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甲瑞

作品数:12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电针
  • 8篇足三里
  • 6篇电针足三里
  • 6篇缺血
  • 6篇足三里穴
  • 5篇电针足三里穴
  • 4篇血性
  • 4篇再灌注
  • 4篇灌注
  • 4篇肠缺血
  • 3篇炎性
  • 3篇炎性损伤
  • 3篇失血
  • 3篇失血性
  • 3篇缺血再灌注
  • 3篇肠缺血再灌注
  • 2篇休克
  • 2篇血流
  • 2篇血流量
  • 2篇再灌注损伤

机构

  • 11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2篇姚甲瑞
  • 6篇石现
  • 6篇钟毓贤
  • 5篇胡森
  • 2篇刘维维
  • 2篇吴卫平
  • 2篇赵莹
  • 2篇杜明华
  • 2篇黄德晖
  • 1篇程辰
  • 1篇杨扬
  • 1篇蒋天裕
  • 1篇高中宝
  • 1篇刘先奇
  • 1篇张慧萍
  • 1篇王娜
  • 1篇刘艳婷
  • 1篇吕艺
  • 1篇解葵
  • 1篇刘丹丹

传媒

  • 3篇感染、炎症、...
  • 2篇中国针灸
  • 2篇中华针灸电子...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15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运动康复频率对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评估不同运动频率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症状、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24年5~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Hoehn-Yahr分期≤3期且接受稳定多巴胺能药物治疗的PD患者9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G1组、G2组、G3组,每组30例,训练频率分别为1次/周、2次/周及3次/周,训练方式采取PD特异性康复训练操,每次训练时间为1 h,总训练周期为6个月。通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评分、左旋多巴等效剂量、10 m步行测试(10-meter walk Test, 10-MWT)、Fullerton高级平衡(Fullerton advanced balance, FAB)量表、连线测试A(trail making test-A,TMT-A)、九孔柱测试(nine-hole peg test, 9-HPT)及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are-39,PDQ-39)评估康复效果。结果 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3组PDQ-39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P<0.01);G2组训练后10-MWT显著低于训练前,训练后FAB显著高于训练前(P<0.05);G3组训练后UPDRS、UPDRS-Ⅲ、10-MWT、TMT-A、9-HPT及PDQ-39评分显著低于训练前[(30.72±11.31)分vs(31.41±10.42)分,P=0.001;(19.21±9.72)分vs(20.17±8.80)分,P=0.001;7.38(6.26,8.49)s vs 7.48(6.53,8.56)s,P=0.004;(53.97±8.74)s vs(54.07±8.62)s,P=0.026;38.71(33.71,49.71)s vs 38.90(33.78,49.82)s,P=0.001;28.00(14.50,36.00)分vs 30.00(15.50,38.50)分,P=0.001],训练后FAB显著高于训练前[23.00(16.00,33.00)分vs 21.00(16.00,32.00)分,P=0.005]。G3组患者在运动即刻康复效果最佳,至运动后第4周各项指标测评结果仍优于基线水平。结论 3次/周康复运动可显著提高PD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非运动症状及整体生活质量,且效果至少可持续4周。
姚甲瑞杨扬王娜刘丹丹罗玉君蒋天裕高中宝
关键词:帕金森病运动疗法随机对照试验锻炼频率
肿瘤样脱髓鞘病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研究
第一节经病理证实的肿瘤样脱髓鞘病的一般及临床特点  目的:总结肿瘤样脱髓鞘病的一般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因被误诊为脑肿瘤而行手术或者需同肿瘤相鉴别而行活检的肿瘤样脱...
姚甲瑞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理学
儿童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分析儿童视神经脊髓炎(p-NMO)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2-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诊治的14例p-NMO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p-NMO首次发病年龄为5.0~13.6周岁,中位数为9.7岁,四分位数间距为4.3岁,男女比例为1∶6。4例p-NMO存在可能的诱发因素。以视神经炎(ON)为首发症状者6例,以ON及横贯性脊髓炎(TM)首发2例,以TM首发3例,以脑部症状首发2例,以ON合并脑部症状首发1例。视觉诱发电位(VEP)均异常;12例行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Ab)检测,6例阳性;均行血清风湿抗体检测,6例阳性。均为复发-缓解病程。通过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4.5个月),1例借助轮椅行走,1例双目失明,其余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EDSS评分中位数为2.0分,四分位数间距为1.3分。结论 p-NMO女性多见且首发症状可能以ON为主,尤以双侧ON突出。AQP4-Ab对p-NMO敏感度可能较成人低。p-NMO的预后可能较成人NMO好;后遗症可能以视力障碍为主,脊髓炎后遗症较轻。
刘艳婷黄德晖吴卫平杨芬刘子豪程辰姚甲瑞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水通道蛋白4儿童预后
脑腱黄瘤病及CYP27A1基因突变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脑腱黄瘤病(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CTX)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脂质代谢性疾病。该病以胆固醇及其中间代谢产物胆甾烷醇(cholestanol)在晶状体、脑、肌腱、骨骼等多个系统内异常堆积为特征,由CYP27A1基因突变致使固醇27-羟化酶活性不足引起。CTX血浆胆甾烷醇及尿胆汁醇含量常异常升高,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治疗有效。目前相关文献报道的世界范围内CTX患者已达600余例,本文对该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姚甲瑞黄德晖吴卫平
关键词:基因突变黄瘤病肌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间代谢产物代谢性疾病
电针足三里穴对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生存率和脏器功能指标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生存率和脏器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液体复苏疗法的替代作用。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体重(270±20)g,按全血容量的45%放血制成致死性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刻补液组、非经非穴+延迟补液组和足三里+延迟补液组,每组12只。即刻补液组于失血后10 min即行补液。足三里+延迟补液组于失血后10 min电针足三里穴(3 Hz,3.8 V,持续刺激25 min,);非经非穴+延迟补液组电针非经非穴部位,其他操作同足三里+延迟补液组。后两组均于失血后3 h实施延迟补液。测定失血前和失血后0、1、3、12、24 h平均动脉压(MAP)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记录24 h生存率。结果:失血后即刻3组大鼠的MAP均显著降低,之后足三里+延迟补液组和即刻补液组MAP明显回升,于3 h后均显著高于非经非穴+延迟补液组(P<0.05);失血后24 h足三里+延迟补液组与即刻补液组MAP接近正常水平(P>0.05)。失血后3组血浆ALT、CK-MB和Cr等脏器功能指标均较失血前显著升高;足三里+延迟补液组失血后3 h起各脏器功能指标显著低于非经非穴+延迟补液组(P<0.05),失血后24 h足三里+延迟补液组与即刻补液组各脏器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足三里+延迟补液组和即刻补液组失血后12 h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非经非穴+延迟补液组,足三里+延迟补液组24 h生存率低于即刻补液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提高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MAP,减轻脏器功能损害,提高早期生存率,提示失血性休克现场救治无即刻补液条件时,电针足三里穴能部分替代乳酸林格液的治疗效应。
钟毓贤石现胡森刘先奇姚甲瑞方涛
关键词:失血性足三里穴电针器官保护
电针“足三里”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肝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肝组织血流量、含水率以及血浆谷丙转氨酶(ALT)的作用,为电针足三里治疗失血性休克提供依据。方法:取40只SD雄性大鼠按全血容量的40%放血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再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NT),立即补液组(IFR),电针足三里延迟补液组(EA/DFR)和电针非经穴延迟补液组(SEA/DFR),每组10只。NT组造模后不做任何治疗处理;IFR组于失血后10min即行补液;EA/DFR组于失血后10min电针"足三里"穴,SEA/DFR组于失血后10min电针非经穴部位,其他操作同EA/DFR组,两组均失血后3h实施延迟补液。测定失血前及失血后3h、12h的肝组织血流量、ALT含量及失血后12h的肝组织含水率。结果:失血后IFR组和EA/DFR组各指标与NT组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而SEA/DFR组与NT组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失血后3h,IFR组的肝组织血流量显著高于NT组、EA/DFR组及SEA/DFR组(均P<0.05),血浆ALT显著低于NT组、EA/DFR组及SEA/DFR组(均P<0.05),EA/DFR组血浆ALT水平显著低于NT组、SEA/DFR组(均P<0.05),而肝组织血流量与SEA/DFR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失血后12h,EA/DFR组和IFR组血浆ALT水平和肝组织含水率均显著低于NT组、SEA/DFR组(均P<0.05),肝组织血流量均显著高于NT组、SEA/DFR组(均P<0.05);而IFR组的血浆ALT显著低于EA/DFR组(P<0.05),肝组织血流量显著高于EA/DFR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肝组织缺血性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钟毓贤石现杜明华姚甲瑞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电针足三里组织血流量
电针足三里穴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黏附分子水平增加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乙酰胆碱(ACh)含量变化及其与内皮细胞活化相关黏附分子和致炎因子含量变化的关系,初步探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的抗炎机制。方法: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电针足三里穴组(IRE组)和肠缺血/再灌注+电针非经非穴组(IRSE)。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 min后松夹恢复血流的方法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模型;IRE组和IRSE组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15 min后分别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持续30 min。ELISA方法检测各组再灌注后1 h和3 h血浆ACh、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NF-α含量。结果:肠缺血/再灌注1 h和3 h血浆TNF-α含量、E-选择素、ICAM-1及VEGF含量增加,而肠缺血/再灌注3 h血浆ACh含量降低(与肠缺血/再灌注1 h比较,P<0.05);与IR组相比,IRE组血浆TNF-α、VEGF、E-选择素和ICAM-1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血浆ACh含量回升。IRSE组在再灌注3 h时,血浆ICAM-1含量也比IR组再灌注3 h减少,但不能使血浆ACh含量回升。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细胞活化及致炎活性增强与机体胆碱能活性降低有关;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增加胆碱能活性,抑制致炎因子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和释放。
吕艺解葵姚甲瑞张慧萍胡森
关键词:电针足三里穴肠缺血再灌注
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肠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肠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按全血容量的40%放血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3组:立即补液组(IFR)、电针非经非穴复合延迟补液组(SEA/DFR)和电针足三里穴复合延迟补液组(EA/DFR),每组10只。IFR组于失血后10 min即行补液,经股静脉输入2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液。EA/DFR组于失血后10 min电针足三里穴(持续刺激25 min,4 Hz,4 V);SEA/DFR组电针非经非穴部位,其他操作同EA/DFR组:失血3 h以后两电针组均实施补液,补液方法同IFR组。测定失血前及失血后3和12 h的肠黏膜血流量(IMBF)、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失血后12 h的空肠组织含水率。结果:失血后各组大鼠肠组织IMBF和DAO活性与失血前相比都显著降低(P均<0.05)。失血后3 h,EA/DFR组和IFR组的肠组织IMBF、DAO活性均显著高于SEA/DFR组,且EA/DFR组显著低于IFR组(P均<0.05)。失血后12 h,EA/DFR组和IFR组的肠组织IMBF、DAO水平均显著高于SEA/DFR组,肠组织含水率显著低于SEA/DFR组(P均<0.05);EA/DFR组的IMBF、肠组织含水率与IF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AO水平则显著低于IFR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肠组织缺血性损伤有一定保护用。
钟毓贤石现赵莹刘维维姚甲瑞张慧苹胡森
关键词:足三里穴电针二胺氧化酶局部血流量
电针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炎性损伤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针组,每组12只,后3组以阻断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电针组于再灌注前30min施电针(2.5mA,2Hz/100Hz,0.5h)"足三里"穴治疗,假针组于相同时间内轻轻点刺体表双非经穴点(腹白线旁2cm,约平剑突下5cm水平),假伤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治疗。各组于再灌注1h、3h观察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检测肠组织含水率、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肠黏膜血流量(IMBF)的变化。结果:再灌注1h、3h,电针组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比模型组均明显减轻,肠组织含水率[(74.00±2.11)%、(78.78±0.80)%]比模型组[(80.69±1.66)%、(83.17±2.08)%]显著降低(均P<0.01);肠组织DAO活性[(68.83±4.31)U/L、(47.84±5.57)U/L]和IMBF[(152±5.8)PU、(139.8±6.1)PU]与模型组[(32.86±4.72)U/L、(17.01±2.96)U/L]、[(124.7±8.3)PU、(89.4±13.2)PU]相比均明显升高(均P<0.01);假针组肠组织病理、含水率、DAO活性及IM-BF则均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电针不仅能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还能增加肠组织供血,并能保护由此受损的肠功能。
姚甲瑞石现胡森钟毓贤刘维维赵莹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电针
针刺拮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2012年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S),模型组(I/R),电针组(I/R+EA)和假针组(I/R+sEA),每组12只,后3组以阻断肠系膜上动脉45min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电针组于再灌注前30rain施电针(2.5mA,2-100Hz,0.5h)“足三里”穴治疗,I/R+SEA组于相同时间内轻轻点刺体表双非经穴点(腹白线旁2cm,约剑突下4cm水平)。各组于再灌注1h和3h后观察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检测肠组织含水率、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肠黏膜血流量(IMBF),并用舱验法比较组间的上述参数差异。结果I/R+EA组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比I/R组均明显减轻。再灌注1h和3h,I/R+EA组肠组织含水率分别为(74.00±2.11)%、(78.78±0.80)%,LLI/R组(80.69±1.66)%、(83.17+2.08)%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8.632、6.824,均P〈0.01);与I/R组相比,I/R+EA组两时间点肠组织DAO活性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9.497、-16.027,均P〈0.01);I/R+EA组两时间点IMBF均比I,R组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9.34、-12.007,均P〈0.01),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I/R+SEA组肠组织病理含水率、DAO活性及IMBF则均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944、-1.602;-0.946、-1.621,均P〉0.05)。结论电针不仅能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还能增加肠组织供血,并能保护由此受损的肠功能。
姚甲瑞石现胡森钟毓贤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电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