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晓华

作品数:136 被引量:2,430H指数:29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2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6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4篇实证
  • 21篇企业
  • 19篇制造业
  • 15篇资本
  • 13篇实证检验
  • 12篇技术创新
  • 11篇生产率
  • 10篇实证研究
  • 9篇装备制造业
  • 9篇资本结构
  • 8篇要素生产率
  • 8篇全要素生产率
  • 8篇产业集聚
  • 8篇城市
  • 7篇能源
  • 7篇产业结构
  • 6篇资源型
  • 6篇两部门模型
  • 6篇R&D
  • 5篇市场化

机构

  • 133篇大连理工大学
  • 6篇大连海事大学
  • 5篇东北财经大学
  • 5篇山东大学
  • 3篇大连交通大学
  • 2篇上海电缆研究...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上海商学院
  • 1篇国家开发银行

作者

  • 133篇孙晓华
  • 20篇王昀
  • 16篇原毅军
  • 12篇郑辉
  • 9篇田晓芳
  • 8篇李明珊
  • 7篇郭旭
  • 6篇周玲玲
  • 5篇柏丹
  • 5篇刘小玲
  • 4篇杨彬
  • 4篇张国峰
  • 3篇郭玉娇
  • 3篇柴玲玲
  • 2篇梁艳
  • 2篇秦川
  • 2篇赵博
  • 2篇丁永健
  • 2篇谭绍鹏
  • 2篇郭少蓉

传媒

  • 8篇中国工业经济
  • 7篇科研管理
  • 6篇大连理工大学...
  • 6篇管理评论
  • 5篇科学学与科学...
  • 5篇改革
  • 4篇经济学家
  • 4篇管理工程学报
  • 3篇数量经济技术...
  • 3篇世界经济研究
  • 3篇科技管理研究
  • 3篇南开经济研究
  • 3篇管理科学学报
  • 3篇科学学研究
  • 3篇系统管理学报
  • 2篇系统工程学报
  • 2篇经济研究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统计研究
  • 2篇研究与发展管...

年份

  • 4篇2025
  • 9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10篇2015
  • 11篇2014
  • 8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 7篇2008
  • 9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1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智能大模型、范式冲击与科技创新变革
2025年
作为引领人工智能新时代的革命性技术,大模型正迅速成长为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阶段与颠覆性特征解析为依据,考察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带来的范式冲击,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两个维度,探讨了智能驱动新范式下大模型驱动的科技创新变革,得到如下结论:在科学研究方面,大模型提高了科学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激发边界探索与目标锁定,促进了理论假说的生成和优化,通过高效的实验测试与应用模拟改进科学实践进程,推动新的科学发现诞生;在技术创新方面,大模型扩大了机会识别范围,依靠整合内外知识库突破研发过程的领域限制,实现低成本的自动技术研发,模拟实际应用环境和实时分析反馈信息,为技术落地提供最优方案。
孙晓华车天琪伊珺瑶赵博
关键词:人工智能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制造业间R&D溢出效应测算及比较被引量:6
2012年
通过产业间R&D溢出效应测算方法的比较,选择投入产出法对产业研发活动的总受益者效应、总贡献者效应和产业间溢出效应加以度量,利用2002年、2005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系数和R&D经费支出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制造业间的R&D溢出效应,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横向对比看,轻纺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的产业间受益者效应较为明显,机械电子业对其他产业贡献较大;在时序特征上,各制造业间的溢出效应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具有一定稳定性。上述结论有望为政府优化科研经费投向,动态调整科研经费投入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孙晓华郑辉
关键词:投入产出法R&D溢出制造业
市场化改革激发了谁的活力被引量:5
2022年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鲜明要求,面对各类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市场化改革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作用效果与途径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无资源流动障碍和无信贷约束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绩效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市场化改革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差异化影响,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市场化改革激发不同所有制企业活力的效果与机制,发现市场化改革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来自断点回归的结果表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成功驱动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混改后的国有企业活力大增,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上升约18个百分点。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市场化改革的政策评价提供了经验性事实,而且为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明珊孙晓华董艳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
产业集聚提高了城市生产率吗?——城市规模视角下的门限回归分析被引量:55
2013年
产业集聚是提高城市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专业化和多样化则是集聚模式的两种选择。文章以城市规模作为门限变量,利用门限回归方法构建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城市规模区间内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城市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结果发现:专业化集聚对中小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较大规模的城市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多样化集聚与小规模城市的生产率显著负相关,与中等规模城市的生产率不相关,但对较大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政策含义为,中小规模城市应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产业,依靠专业化实现城市之间更为合理的分工协作;较大规模城市则需鼓励多种产业共同推进,通过多样化集聚改善城市生产率。
孙晓华郭玉娇
关键词:门限回归
地理区位、经济区位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被引量:15
2022年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会带来“资源诅咒”问题,而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不可忽视的因素。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创新性地从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两个维度讨论了区位因素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机制,利用2003—2019年中国113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区位因素对于资源型城市制造化和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源型城市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过度依赖资源的确会阻碍人均GDP提高;重要港口和铁路干线带来的地理区位优势,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制造化转型而不利于服务化转型;经济区位方面,本地市场规模能够促进制造业发展,对服务业存在阻碍作用,邻近中心城市产生的虹吸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会抑制资源型城市的制造化和服务化转型;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制造化转型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只有向服务化转型才能够驱动资源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张荣佳付琳孙晓华
关键词:地理区位经济区位产业转型资源诅咒
能源错配、经济增长方式与碳减排潜力
2025年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生产要素错配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将能源要素纳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了能源错配的估计模型,并基于相对扭曲系数测算了全国30个省份及地级市的能源错配程度,系统分析了能源错配的时空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两方面对经济增长变动进行分解,深入探究不同地区差异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估算了能源有效配置情况下的碳减排潜力。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整体能源错配程度为1.501,属于中度的能源配置过剩;东部地区能源配置效果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能源错配问题最为突出;2005~2020年间,能源错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地区间能源错配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未表现出空间迁移特征;资本、劳动和能源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多数省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要素驱动型,仅极少数地区实现了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典型城市的分解结果与省级层面基本一致;当能源要素实现有效配置时,全国的碳减排潜力可达13.85%~16.94%,其中能源错配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碳排放影响更为显著,而资源型城市的碳减排潜力明显高于非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衰退型资源城市的碳减排潜力最大。研究结论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错配与动力来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而且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及“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雪娇于婷孙晓华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市场化改革
范式转换、异质性与新兴产业演化被引量:18
2016年
以新能源车为研究对象,从产品性能、销售价格和后续消费支出3个维度衡量新旧技术经济范式的空间和边界,在异质性条件下构建了消费者选择和企业投资决策模型,利用Matlab7.0对汽车产业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考察了政府消费性补贴和生产性补贴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效应.结果发现:传统能源车凭借产品性能和销售价格的优势占领市场,尽管新能源车使用过程中后续消费支出较低,但无法突破传统能源车企业的主导地位;消费性补贴能够激发新能源车的购买,从需求侧倒逼新能源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改善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新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生产性补贴虽然从供给侧帮助更多的新能源车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却没能改变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低下的困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没有真正起到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
孙晓华王昀刘小玲
关键词:技术经济范式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场化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被引量:59
2015年
构建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半对数模型,以2001-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夏普利值方法分解市场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进而讨论了市场化改革拉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机制。结果显示,市场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平均贡献度为13.18%,表明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步是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化改革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能够促进发达地区经济以更快速度发展,而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较弱,这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是助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内在机制。
孙晓华李明珊王昀
关键词:市场化经济发展夏普利值门限效应
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产业集聚效应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提出产业集聚效应的基本分析框架,建立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和市场流的因果关系图,分析制约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总结出以政府投资、市场机制和企业能力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对策。
孙晓华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系统动力学
资源税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吗?被引量:8
2023年
本文就资源税改革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效应展开研究,将2010年自新疆试点开始推广的油气税改革作为研究对象,以2005—2018年资源型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选择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行了实证检验。其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资源税改革抑制了试点城市的经济增长,且资源依赖程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匹配方法、构造虚拟政策时点、构造虚拟实验组和考虑政策混杂效应五个方面的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异质性和动态效应检验表明,资源税改革带来的负面冲击在成长和成熟型城市表现较为突出,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且其政策效果随时间呈现“倒U型”特征。产业结构的分析表明,资源税改革没有起到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而且其资源依赖程度越高,产业结构转型的阻力越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提供一个新的证据,而且为新时代全面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和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孙晓华任俊林
关键词:资源税改革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