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庆祥
-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复合材料补片参数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4年
- 利用有限元法对复合材料补片修补前后的铝合金薄板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Ⅰ 进行研究 ,分析各类补片参数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正确选择复合材料补片的参数后 。
- 张移山华庆祥
- 关键词:复合材料补片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
- 残余热应力对复合材料修理金属裂纹板影响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本文建立了复合材料胶接修理金属裂纹板的三板有限元模型;采用分析金属裂纹板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分析了残余热应力对复合材料修理金属裂纹板修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残余热应力对单面修理结构的影响小于双面修理结构。残余热应力对单面修理结构的影响由于裂纹板宽度比值不同而不同。补片与母板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越大,残余热应力对修补效果影响越大。
- 刘宝如张移山李曙林华庆祥
- 关键词:复合材料补片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模型残余热应力
- 声-超声技术用于铝板损伤监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为了实现对金属铝板的状态监控及损伤检测,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飞行器的飞行安全和降低维修费用。笔者等基于声-超声技术,对铝板中Lamb波的传播特性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采用短时均方根分析(short-time root-mean-square,STRMS)方法对铝板中Lamb波的传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和深入探讨,并对铝板中有无模拟损伤的情况做了对比研究和分析,研究相应Lamb波的信号特征,从而实现了铝板结构损伤监测的定性研究。
- 张移山张蕾华庆祥潘冬冬
- 关键词:LAMB波
- 一基于Lamb波的铝板损伤监控技术研究
- Lamb波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材料缺陷和损伤评估新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因其为一种主动检测技术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特别适合于在结构健康监控领域的应用。本文利用PZT传感器,在铝板中激发和接收Lamb波,对铝板中Lam...
- 张移山张蕾华庆祥
- 关键词:LAMB波
- 文献传递
- 可组网电子温湿度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
- 2007年
- 针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校准、测试实验室和粮库、温室等多现场多测量点的温湿度测量,介绍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PIC16系列单片机、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HIH-3602C湿度传感器组成的温湿度测量仪系统设计方案;它能同时测量多路温湿度数据并把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显示、报警、自动记录和保存下来,还可以通过RS485、局域网和管理软件系统,将管理计算机和多个测量仪系统灵活组成分布式温湿度监控、测量网络,实现了多现场多测量点的温湿度统一监视和测量;测温范围和精度:-50℃至+125℃,±0.1℃;测湿范围和精度:-40℃^+85℃,±1%。
- 李健张移山华庆祥
- 关键词:单片机测量仪温度网络
- 复合材料补片参数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利用有限元法对复合材料补片修补前后的铝合金薄板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Ⅰ进行研究,分析各类补片参数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确选择复合材料补片的参数后,修补后铝合金板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有显著地下降
- 张移山华庆祥
- 关键词:复合材料补片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
- 文献传递
- 基于PZT压电陶瓷传感器的铝板损伤监控定位技术研究
- 基于PZT压电陶瓷传感器的材料缺陷和损伤评估新技术,因其为一种主动检测技术而在结构健康监控领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根据板波理论,PZT压电陶瓷传感器在薄板中激发的弹性波为Lamb波。本文基于PZT压电陶瓷传感器,对铝板中L...
- 张移山杨晋辉华庆祥潘冬冬
- 关键词:LAMB波
- 文献传递
- 压电阻抗技术用于结构健康监控的实验研究
- 基于压电阻抗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控的基本原理,是将反映结构特性的机械阻抗的测量,用压电材料电阻抗的测量替代,从而实现损伤监控。本文以含裂纹金属铝板为例,探讨了阻抗分析技术用于结构健康监控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激励频率作...
- 张蕾张移山华庆祥
- 关键词:压电阻抗PZT
- 钛合金舵翼面零件结构静力试验方案设计
- 本文介绍了某型飞行嚣舵面、翼面零件结构在不同钛合金比例情况下进行静力强度试验的实施方案设计,包括试验要求及保障措施、控制系统设计、试验方法设计、栽荷谱设计、试验调试程序设计、安全保护方案设计、试验情况与结果等内容.
- 李健华庆祥陈群志王逾涯崔常京
- 关键词:静力试验静力强度
- 文献传递
- 一个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研制被引量:5
- 2007年
- 对现有的数据采集系统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后,设计了模块式数据采集盒和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结构。该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将采样、监控计算机和独立的数据采集盒连接起来,实现多现场、多通道实时数据的监控、采集与处理。给出了系统总体结构、数据采集盒原理与设计、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和系统实现方案。采集频率达到每通道每秒1~30次,可同时采样5000通道、监控2000通道,兼有模拟仿真与数据处理功能。
- 李健吴华阳张移山华庆祥
- 关键词:数据采集多通道分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