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
- 作品数:16 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例EBF1::PDGFRB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资料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EBF1::PDGFRB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6例伴EBF1::PDGFRB融合基因的ALL患儿的临床特征、危险度评估、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6例患儿,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7.55(5.7~14.7)岁;初诊中位白细胞计数90.90(35~406.38)×10^(9)/L;1例CNS3同时合并睾丸白血病。6例中4例为普通B淋巴细胞表型,2例为前B细胞表型。染色体核型均未见特异性核型。其中1例合并IKZF1突变,1例伴有EBF1::IKZF融合基因。6例均采取伊马替尼/达沙替尼+CCLG-ALL-2018方案规律化疗,第15天评估骨髓均未缓解,微小残留病(MRD)波动在(1.75~4.85)×10^(-1),升级高危;第33天评估骨髓MRD均有下降,其中1例MRD转阴,但2例MRD≥10^(-1)。诱导治疗期间均合并不同程度并发症,包括脓毒症、重症肺炎等,其中1例因脓毒性休克转ICU继续治疗。3例继续传统化疗治疗,2例在诱导结束后采取贝林妥欧联合化疗,但其中1例因无法应用贝林妥欧而采取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中位时间29(20~44)个月,6例患儿均MRD阴性。结论伴有EBF1::PDGFRB融合基因的儿童ALL多合并高白细胞血症,传统化疗诱导缓解失败率高,并发症多。对于早期诱导失败或化疗不耐受患儿可早期应用贝林妥欧免疫治疗使骨髓MRD尽快转阴,且并发症少。
- 刘会青漆佩静黄鹏丽吴颖于皎乐杨杰侯贝张瑞东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
- 儿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儿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ildhood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CML)是一种少见的儿童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仅占儿童白血病的3%--5%。由于CCML罕见,诊治方法多借鉴成人CML的治疗经验,对其发病、诊断、治疗的儿童特征及其预后有待进一步追踪和探讨。本文将根据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及国外指南和推荐,就目前CCML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吴颖吴润晖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儿童白血病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造血干细胞获得性CML
- 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3年10月至202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及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8例I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依据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KMT2A基因重排(KMT2A-R)阳性组与KMT2A-R阴性组并对两组进行预后对比,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儿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28例IALL患儿男10例、女18例,发病年龄为10.9(9.4,11.8)月龄。25例为B-ALL(89%),余3例为T-ALL(11%)。婴儿B-ALL大部分为早前B淋巴细胞表型(16/25,64%)。获得染色体核型结果的共22例(79%),7例为正常核型,无复杂核型,15例为异常核型,其中t(9;11)4例、t(4;11)2例、t(11;19)2例、t(1;11)1例,其他异常核型6例。FISH检测KMT2A-R阳性者共19例(68%)。实时定量PCR检测KMT2A融合基因阳性者共16例(57%)。24例患儿完成规范的诱导化疗并可进行疗效评价,诱导化疗完全缓解23例(96%),复发并死亡4例(17%),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46±13)%,5年总生存率(OS)为(73±10)%,生存时间31.3(3.3,62.5)个月;KMT2A-R阳性组(15例)与KMT2A-R阴性组(9例)的5年EFS和5年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6±14)%比(61±18)%,(64±13)%比(86±13)%,χ^(2)=1.88、1.47,P=0.170、0.224]。结论IALL患儿大多伴有KMT2A-R,传统化疗耐受性差,治疗期间复发率高,预后差。
- 石岩卢煜张瑞东张元元林巍于皎乐吴颖范佳漆佩静黄鹏丽蔡力肖黄倩张攀孙玉眉刘燕郑胡镛
- 关键词:白血病婴儿预后
- ALL患儿诱导缓解期长春新碱联合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发生毒副作用单中心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诱导缓解期联合应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ALL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长春新碱和三唑类药物联合应用出现毒副作用。将患儿分为无联合用药组、长春新碱+伊曲康唑联合组,长春新碱+伏立康唑联合组,长春新碱+氟康唑联合组,分析4组患儿相关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治疗预后。结果共纳入ALL患儿708例,发病中位年龄为8(1~16)岁。存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组共215例,其中联合伊曲康唑组79例,联合伏立康唑组36例,联合氟康唑组100例。无联合用药组493例。联合用药组患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血压37例(17.2%),趾端麻木39例(18.1%),腱反射迟钝4例(1.8%),腹痛腹胀42例(19.5%),肠梗阻5例(2.3%),低血钠43例(20%)。联合用药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无联合用药物组(P<0.05)。联合用药组中,高血压发生率、腱反射迟钝发生率及低血钠发生率:伊曲康唑组与伏立康唑组无差别(P>0.05),但大于氟康唑组(P<0.05);趾端麻木、腹痛腹胀发生率:伊曲康唑组大于伏立康唑组大于氟康唑组(P<0.05);肠梗阻发生率:伏立康唑组大于伊曲康唑组大于氟康唑组(P<0.05)。对于发生的毒副作用,给予相关的对症处理及调整药物后,相关并发症均可以得到缓解及消失。结论在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三唑类药物联合长春新碱用药可能加重毒副作用发生,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相比氟康唑可能更容易加重长春新碱毒性,故建议治疗过程中避免同时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长春新碱。
- 林巍张元元吴颖郑雪岭李静于皎乐漆佩静范佳郜慧芳黄鹏丽何红波王林娅许清源石岩张瑞东郑胡镛
-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春新碱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联合用药毒副作用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发急性胰腺炎(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ALL并发AP患儿39例作为病例组, 同期按照同年龄、同性别1∶2完全匹配的方式随机选取78例ALL患儿作为对照组。2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LL并发AP的危险因素, 同时探究各指标与严重程度的关联。结果 ALL并发AP的发病率为8.55%(39/456例), 3~10岁为高发年龄段。64.9%(24/37例)发生在早期化疗阶段, 66.7%(26/39例)与门冬酰胺酶相关。2组患儿的ALL危险分层(χ^(2)=21.404, P<0.001)、C反应蛋白(CRP)(U=232.000, P<0.001)、降钙素原(PCT)(t=3.950, P<0.001)、红细胞比容(t=3.981, P<0.001)、血钙(t=-9.609, P<0.001)、未结合胆红素(U=1 142.000, P<0.05)、三酰甘油(t=3.600, P=0.001)、白蛋白(t=-6.296, 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腹部CT敏感性为70.8%, 腹部超声敏感性为81.6%, 胰腺磁共振成像(MRI)敏感性为1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白蛋白(OR=11.444, 95%CI:3.240~40.423)、三酰甘油(OR=18.047, 95%CI:5.020~65.074 )及危险分层(OR=8.894, 95%CI:1.889~41.88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胰腺炎患儿与轻度或中度重症胰腺炎患儿之间的PCT(U=3.000、2.000, 均P<0.05)、血钙(U=4.500、8.500, 均P<0.05)差异显著。结论 ALL并发AP多发生在化疗早期, 主要由门冬酰胺酶所致。影像学检查中胰腺MRI敏感度最高, 腹部超声次之。危险分层、白蛋白下降、三酰甘油升高是ALL并发AP的危险因素, 有助于对ALL并发AP的高危患儿进行早期识别。PCT与血钙水平可能对重度胰腺炎有提示作用。
- 吴颖许清源张瑞东刘涌泉郑胡镛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胰腺炎儿童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病患儿生存质量和家长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病患儿的生存质量,探讨患儿生存质量和家长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和父母用应对方式量表(The Coping Health Invention...
- 王旭梅吴心怡陈芳娇武莹吴颖冯涛
- 关键词: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家长
- 皮肤表面麻醉药配合丙泊酚用于血液病患儿椎椎穿刺的效果分析
- 本文介绍了某院对首次穿刺时反抗强烈的40例血液病患儿选用皮肤表面麻醉药配合丙泊酚静脉诱导麻醉进行腰椎穿刺的治疗过程,取得良好效果。皮肤表面麻醉药配合丙泊酚静脉诱导麻醉进行腰椎穿刺可以大大提高血液病患儿腰椎穿刺的成功率,减...
- 冯涛王旭梅吴心怡霍卫荣吴颖
- 关键词:护理技术血液病患儿药物麻醉
- 文献传递
- BCH-AML-0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评估
- 吴颖崔蕾吴敏媛郑胡镛张瑞东刘怡
- 伴有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分析
- 2025年
- 目的总结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及合作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8例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临床转归。结果8例患儿中男3例、女5例,发病年龄5.5(3.5,7.0)岁。4例患儿以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骼受累4例,合并高钙血症5例,合并凝血功能异常6例。8例患儿中7例患儿为带髓系标志的普通B淋巴细胞表型,1例为普通B淋巴细胞表型。8例患儿TCF3::HLF融合基因均为阳性。1例患儿诊断后放弃治疗,7例患儿均按照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ALL2018高危方案进行化疗。仅1例患儿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实现微小残留病(MRD)转阴。巩固治疗前MRD转阴的3例患儿中,1例患儿通过常规化疗实现转阴,另外2例患儿分别联合使用维奈克拉和贝林妥欧单抗后达到MRD阴性。1例患儿巩固治疗后MRD一直不转阴,后放弃治疗(生存期7个月)。巩固治疗后MRD转阴的4例患儿中,2例常规化疗,2例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ART)治疗后转阴,这4例患儿均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2例CART联合HSCT患儿截至末次随访时存活(生存期22、13个月);1例常规化疗联合HSCT患儿复发死亡(生存期38个月),1例死于移植并发症(生存期11个月)。另外2例患儿虽在巩固治疗前MRD转阴,未规律进行后续化疗,MRD复阳后接受CART治疗,未行HSCT,截至末次随访时存活(生存期49、12个月)。结论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在发病初期常表现为骨骼破坏,并伴随高钙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常规化疗对该类型ALL患儿效果差,早期缓解率低,HSCT后仍易复发。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及CART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 林巍张元元于皎乐吴颖漆佩静范佳黄鹏丽徐基昕管玉洁刘炜郑胡镛王天有张瑞东
- 关键词:儿童白血病基因融合
- 以维奈克拉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对初诊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索以维奈克拉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对初诊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新诊断的AML患儿,根据诱导方案将患者分为DAH组(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的传统诱导方案)和VAH组(维奈克拉联合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的诱导方案)。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间临床特征和诱导缓解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诱导缓解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35例患儿,DAH组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龄[M(Q_(1),Q_(3))]为6.4(3.9,11.6)岁;VAH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8.0(6.2,13.2)岁。在初诊为低/中危患儿中,VAH组和DAH组的形态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4.7%(18/19)和84.4%(38/45);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分别为57.9%(11/19)和46.7%(21/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初诊为高危患儿中,VAH组的形态学完全缓解率高于DAH组[95.0%(19/20)比70.6%(36/51),P=0.027];MRD转阴率分别为45.0%(9/20)和33.3%(17/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诱导方案(维奈克拉联合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有利于形态学缓解(OR=0.126,95%CI:0.025~0.629);FLT3基因突变不利于形态学缓解(OR=5.832,95%CI:1.778~19.124)和MRD转阴(O R=4.166,95%CI:1.396~12.433)。结论以维奈克拉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对初诊儿童AML疗效较传统化疗方案好。
- 温晓佳卢煜黄鹏丽张元元于皎乐漆佩静黄倩杨杰刘会青侯贝王林娅李红乔林巍吴颖张瑞东李瑾罗丹李亚南刘咪赵紫薇刘燕郑胡镛
-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髓细胞儿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