),血TNF―α。结果:对照组死亡12例,治疗组死亡4例。治疗组ET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常规西医治疗加用柴芩承气汤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ET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
- 周建中高伟宋耀鸿张伟承颖亮徐长松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柴芩承气汤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
- 从“瘀热论”辨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被引量:2
- 2023年
-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从中医学角度来辨析,其隶属于“胸痹心痛”范畴,最早在《山海经》中被提出,从古至今威胁我炎黄子孙生命安全,因其具有发病率高、风险高、病死率高的特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历代医家更是不断探索完善与其相关的中西医理论研究以备发掘更优的诊治思路。国医大师周仲瑛首次提出“瘀热理论”,代替往日仅“瘀”论治疾病的思想,提倡从营卫论治,兼顾标本,瘀热并重,采用凉血散瘀之法,使脉络通畅,气血调和,疾病祛除,并将该理论运用于临床中多种疾病的治疗。宋耀鸿教授基于周老的瘀热论学说,将瘀热理论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提倡清补共用,采用滋阴益气、凉血散瘀之法,重视标本兼顾,更加贴合于随着年龄增长,平人阴气自半,阴津渐耗的生理变化,更加贴近现代心绞痛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趋势,在所拟方清心通脉饮的基础上,紧扣清补之法用药加减,临床治疗中屡试每获良效。文章主要介绍宋教授基于周老的“瘀热论”学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思路及相关中西医认识,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路清越宋耀鸿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清补
- 李果烈教授用“清、镇、和”三法治疗失眠的经验总结
- 2025年
- 总结李果烈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并提出可结合患者不同的基础疾病来治疗其伴发的失眠。李果烈教授认为失眠病机复杂,内伤外邪均可致病,但病变部位因脏腑受损,最终责于心之大主,故治疗方法也不外乎“清、镇、和”三法,现将其经验总结、分享如下。
- 王艺霖宋耀鸿
- 关键词:失眠名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