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西花

作品数:62 被引量:424H指数:13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8篇卒中
  • 18篇脑卒中
  • 11篇康复
  • 10篇META分析
  • 9篇肺功
  • 9篇肺功能
  • 8篇卒中患者
  • 8篇脑卒中患者
  • 6篇影响因素
  • 6篇疗效
  • 6篇呼吸肌
  • 5篇电刺激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5篇病患
  • 4篇动功
  • 4篇运动疗法
  • 4篇针刺
  • 4篇伤患者
  • 4篇疗法

机构

  • 52篇山东中医药大...
  • 33篇山东中医药大...
  • 10篇山东大学
  • 8篇山东省疾病预...
  • 3篇山东省地方病...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山东省体育科...
  • 1篇济宁市中医院

作者

  • 60篇刘西花
  • 30篇毕鸿雁
  • 10篇秦芳
  • 8篇李晓旭
  • 8篇郝世杰
  • 7篇岳寿伟
  • 3篇李超
  • 3篇伊长松
  • 3篇高杰
  • 2篇庄贺
  • 2篇林远
  • 2篇任硕
  • 2篇李鑫
  • 2篇高振梅
  • 1篇邱振刚
  • 1篇王丽敏
  • 1篇丁欣利
  • 1篇张鑫
  • 1篇王新陆
  • 1篇王永慧

传媒

  • 11篇中华物理医学...
  • 7篇中国康复医学...
  • 5篇中国康复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山东中医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2篇康复学报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海南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26
  • 8篇2025
  • 4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1
  • 2篇2010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步态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2026年
目的: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具有积极作用。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数据库,搜索关于重复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4-10-05。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使用GRADE证据分级系统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9篇研究,涉及常规治疗、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4种治疗方案。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方面的疗效最佳[MD=9.48,95%CI(6.61,12.34),P<0.05],在缓解痉挛方面,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疗效最佳[MD=-0.63,95%CI(-1.72,0.45),P<0.05],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脑瘫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和步速方面的疗效最佳[MD=2.27,95%CI(1.37,3.17),P<0.05;MD=0.11,95%CI(0.05,0.17),P<0.05]。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对于脑瘫患儿,在改善下肢粗大运动功能方面,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展现出最佳疗效;对于降低肌痉挛程度,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效果更为显著;在步态改善方面,经颅直流电刺激则表现出明显优势。
曹新燕于子夫冷晓轩高世爱陈金慧刘西花
关键词:脑瘫下肢运动功能步态运动功能康复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系统评价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4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通过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8.0软件判断发表偏倚,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23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2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吞咽治疗相比,试验组在临床总有效率[OR=5.24,95%CI(3.41,8.04),P<0.001]、吞咽造影评分[MD=1.51,95%CI(1.25,1.77),P<0.001]、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MD=-4.91,95%CI(-6.37,-3.46),P<0.001]、渗透-误吸评估[MD=-0.87,95%CI(-1.35,-0.39),P<0.001]、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MD=0.42,95%CI(0.26,0.57),P<0.001]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与提升。GRADE证据等级评价显示,临床总有效率、VFSS和FOIS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SSA、PAS证据级别为低质量。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呼吸肌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增强吞咽肌群力量,减少误吸与呛咳的发生。
高世爱于子夫陈金慧曹新燕冷晓轩刘西花
关键词:脑卒中呼吸肌训练吞咽困难吞咽功能META分析
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影响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的2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诱因、职业性质、病程、既往病史、临床症状(JOA得分)、突出类型、突出节段、突出数量、突出大小、椎管或侧隐窝有无狭窄作为自变量,患者疗效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程、椎管及侧隐窝有无狭窄、发病诱因、临床症状(JOA评分)、突出类型、突出位置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椎管及侧隐窝有无狭窄、发病诱因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越长、椎管或/和侧隐窝狭窄、无发病诱因是影响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其进行相关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
刘西花高杰岳寿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影响因素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2026年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不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康复疗效。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选择不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5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2个随机对照试验,涉及8种干预方式。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在改善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方面,虚拟现实技术效果最佳[SMD=-12.55,95%CI(-20.85,-4.25),P<0.05],其次为θ爆发式磁刺激[SMD=-11.34,95%CI(-20.94,-1.74),P<0.05]、重复经颅磁刺激[SMD=-9.28,95%CI(-12.80,-5.77),P<0.05]、神经反馈技术[SMD=-8.75,95%CI(-15.26,-2.23),P<0.05];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方面,虚拟现实技术改善效果最为显著[SMD=-6.36,95%CI(-9.61,-3.11),P<0.05],其次为重复经颅磁刺激[SMD=-5.98,95%CI(-9.46,-2.51),P<0.05]、神经反馈技术[SMD=-4.63,95%CI(-9.14,-0.13),P<0.05]、经皮神经电刺激[SMD=-4.14,95%CI(-5.73,-2.55),P<0.05];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分方面,神经反馈技术改善效果最显著[SMD=-16.44,95%CI(-24.10,-8.78),P<0.05],其次为虚拟现实技术[SMD=-14.09,95%CI(-22.45,-5.73),P<0.05]、重复经颅磁刺激[SMD=-12.06,95%CI(-16.45,-7.68),P<0.05]、经皮神经电刺激[SMD=-10.58,95%CI(-20.44,-0.72),P<0.05]、经颅直流电刺激[SMD=-9.75,95%CI(-18.62,-0.88),P<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不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虚拟现实技术在改善孤独症行为量表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方面表现出最佳效果,而神经反馈技术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分方面的改善效�
高世爱于子夫陈金慧曹新燕冷晓轩刘西花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虚拟现实技术随机对照试验
近10年脑卒中心肺康复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2025年
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脑卒中心肺康复领域相关文献,归纳总结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在WOS核心数据库上检索脑卒中心肺康复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3~2023年。利用VOSviewer1.6.19,CiteSpace6.2.R3,ScimagoGraphic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图谱的绘制。结果:共纳入1635篇文献,其中论著1272篇(77.8%),综述363篇(22.2%)。2013~2023年脑卒中心肺康复相关领域文献的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近几年趋于稳定。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美国(429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多伦多大学(53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多伦多大学的Marzolini S(25篇)。结论: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增强身体活动,脑卒中心肺功能评估的方式,心肺训练对卒中后的管理以及改善认知功能机制的研究。
秦芳于子夫马甜甜张鸿宇陈金慧刘西花
关键词:脑卒中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
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评价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TIMT)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并探讨最佳训练方案。方法:系统检索2024年9月之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和Web of Science发表的相关文献。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845例患者。结果表明,TIMT可以显著改善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膈肌增厚率、膈肌移动度和运动耐力(P<0.01,0.05),但对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作用不明显。病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急性期进行TIMT对于MEP、FEV1、PEF和运动耐力的恢复更有优势;干预参数亚组分析显示,中等强度TIMT:20 min/d,6~12周,总干预时间≤600 min对MIP的改善更有效(P<0.05);3~4周,总干预时间≥720 min对MEP的改善更有效(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或假刺激相比,TIMT显著改善了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和运动功能,且在脑卒中发病3个月内干预效果最好。最佳训练方案应根据病情和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训练强度,20 min/d,5~6次/周,至少持续6周。
秦芳马甜甜于子夫冷晓轩曹新燕刘西花
关键词:脑卒中肺功能META分析
一种智能控制的康复训练辅助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的康复训练辅助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与现有技术的辅助系统相比较,本发明的所述辅助系统针对使用者的阻抗拉伸实现相应康复训练的训练装置、对使用者体型特征进行识别进一步调节自身结构的适应调节模块、根据使...
刘西花于子夫毕鸿雁
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刘西花杨玉如李晓旭毕鸿雁王静
关键词:脑卒中呼吸肌
快速牵引配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观察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的作用机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且适合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慢速牵引组、快速牵引组和快速牵引加骶裂孔硬膜外阻滞组(联合组),其中慢速牵引组接受1个疗程的腰椎慢速牵引,快速牵引组接受1次腰椎快速牵引,联合组接受1次腰椎快速牵引加骶裂孔硬膜外阻滞。应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推荐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及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其复发率。结果治疗前,3组JO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3组的JOA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速牵引组、快速牵引组和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90.7%和94.0%,联合组优于快速牵引组(P〈0.01),快速牵引组优于慢速牵引组(P〈0.01)。随访1年,3组的复发率比较,慢速牵引组最高(20.7%),快速牵引组其次(14.0%),联合组最低(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牵引配合骶裂孔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快速牵引及慢速牵引。
刘西花岳寿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脑卒中偏瘫患者主观和客观平衡功能测量的相关性及预测效能被引量:13
2023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仪测试指标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的相关性,以及平衡仪测试指标对BBS的预测效能。方法2022年3月至10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偏瘫患者66例,采用平衡仪测试患者睁、闭眼静态站立状态下运动椭圆面积、运动长度,采用BBS和FMA-LE分别进行评定。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平衡仪指标与BBS评分和FMA-LE评分的相关性,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平衡仪指标对BBS评分的预测效能。结果是否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否吸烟和是否饮酒间,BBS评分和FMA-UE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24,P>0.05)。平衡仪测试中,睁眼运动椭圆面积、睁眼运动长度、闭眼运动椭圆面积、闭眼运动长度均与BBS评分和FMA-UE评分呈负相关(|r|>0.250,P<0.05)。睁眼运动椭圆面积预测BB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685(P=0.019),睁眼运动长度预测BB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764(P<0.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睁眼运动椭圆面积、睁眼运动长度、闭眼运动椭圆面积、闭眼运动长度4个平衡测试结果与BBS评分和FMA-UE评分均呈负相关。睁眼站立平衡仪测试指标对BBS评分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王亚楠刘西花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