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娟
- 作品数:17 被引量:84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被引量:32
- 2011年
- 本文立足代际间幽灵创伤研究视角,分析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代际间幽灵创伤造成的母爱之痛、两性爱之痛和姐妹爱之痛,揭示黑人小说叙事与黑人创伤历史、其它黑人的心灵自传和历史拷问之间的同质互文关系。《宠儿》是对黑人创伤文化和历史的记载,在黑人代际间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它用创伤叙事方式来重述黑人悲悼创伤、建构自由黑人新的文化共同体的历史。
- 黄丽娟陶家俊
- 关键词:创伤叙事悲悼《宠儿》
- 心灵的恐惧——《厄舍古屋的倒塌》创作艺术手法解读被引量:5
- 2005年
-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时期不同凡响的一位文学家,生前由于其处世原则和文学主张与同时代的浪漫主义作家们背道而驰,因而备受诽谤、轻视与排斥。而20世纪的大多数评论家认为,不论在美国或是全世界,爱伦.坡都是一位真正的、独树一帜的小说家、一流的诗人、心智敏锐的文学批评家。《厄舍古屋的倒塌》完美地体现了爱伦.坡的小说创作宗旨,即故事中的每个要素都是为达到一种独特的恐怖效果服务。
- 黄丽娟
- 关键词:爱伦·坡恐怖
- 永无疲倦的探索者——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艺术与人生
- 2003年
-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革命诗人拜伦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探求人生的意义、自由和爱情的真谛,同时也探索着艺术上的新天地。
- 黄丽娟
-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文学评论
- 书写中国,想象中国——论英国现代主义话语中的中国转化被引量:2
- 2011年
- 本文立足跨文化转化诗学视角,以五个英国现代主义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现代主义话语的裂变、跨文化民族志书写、自我与他者的认同差异、文化移情机制四个层面揭示英国现代主义文化主体在英国现代主义话语与中国之间促成的跨文化转化现象。通过分析英国现代主义文化主体书写中国、想象中国、认同中国并将中国改造成英国现代主义话语的一部分这一复杂过程,反思文学与文化的边界、英国现代主义、中国现代性等重大理论命题。
- 黄丽娟陶家俊
-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创作手法与思想倾向
- 2006年
-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非洲裔美国女作家。《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作品,曾获普利策小说奖。作为世界名著,《宠儿》是她最负盛誉也最受争议的一部力作,其现代哥特手法的运用与革新,加强了种族主题的时代感。种族主题与哥特写作手法有机地结合,颠覆了西方种族主流文化思想。
- 黄丽娟
-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哥特手法
- 联想效应在文化差异和翻译中的实现
- 2003年
- 联想效应因文化传统的不同而迥异。如何使源语传达的文化与联想在翻译中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是翻译工作者的重大难题。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法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法。
- 黄丽娟
- 关键词:异化归化文化差异文化意识
- 书写中国,想象中国--论英国现代主义话语中的中国转化
- 本文立足跨文化转化诗学视角,以五个英国现代主义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现代主义话语的裂变、跨文化民族志书写、自我与他者的认同差异、文化移情机制四个层面揭示英国现代主义文化主体在英国现代主义话语与中国之间促成的跨文化转化现象.通...
- 黄丽娟
- 关键词:英国文学文化主体
- 文献传递
- 黑格尔的幽灵——论后—黑格尔思潮中的“他者”被引量:3
- 2011年
- 本文立足考古学/谱系分析法,通过分析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论、萨特的锁孔凝视论、拉康的他者认同论、范农的种族异化论和霍米.巴巴的原型化理论,逐层梳理他者这一现当代西方批评理论重要概念的不同内涵,借以分析从黑格尔、存在主义、后殖民研究到当代社会死亡研究之间的思想传承关系及其解构/重构特征。
- 黄丽娟
- 关键词:黑格尔他者
- 文化异位空间中的心灵顿悟——哈罗德·阿克顿的中国叙事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本文立足跨文化视角,聚焦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哈罗德·阿克顿的自传《一个审美者的回忆录》和中国题材小说《牡丹与马驹》,剖析阿克顿中国叙事的三个层面:胡同里的西方唯美者、博物馆化的中国形象、文化异位空间中的心灵顿悟,揭示欧洲与中国、现代欧洲文明危机与古典中国救赎、博物馆化的唯美中国与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涅磐之间的文化异位空间中,西方现代主义文化主体哈罗德.阿克顿的现代文明焦虑和跨文化审美追求。
- 黄丽娟
- 关键词:中国叙事
- “二度文学”:《彭伯里庄园》的女性重写与文化批评
- 2019年
- 20世纪9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对经典名著进行重写的现象,如:《藻海无边》对《简·爱》的重写、《福》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重写、《杰克·麦克斯》对《远大前程》的重写等,是后现代"去逻各斯中心""去经典"的一种文学表达。《彭伯里庄园》(Pemberley,1993)是英国当代女作家艾玛·坦南特(Emma Tennant,1931—2017)创作的《傲慢与偏见》的重写本。小说一经出版就销量斐然,但评论界却少有评论。本文借助互文性与女性主义书写理论,通过阐释超文本《彭伯里庄园》对底文本《傲慢与偏见》的仿作与戏仿叙事,探讨当代女性重写对18世纪经典文本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文化批判。
- 杨喆黄丽娟
-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