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晓华

作品数:37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媒体
  • 8篇文化
  • 6篇新闻
  • 5篇新媒体
  • 5篇视频
  • 5篇媒介
  • 4篇互动
  • 4篇记忆
  • 3篇网络
  • 3篇文化记忆
  • 3篇互联
  • 3篇互联网
  • 2篇亚文化
  • 2篇社会
  • 2篇身体
  • 2篇数字化
  • 2篇人工智能
  • 2篇主流媒体
  • 2篇自我呈现
  • 2篇文化传播

机构

  • 32篇新疆大学
  • 7篇武汉大学
  • 2篇昌吉学院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安徽省社会科...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37篇卢晓华
  • 2篇罗永雄
  • 1篇高昊
  • 1篇王琴琴
  • 1篇焦德武
  • 1篇秦志希
  • 1篇张辉锋
  • 1篇李华

传媒

  • 5篇科技传播
  • 5篇新媒体研究
  • 3篇视听
  • 2篇传媒
  • 2篇新闻传播
  • 2篇青年记者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声屏世界
  • 1篇出版广角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教育学刊
  • 1篇广告大观
  • 1篇新闻界
  • 1篇传媒论坛
  • 1篇新闻前哨
  • 1篇伊犁师范学院...
  • 1篇传播力研究
  • 1篇中国报业
  • 1篇东南传播
  • 1篇现代视听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9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介融合奖作品为例被引量:11
2020年
在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社会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媒体行业的自我革新也相应在技术发展基础上完成。如今,在新土壤的培育下,传统媒体正在不断寻求生存和定位的基准点。在这场交融并错的发展过程中,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越来越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正在加快引导和催生更多样的新闻报道形式和新闻传播新格局。
洪少华卢晓华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报道中国新闻奖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理论进路--基于国内四种新闻传播学期刊的分析(2006-2011)被引量:5
2013年
对2006年至2011年国内四种新闻传播学期刊的新媒体研究论文分析发现,随着产业发展的推进,新媒体研究呈现出数量与质量齐飞的基本态势,国内学者关注新媒体对社会建构的作用、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新媒体应用与技术扩散产生的效果与影响等理论重点,引发了国内传播研究的新媒介转向、丰富了传播研究的理论内涵、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本土化与规范化。
秦志希卢晓华
关键词:新媒体理论进路
新媒体对维吾尔族青年的社会影响——以百度Uyghur吧调查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文章通过对百度U吧的社群特征、议题呈现展开描绘,同时采取问卷调查法,从媒介使用的主动视角出发,分析网络社区对于维吾尔族青年网民的社会影响。
卢晓华李华
关键词:新媒体
空间、身体、权力:网络纪念空间中的文化记忆建构被引量:1
2022年
纪念空间是文化记忆建构的重要媒介。互联网时代,纪念空间发生网络化转型,纪念时空得到延展,纪念主体的话语权力发生再分配,身体实践方式由在场转向缺席。纪念空间的网络化转型扩增存储记忆的储量,推动功能记忆的日常化建构,促进存储记忆向功能记忆的转化,建构文化记忆。
吴宁宇卢晓华
关键词:文化记忆
美学艺术与人文隐喻:《觉醒年代》的视觉传播特征被引量:3
2021年
热播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1921年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为中国寻找出路,创立中国共产党的经历。剧中以极具特色的美学艺术呈现、细致入微的人文隐喻刻画,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坚定初心、启蒙思想、救国救民的崇高信念,给观众以深刻的精神洗礼,凸显出本剧深刻崇高的价值取向。
王浩喆卢晓华
关键词:视觉美学视觉意象
空间迁徙、形象再造与仪式互动:微信小程序“数字故宫”中的文化记忆建构研究
2021年
受互联网时代文化生产数字化转向趋势的影响,媒介技术应用于保存与传递记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技术应用,微信小程序"数字故宫"通过"空间迁徙—形象再造—仪式互动"的三重实践,实现了文化记忆的创新性重构。文章从实践、效果、启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文化记忆数字化建构的有效途径。
卢晓华李奂
关键词:文化记忆数字化
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客户知识整合
卢晓华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客户知识管理知识整合
暴恐事件中多民族的网络互动与认同协商
2015年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对话能够导致"说话者和听话者进入一个同样的互动框架"。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网络互动本质上是一个对话过程,同时也是互为主体的网民之间开展跨文化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交往过程。百度贴吧Uyghur吧中围绕2014年昆明"3·1"暴恐事件展开的文本互动,显示出跨文化互动语境中维吾尔族网民与其他民族网民的认同协商。
卢晓华
关键词:网络互动戈夫曼社区网络百度贴吧主流舆论在线互动
微博“考公”超话社区中的用户社会支持寻求研究
2025年
以微博超话“考公”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考公”微博超话成员如何寻求社会支持,尤其是对考公群体的支持效果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发现微博超话“考公”社区主要包括三个社会支持类型: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现实支持。情感支持帮助成员减轻备考压力,信息支持提供了备考资料和技巧,而现实支持则补充成员们的现实支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微博超话为考公人员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和互助的平台,显著增强了成员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但它与现实社会支持系统相辅相成,二者的互补性在考生备考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逃卢晓华
关键词:网络社会支持虚拟社区用户参与社区互动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文化传播发展探析——评《影视文化传播》被引量:7
2021年
21世纪,电影与电视制作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影视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术的创新及传播,是由传播媒介的改革与创新而催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文化传播的发展必须尊重人文素养的发展现状。大量影视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影视文化传播应实现文化传播在领域上和空间上的进一步拓展。
洪少华卢晓华
关键词:人文素养互联网传播媒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