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峰

作品数:18 被引量:11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篇有机氯
  • 6篇有机氯农药
  • 5篇DDT
  • 4篇土壤
  • 4篇污染
  • 3篇地下水
  • 3篇多环芳烃
  • 3篇多氯联苯
  • 3篇油料
  • 3篇油料作物
  • 3篇有机污染
  • 3篇有机污染物
  • 3篇作物
  • 3篇污染物
  • 2篇地质
  • 2篇洋口港
  • 2篇色谱
  • 2篇色谱法
  • 2篇水中多环芳烃
  • 2篇相色谱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南京地质矿产...
  • 5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济宁市任城区...
  • 1篇中国农业博物...
  • 1篇江苏省地质勘...

作者

  • 18篇魏峰
  • 6篇董元华
  • 5篇安琼
  • 4篇沈小明
  • 4篇沈加林
  • 4篇陈海英
  • 4篇刘红樱
  • 3篇许乃政
  • 3篇张桃林
  • 3篇吕爱娟
  • 2篇胡璟珂
  • 1篇杨辉
  • 1篇马健生
  • 1篇刘德雄
  • 1篇朱春芳
  • 1篇骆宏玉
  • 1篇龚建师
  • 1篇苏晶文
  • 1篇李云峰
  • 1篇李运怀

传媒

  • 5篇岩矿测试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土壤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对土壤中DDT及其系列降解物的吸收被引量:1
2008年
在温室条件下,盆栽种植水稻(Oryza sativa,淹水土壤),设老化态DDT残留和新施入DDT两种处理,生长期126 d。研究结果显示:老化残留DDT在土壤中降解十分缓慢,而新施入DDT在土壤中降解相当迅速,GC/MS鉴定结果表明,降解物除DDD外,还有DDMS和DDMU。尽管土壤中老化残留的降解受到明显抑制,但水稻根系仍可吸收利用并向地上组织传输,因此不可低估老化残留的生物有效性。在新施入DDT的处理中,水稻根系对DDD的吸收量高达900 ng g-1,不过,根系向地上部组织传输DDX的能力极为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水稻根系对土壤中DDMS和DDMU吸收的生物富集因子为DDD或DDE的3倍,表明DDMU和DDMS具有较母体化合物更为突出的作物可吸收利用性。DDX各组分从水稻根系向地上组织传输时,其分布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作物在吸收和传输DDX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或者DDX在这种吸收和传输过程中发生了进一步的降解。
安琼董元华王辉魏峰
关键词:水稻作物吸收
长江入海口浅层沉积物中典型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1年
对长江入海口包括江苏启东,上海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等地区的浅层沉积物中典型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检测,方法检出限为0.10 ng/g,回收率为62.4%~116.7%,精密度(RSD)为2.7%~8.3%。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入海口沿岸均存在轻度和中度的OCPs污染,主要检出物总滴滴涕(DDTs)浓度范围为1.22~626.43 ng/g。深度(0~80 cm)采样检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及深度样品中DDT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浅层沉积物中DDTs在0~20 cm区域占检出总量的58.1%;其次是20~40 cm区域,DDTs占总量的30.8%;40~60 cm区域DDTs占总量的8.2%;60~80 cm区域DDTs占总量的2.9%,即浅层沉积物中DDTs主要集中在0~40 cm区域,部分点位40~80 cm能够检出少量DDTs。本研究提供的数据为该地区OCPs垂直分布提供参考。
马健生胡璟珂沈加林魏峰沈小明
关键词:长江入海口有机氯农药
土壤和沉积物中22种有机氯农药和8种多氯联苯的气相色谱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近年来地下水、土壤和沉积物等介质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分析方法的改善主要集中在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条件等方面,而探讨布点、采样等方面的整套方法较少。本文建立了一套适用性较广的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22种有机氯农药和8种多氯联苯,方法检出限为0.09~0.48 ng/g,平均空白回收率为58.7%~133.7%。针对布点、采样、运输、保存、提取、净化、浓缩、仪器测试、数据处理和提交报告整个过程阐述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对提取、净化、测试等多个环节提供了两种或更多的选择,使方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本文提出,布点前应根据踏勘样品和前人资料考虑采集不同深度的样品;样品的布点、采集和制备均需选择样品,它们共同决定了样品的代表性;分析方法要灵活运用,对于很少检出的目标化合物可采用允许共峰但分析快速的方法,如果有检出再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分别测定;样品的测定序列不应为了节约分析成本而过于简单。
魏峰沈小明陈海英沈加林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布点样品采集气相色谱法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水资源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12年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引起水文水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的经济核心区,1960年代以来区域气温上升,形成一个区域性热岛,1990年代以来增温幅度逐渐加大。在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水资源特征发生趋势性变化,该研究从降水径流、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水质污染4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水资源变化趋势的影响。
许乃政刘红樱魏峰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
油料作物对滴滴涕(DDTs)的吸收积累研究
植物富含油脂的部分可能有助于疏水亲脂性的滴滴涕的吸收,但是含油量高的油料作物对土壤中滴滴涕的吸收积累情况迄今尚无人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温室盆栽实验,以水稻为对照作物,研究了油料作物花生、大豆和芝麻的根系、茎叶、果壳和果仁部...
魏峰
关键词:油料作物农药残留食品安全
江苏省洋口港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分区评价
通过梳理施工及收集的147个工程地质钻孔,对比了洋口港地区50m以浅土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厘定了工程地质层序,将土体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16个亚层.综合考虑地貌单元、成因类型、土体结构特征及存...
杨辉刘红樱许乃政魏峰
关键词:港口工程持力层地下空间开发
土壤碳库及其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1年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而致的土壤碳库亏缺是大气CO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发挥土壤碳汇效应已成为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简便有效方法。综述了土壤碳库变化与全球温室效应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土壤碳库储量与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动态与潜力研究的现状,并重点分析国内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展土壤碳库及其变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许乃政刘红樱魏峰
关键词:温室效应土壤碳库
基于地层结构组合的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研究——以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为例被引量:8
2019年
为支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在皖江经济带沿江丘陵平原区通过系统分析第四纪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等组合,以地貌以及第四系成因、沉积相和沉积物物源为指标,结合已有区域第四纪研究成果以及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进行皖江沿江丘陵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冲积-湖积平原地质单元、洪积-坡积岗地地质单元和残积-剥蚀丘陵地质单元3个一级地质单元,总结了7种类型第四纪地层结构组合及其特征,为区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苏晶文龚建师李运怀李云峰王毅董长春杨洋叶永红魏峰朱春芳王睿蔡磊
关键词:皖江经济带地质单元环境地质地层结构第四纪
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的准确度控制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控制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多环芳烃(PAHs)的准确度,定量研究了氮吹浓缩系统引起的空白污染,提出了空白污染的解决办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度。结果表明:氮吹浓缩系统会引入萘、苊、芴、菲、蒽5种PAHs污染;不同厂家的氮气对空白污染的影响不同,相同厂家不同级别的氮气对空白影响差别不大;不同的氮吹仪也会对空白产生影响,自制玻璃管氮吹系统对空白污染较小;采用椰壳活性炭吸附净化的办法可以有效去除空白的PAHs污染;PAHs的方法检出限为0.001-0.01 μg/L,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3.3%-98.3%,该方法的线性良好,准确度高。
陈海英沈加林吕爱娟魏峰沈小明
关键词:环境学多环芳烃高效液相色谱地下水
水中多环芳烃前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来源及去除方法被引量:6
2011年
实验设备、耗材等物品以及实验室环境中都有可能存在一定浓度的多环芳烃,造成样品在前处理过程中可能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多环芳烃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文章系统地研究了水样分析中萘、苊、芴、菲、蒽等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引入和去除方法。在排除了数据处理和仪器测试的原因后,确认污染来自于样品前处理过程。对容器污染、试剂干扰、前处理间环境污染和氮吹浓缩系统等因素的排查结果表明,氮吹浓缩系统是主要的污染源。进一步实验证实,氮气、减压阀以及连接管线等均可造成多环芳烃污染。通过采取更换氮气、减压阀和连接管线的措施,并将氮气通过活性炭柱,能够有效地去除这些污染。实验设计了装有活性炭的玻璃柱装置,可以有效去除存在的萘等多环芳烃物质的污染;但专用减压阀避免多环芳烃污染的效果验证、氮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来源确认以及多环芳烃污染去除装置的优化改进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魏峰吕爱娟陈海英郑荣华骆宏玉沈加林
关键词:多环芳烃前处理水样污染来源去除方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