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
- 作品数:17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一种基于EPID检测加速器机架角度指示准确度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准确反映出加速器真正的辐射中心的角度指示准确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EPID检测加速器机架角度指示准确度装置,包括矩形框;矩形框底部有均匀安装的若干用于调节水平的调节组...
- 梅国建杨召龙刘江
- 基于XGBoost多输出模型实现宫颈癌VMAT中直肠和膀胱的DVH预测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多输出模型,预测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中膀胱和直肠的剂量。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例患者作为测试集,将剩余100例患者数据按照4∶1采取五折交叉验证方式构建XGBoost预测模型。将所有患者CT中膀胱和直肠结构的与靶区边界距离直方图信息和计划中的剂量跌落函数f(x)作为输入,提取膀胱和直肠微分剂量体积直方图,并将其以2 Gy为间隔离散为多个剂量端点(Dose Endpoints,DEs)作为输出,建立多输出模型。使用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评估模型各个DEs预测值与临床实际值之间的差异。使用剂量体积百分比(V_(Rx))对比模型预测积分剂量体积直方图(Cumulative Dose Volume Histogram,cDVH)曲线与临床cDVH的差异。结果直肠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曲线中所有DEs的MAE为0.0206,RMSE为0.0287;膀胱DVH曲线中所有DEs的MAE为0.0339,RMSE为0.0450。对比预测值与临床实际值的V_(Rx),约91.8%的膀胱预测值和实际值差异小于5%误差范围。直肠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小于5%误差范围占比为94.0%。进一步分析发现,膀胱体积<500 mL时,模型DVH预测表现较好;膀胱体积>500 mL时,模型DVH预测结果有待提高。直肠在各个体积范围内,其模型DVH预测均表现较好。结论基于XGBoost算法的多输出DVH预测模型可帮助临床医师和物理师快速评估直肠和膀胱的器官受量,且该模型无需高性能的图形处理器即可快速完成优化过程,为机器学习在放疗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 刘江梅国建尹楚欧邓娟
- 关键词:宫颈癌个体化剂量
- SIEMENS PRIUMS M 5176直线加速器物理楔形及动态楔形分析
- 2013年
- 目的:研究SIEMENS PRIUMS M 5176直线加速器中物理楔形因子和动态楔形因子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为临床准确使用该因子提供依据。方法:在固体水膜体中利用指形电离室对6 MV和10 MV射线束下不同角度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分别测量加和不加楔形滤片时的剂量率来计算楔形因子。通过测量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照射野(10 cm×10 cm)的不同深度下的楔形因子来研究楔形因子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于楔形因子随射野的变化规律,还测量了不同角度的物理楔形板和动态楔形板在固定深度(d=10 cm)下的不同射野大小的楔形因子。结果:深度对于物理楔形板的楔形因子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且随着楔形角的增大变化更明显。对于物理楔形板,当深度由最大深度1.5 cm增加到10 cm时,对于6 MV物理楔形板,它们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约3.29%;对于10 MV物理楔形板,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约1.50%。对于6 MV动态楔形板,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1.01%、对于10 MV动态物理楔形板,楔形因子增加了约0.9%;物理楔形因子与射野大小有一定关系。它随着射野增大而增大,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约7.8%对于6 MV能量;楔形因子最大为60°增加了约8.0%对于10 MV能量。与物理楔形因子不同看到动态楔形因子受射野大小影响很小。它随着射野增大和楔形度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不明显的,它们楔形因子最大为60°分别为对1.0%对于6 MV和0.8%对于10 MV能量。结论:深度和射野对于物理楔形因子及动态楔形因子都有影响。但动态楔形因子的影响较小,且动态楔形板在治疗中要比物理楔形板优越。尽管动态楔形板在调试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在临床剂量计算时使用动态楔形板时对比剂量的影响相对于物理楔形板来说要小很多,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因尽量使
- 刘江
- 关键词:照射野
- XIO优化阶数对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优化阶数的宫颈癌术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统计子野数和治疗时间,分析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参数,选择最优优化阶数。方法选择2019-2020年在医院经病理证实且术后有高危、中危因素的宫颈癌患者10例设计放射治疗计划,PTV处方剂量为50 Gy/25 f;计划设计采用XIO 4.64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12个静态IMRT计划,均采用7野均分角度入射,优化阶数分别选择20、17、13、10、9、8、7、6、5、4、3、2,待生成多叶光栅序列后使用子野权重优化工具进行优化,统计总子野数及治疗时间,并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PTV及OAR的剂量分布。结果随着优化阶数由20降低到5,总子野数由(133.3±15.4)个减少到(67.5±6.1)个(P<0.001),治疗时间由(13.6±1.6)min缩短到(7.7±1.3)min(P<0.05),且PTV及OAR各剂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不同优化阶数制作宫颈癌术后静态IMRT计划,当优化阶数降为5时,计划仍可满足临床剂量要求,且子野数明显减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 邓娟刘江梅国建谢非
- 关键词: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
- 肿瘤放疗固定病人的头枕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肿瘤放疗固定病人的头枕,包括中心垫以及中心垫右侧缝接的过渡垫,所述中心垫两侧分别开设有两个侧垫,且两个侧垫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中心垫下端面中心处开设有滑杆,且滑杆与滑槽滑动连接,并且滑杆底部通过转轴转动...
- 刘江陈秋红
- 文献传递
- 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非正态放疗计划个体化质量保证
- 2025年
- 目的通过Johnson转换将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运用到非正态分布的放疗计划个体化质量保证(PSQA)过程,建立基于治疗部位、剂量/距离评估标准的个体化容差限值和干预限值,为改进调强放疗计划验证和剂量投照精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Halcyon上执行的951例PSQAγ分析数据,按部位分为6个组,其中脑102例,头颈100例,乳腺229例,肺154例,食管223例,盆腔143例。采用Minitab 2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各组数据进行Anderson-Darling正态性检验(α=0.05)。对非正态分布数据先通过Johnson转换为正态分布,再建立相应部位的容差限值及干预限值,并与基于正态分布的Shewhart控制图进行比较。结果6个组的PSQA结果均为非正态分布(P<0.05)。3%/2 mm标准下头颈、乳腺、肺、食管、盆腔经Johnson转换后得到的容差限值为95.13%~96.16%,干预限值为94.19%~95.91%,2%/2 mm标准下容差限值为91.15%~94.86%,干预限值为89.94%~94.78%。若忽略正态假设前提,直接采用Shewhart得到的容差限值高于Johnson变换后的容差限值,增加了非正态PSQA过程的假阳性率。结论直接将SPC技术应用于偏态过程会导致虚警率的增加和错误的过程解释。通过Johnson转换的SPC技术能更加有效地监控非正态PSQA过程,根据不同部位设置相应的限值有助于及时发现引起过程失控的因素。
- 邓娟刘高元尹楚欧刘江梅国建华凌余疏桐付新辉林晨黎田张艺宝
-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
- EPID在加速器光射野一致性检测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比较慢感光胶片和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在检测加速器光射野一致性中的差异,以探索出一种准确、高效、经济的加速器光射野一致性检测方法。方法在每周的加速器质控过程中,分别使用慢感光胶片和EPID来检测Synergy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6 MV X射线在射野为10 cm×10 cm时的光射野一致性;连续检测20周后,统计分析2种工具在检测加速器光射野一致性中的差异。结果Synergy加速器的6MV X射线在射野为10 cm×10cm时,采用慢感光胶片和EPID在X1、X2、Y1和Y2共4个方向上检测光射野一致性的结果均符合NCC/T-RT001-2019《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量控制指南》所规定的性能要求。其中,在X1方向上,慢感光胶片和EPID2种工具检测的光射野一致性差异分别为(0.29±0.40)、(0.16±0.41)mm;在X2方向上,慢感光胶片和EPID2种工具检测的光射野一致性差异分别为(-0.04±0.30)、(-0.14±0.38)mm;在Y1方向上,慢感光胶片和EPID2种工具检测的光射野一致性差异分别为(0.13±0.32)、(0.26±0.35)mm;在Y2方向上,慢感光胶片和EPID2种工具检测的光射野一致性差异分别为(-0.20±0.33)、(-0.18±0.34)mm。在X1、X2、Y1和Y2共4个方向上,慢感光胶片和EPID之间检测的光射野一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慢感光胶片相比,EPID在加速器的光射野一致性检测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具有准确、高效、经济的特点,可用于加速器光射野一致性的检测。
- 梅国建尹楚欧邓娟何迎盈叶程伟刘江
- 关键词:加速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
- SIEMENS PRIUMS M 5176医用直线加速器维护保养被引量:7
- 2015年
- 介绍直线加速器预防性维护保养的内容和方法。实施预防式维修,可减少设备故障、缩短停机时间,有利于实现设备高效益运行。
- 刘江
- 关键词:医用直线加速器
- SIEMENS PRIUMS M 5176直线加速器准直器散射因子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 2013年
- 目的:为临床准确使用SIEMENS PRIUMS M 5176直线加速器准直器散射因子Sc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TWundoseFarmer-0.6cc指型电离室及静电计,外加有机玻璃平衡帽,测量SIEMENS PRIUMS M 5176直线加速器产生的6MV-X及10MV-X线辐射源各种情况下的准直器散射因子Sc,并进行数学分析。根据临床上计算矩形野准直器散射因子Sc有效面积周长比公式进行计算,并与实际测量结果响进行比较。结果:准直器散射因子Sc与SCD大小无关;挡铅托架及楔形滤片准直器散射因子Sc的影响可亦忽略不计;SIEMENS PRIUMS M5176直线加速器产生的6MV-X及10MV-X直线加速器准直器散射因子亦可用有效面积周长比公式进行计算,经测量后得出常用矩形野准直互换效应(the collimator effect,CEE)的误差在2%左右。结论:准直器散射因子Sc一般主要由上下独立准直器所形成的照射野确定。但上下独立准直器对其不同程度的影响,反映准直互换效应(the collimator effect,CEE),误差可达3%~4%[1-3],也是影响准直器散射因子Sc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使用窄条野时应注意区分上、下独立准直器的方向;同时准直器散射因子Sc主要加速器的准直器系统结构有关[4]所以须实际测量;在准直器散射因子Sc通过有效面积周长比公式进行计算,可保证剂量计算精度达规定的范围内。
- 刘江宋鹏
- 关键词:直线加速器
- 中下肺肿瘤SBRT放疗中分次内误差影响因素以及PTV外扩边界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中下肺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过程中分次内误差影像因素并计算PTV-margin(PM)。方法:收集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21例行中下肺SBRT治疗的患者,采用仰卧位双手上举抓杆,热塑头颈胸膜固定,三维CT和四维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融合定位,确定内靶区(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分割模式总剂量48~60 Gy,单次6~12 Gy/次,总共4~10次。患者治疗前行3D-CBCT扫描,移床纠正摆位误差后开始治疗,完成后进行第二次3D-CBCT扫描并记录误差数据作为分次内误差,计算分次内误差的矢量距离,分析其与治疗时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者年龄三个方面的相关性。分别记录两次3D-CBCT所得误差数据,利用PM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分次间和分次内误差所需PM。用SPSS 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分次内误差在三维方向上的矢量距离均值±标准差为(0.17±0.16)cm,与治疗时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38,P<0.01),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9,P=0.33),与患者BM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8,P=0.06)。分次间误差与分次内误差在三维方向均数±标准差分别为:左右方向(Left-Right,LR):(-0.08±0.26)cm,(-0.01±0.1)cm;头脚方向(Superior-Inferior,SI):(-0.1±0.36)cm,(-0.01±0.15)cm;前后方向(Anterior-Posterior,AP):(-0.05±0.17cm),(0.02±0.14)cm。分次间和分次内误差在LR、SI、AP方向所需PM分别为:LR 0.54 cm、0.11 cm;SI 0.78 cm、0.16 cm;AP 0.31 cm、0.14 cm。结论:中下肺癌SBRT治疗中分次内误差和治疗时间存在相关性,与患者年龄、患者BMI指数无相关性。在中下肺SBRT治疗中,使用4D-CBCT辅助ITV勾画后,0.5 cm PM能够补偿分次内误差带来的位置变化。
- 曾伟叶程伟刘莉袁建军罗志尧刘江刘娜何淼
- 关键词:SB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