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卒中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卒中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1篇丹红
  • 1篇丹红注射液
  • 1篇丹红注射液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低钾
  • 1篇低钾血症
  • 1篇电图
  • 1篇眩晕
  • 1篇眩晕宁
  • 1篇眩晕宁片
  • 1篇血管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卢湾区疾病预...

作者

  • 10篇顾寒英
  • 4篇何文绮
  • 3篇王刚
  • 2篇王瑛
  • 1篇王泰蓉
  • 1篇马飞月
  • 1篇宋永健
  • 1篇施若非
  • 1篇张豫文
  • 1篇汪锡金
  • 1篇曹立
  • 1篇陈迎春
  • 1篇余慧贞
  • 1篇栾兴华
  • 1篇高淑娜
  • 1篇刘鸣
  • 1篇宋永建
  • 1篇周荣英
  • 1篇胡锦秋

传媒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上海医药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燥综合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至2011年收治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觟gren′s syndrome,pS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297例pSS患者中,有4例(1.35%)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4例患者中,脱髓鞘病变在脑部者2例,在脊髓者2例。脱髓鞘病变位于脑部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肢体乏力,而病变位于脊髓的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减退、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变发生在脊髓的2例患者全部累及颈胸髓,1例患者纵向脊髓节段累及超过4个,为国内外较罕见。经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后,4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pSS合并脱髓鞘疾病具有异质性特点,应结合临床特点及体液神经免疫学指标、神经影像具体分析诊断。
顾寒英施若非陈迎春王刚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脱髓鞘疾病
椎管内硬膜下脓肿1例
2011年
病例:男,55岁,农民,因"双下肢麻木、乏力伴尿潴留1 d"入院。患者于2011年2月某日上午10点无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麻木,无法自行排尿,无发热,无腹痛、腹泻,无上肢活动障碍。下午5点来我院就诊,神经科体检:双下肢肌力3+级,腱反射消失,剑突下针刺觉减退。
顾寒英余慧贞王刚王瑛
关键词:硬膜下脓肿磁共振成像
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研究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服用普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观察组服用普伐他汀、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每日一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检测和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并用NIHS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和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性较好。
顾寒英何文绮刘鸣王泰蓉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伐他汀急性脑梗死
左洛复联合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神经因子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研究左洛复联合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因子及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左洛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麦角林治疗,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检测血清中神经因子及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t=25.26,P<0.01);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ADL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t=-20.11,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显著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显著(t=-23.60,-16.00,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t=44.98,65.90,70.43,P<0.01)。结论左洛复联合尼麦角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显著,可能与改善血清神经因子和炎症因子有关。
何文绮顾寒英
关键词:左洛复尼麦角林神经因子炎症因子
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168例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16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88例,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其余治疗相同。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水平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脑微出血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5%(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均降低(P<0.01)。丹红注射液治疗前后患者脑微出血影像学无明显变化。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马飞月宋永健何文绮周荣英顾寒英
关键词:脑梗死丹红注射液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脑微出血
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11年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和肌肉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例LS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肌活检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LSM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对运动不耐受。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酶中度升高;肌电图多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显示肌纤维空泡变性,脂滴明显增多。结论:LSM是一种少见的肌病类型,患者以肢体近端肌无力及对运动不耐受为主要表现,确诊依靠肌肉病理检查,预后相对良好。
顾寒英汪锡金栾兴华王刚曹立张豫文王瑛
关键词:脂质沉积性肌病病理学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3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癫癎发作的发生率、脑电图(EEG)及癫癎与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急性脑血管病后癫癎发作的发生率为7.04%,脑叶出血、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癫癎发生率较单纯基底节、小脑、脑干出血显著增高(P<0.01);皮质梗死较非皮质梗死发生继发性癫癎的机率明显高(P<0.01)。脑叶、皮质病变继发癫癎与皮质下病变继发癫癎的EEG检查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癎发作很常见,其发生率与病变部位有关。EEG对急性脑血管后癫癎发作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及治疗有一定价值。
顾寒英宋永建
关键词:脑卒中脑电图
天马镇居民高血压患病现况调查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和生活方式。[方法]对都江堰市天马镇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及进行有关因素调查。[结果]该镇的高血压的患病率37.2%,女性高血压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趋势χ2=4.308,P=0.038),高血压与文化程度关系不大,随着吸烟年支数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趋势χ2=11.241,P=0.008)。冠心病、卒中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χ2=9.24,P=0.002)。[结论]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的相关因素是女性年龄、吸烟年支数。慢性病冠心病和卒中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
顾寒英高淑娜张伟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非酮症糖尿病伴低钾血症35例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导致非酮症糖尿病患者合并低钾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7月内科住院非酮症糖尿病合并低钾血症患者35例,测定血钾、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评分,进行心电图描计,分析血钾水平与各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低血钾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利尿剂、胰岛素及限制饮食相关(P<0.05),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血肌酐、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心电图变化无关。结论 :非酮症糖尿患者出现低钾血症有多种因素,常因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忽略,应定期监测血钾浓度,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葛雪莺许舒婷肖维琼顾寒英
关键词:糖尿病低钾血症
眩晕宁改善眩晕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眩晕宁对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124例临床确诊和脑彩超提示低流速的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以给与眩晕宁片治疗三个月,对照组以丹参片治疗三个月,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行脑彩超检查,测左、右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Vm,两组经过临床随访半年和头晕等级评定量表(DARS评分系统)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3.1%,对照组为79.3%(P=0.016)。治疗组D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治疗组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宁片治疗眩晕疗效确切。
顾寒英胡锦秋何文绮
关键词:眩晕宁片眩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