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 作品数:128 被引量:447 H指数:9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 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交通运输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 6月~ 2 0 0 4年 1月间本院对 16例患有严重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的非限制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结果 ,并采用HSS评分标准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 42个月 ,疗效优 10例 ,良 6例。结论 何仲佳 刘先银 莫新发 周雪明 朱文雄 卓新明 曾昕明 郭建恩关键词:骨性关节炎 无融合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了解无融合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4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别采用无融合器(20例)或有融合器(20例)PLI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腰腿痛改善、融合率、融合节段稳定性、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术后3个月或12个月融合节段Cobb角变化、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变化、术后12个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融合器组术后12个月椎间高度丢失大于有融合器组(P<0.05)。结论 无融合器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稳定性及椎间融合效果与有融合器PLIF相似。 陈镜臣 朱文雄 刘先银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 融合器 皮内缝合联合组织胶水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皮下缝合联合组织胶水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伤口缝合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研究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行TKA治疗的80例患者,研究组切口缝合采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连续皮内缝合并联合组织胶水(n=41);对照组切口缝合则单纯采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连续皮内缝合(n=39)。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换药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及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改善情况、切口愈合效果及满意度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0.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侧别、手术时间、术前HSS评分,以及术后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改善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平均7.97天)、换药次数(平均1.27次)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10.44天,换药4.5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价(4.30分)高于对照组(3.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可吸收线进行皮内连续缝合结合组织胶水应用于初次TKA术中切口的闭合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助于减少换药次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罗宇文 莫春丽 刘世桢 周雪明 刘先银 成剑文 钟舒关键词:外科伤口 Nice结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伤口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通过Nice结与传统缝合方法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隔综合征)切开减压外科伤口的治疗比较,探讨Nice结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伤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患者27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Nice结组14例,传统缝合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缝合次数(切开减压术后至创面闭合)、切开减压术至创面闭合所需天数、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和创面瘢痕优良率。结果两组均创面愈合,其中Nice结组患者未植皮,传统缝合组患者3例植皮。两组患者VSS评分、创面瘢痕优良率、切开减压术至创面闭合所需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ce结组缝合次数显著低于传统缝合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ice结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伤口可以减少缝合次数;且可以避免植皮。因此可以替代传统缝合方法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伤口。 罗宇文 张海滨 刘先银 朱文雄 陈泽群 杨杰 汪宇 庞广兴 周仲华 张小骞关键词:筋膜间隔综合征 外科伤口 微创可扩张通道下TILF术与开放PILF术治疗腰椎双侧峡部裂滑脱效果对比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比较微创可扩张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术与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ILF)术治疗腰椎双侧峡部裂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腰椎双侧峡部裂滑脱30例患者分为A组19例、B组11例。A组给予微创可扩张通道下TILF术进行治疗,B组给予传统开放PLIF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椎间融合器高度;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下腰痛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间融合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VAS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P均<0.05)。A组发生皮缘发黑、脂肪液化2例;B组发生浅部伤口感染1例、硬膜撕裂2例。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椎间隙感染,术后复查腰椎X线片及CT示内固定及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其中完全或基本复位20例,部分复位9例,未复位1例;均未发生断钉、断棒。术后随访6~12个月复查影像学显示椎间植骨融合。结论与开放PILF术比较,微创可扩张通道下TLIF术治疗腰椎双侧峡部裂滑脱切口小、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且椎间隙高度恢复理想。 张海滨 刘先银 黎松波 汪宇 庞广兴 周仲华关键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改良后路微创切口并强化修复“U”形关节囊瓣的双极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改良后路微创切口并强化修复“U”形关节囊瓣的双极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66例;年龄为80 ~ 95岁,平均84.6岁;骨折Garden分型:Ⅲ型70例,Ⅳ型1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髋关节改良后路微创切口,术中在暴露髋关节前将后关节囊切开形成“U”形关节囊瓣,安装人工双极头后,加强修复该关节囊瓣和外旋肌群记录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假体安放位置、下肢长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本组患者切口长度平均为9.2 cnm(8 ~ 12 cm),手术时间平均为75.2 min(55~ 1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50.1 mL(120~620 mL).3例患者皮肤切口近端边缘发生挫伤,1例患者术后3周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患者患肢较健肢延长.无关节脱位、伤口感染、坐骨神经损伤及假体置入位置异常等并发症发生.8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个月(12 ~35个月)随访.1例患者因患有肺癌于术后1年死亡.术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68例,良1 5例,可3例,优良率为96.5%. 结论 改良后路微创切口体表定位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在该切口的基础上行强化修复“U”形关节囊瓣的双极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能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良好. 周雪明 刘彬 吴润柏 王智 莫新发 刘先银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手术入路 严重胸部外伤并发ARDS的临床疗效评价 2009年 目的评价严重胸部外伤并发ARDS的临床特点及救治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18例严重胸外伤并发ARDS的原发病、临床特征、人工气道的建立、使用呼吸机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18例ARDS患者除1例因胸部挤压伤严重,重度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创伤的严重程度、休克、感染、急性肺损伤是并发ARDS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气管插管或切开,尽早使用机械通气,及时有效的抗休克、抗感染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刘世桢 韩淦同 吴容 刘先银 汪宇 何沛恒关键词:严重胸部外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人工气道 侧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 目的探讨侧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0月-2005年12月作者对26例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患者,行侧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固定。 朱文雄 周雪明 何仲佳 莫新发 刘先银 郭建恩关键词:椎间植骨融合 前路减压 胸腰椎骨折 侧前路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侧前路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患者行侧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结果3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5 ̄48个月)。随访结果: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 ̄3级。术中损伤胸膜3例,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内脏损伤、伤口感染、生殖股神经损伤、交感神经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未发生断棒脱钉等并发症。结论侧前路减压固定具有减压直接彻底、能很好重建脊柱序列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特点,是治疗椎管占位明显或脊柱严重后凸畸形的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的理想方法。 朱文雄 刘先银 何仲佳 莫新发 周雪明 郭建恩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侧前路减压 开放椎管法与Weinstein椎弓根螺钉置入法的临床比较观察 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比较开放椎管直视下椎弓根钉置入法与Weinstein椎弓根钉置入法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后路切开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下腰椎疾病患者53例,25例采用开放椎管直视下置钉100枚,另28例采用Weinstein置钉法置钉112枚。比较两组置钉准确性及并发损伤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作CT检查,Weinstein置钉组不良置钉率为6.25%,神经损害发生率3.57%,1例重新置钉。直视下置钉组不良置钉率为1.0%,神经损害发生率为0。Weinstein置钉组不良置钉率明显高于直视下置钉组(P<0.05)。结论:下腰椎疾患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时行开放椎管直视下置钉法更准确可靠,可有效防止硬膜及神经根的损伤。 刘先银 李佛保 陈立言 郭建恩关键词:内同定 椎弓根钉置入 下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