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子宫
  • 12篇子宫颈
  • 12篇宫颈
  • 11篇鳞癌
  • 11篇宫颈鳞癌
  • 10篇子宫颈鳞癌
  • 8篇维吾尔族
  • 6篇基因
  • 5篇子宫颈癌
  • 5篇维吾尔族妇女
  • 5篇宫颈癌
  • 5篇妇女
  • 4篇蛋白
  • 4篇免疫
  • 4篇甲基化
  • 4篇癌组织
  • 4篇C/EBP
  • 3篇实时定量RT...
  • 3篇启动子
  • 3篇启动子甲基化

机构

  • 18篇石河子大学
  • 4篇教育部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医...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生物化学教研...

作者

  • 18篇韩虎
  • 14篇潘泽民
  • 13篇郑威楠
  • 12篇汪霞
  • 8篇蒋旭鹏
  • 7篇李妍
  • 7篇潘晓琳
  • 7篇王振宝
  • 5篇张东辉
  • 3篇陈少泽
  • 2篇李婷
  • 2篇王红英
  • 2篇李冬妹
  • 2篇杨昕
  • 1篇张向晖
  • 1篇张鑫芝
  • 1篇严颖
  • 1篇郭晓青
  • 1篇林芷伊
  • 1篇赵志敏

传媒

  • 5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农垦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民族妇女子宫颈癌组织中IFITM1蛋白表达被引量:2
2012年
干扰素介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是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1-2〕。IFITM1是一个细胞生长和肿瘤生长的重要的负调控因子,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3〕,但目前尚不清楚该基因对子宫颈癌的影响。为了解IFITM1基因对子宫颈癌的作用,
郑威楠韩虎赵志敏汪霞李妍蒋旭鹏潘泽民
关键词:子宫颈癌子宫颈炎
转录因子C/EBP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C/EBPs增强子结合蛋白是核转录因子,其作用范围广泛,既参与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又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其作用方式多样,对转录有正、负调控作用。C/EBPβ是其第二位成员主要通过对靶细胞基因转录的调节,参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肿瘤的发生与凋亡等重要生命活动;其功能受到蛋白酶降解、磷酸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多种途径的调控。本文就C/EBPs的调控机理及其与肿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汪霞王振宝郑威楠韩虎蒋旭鹏张东辉潘泽民
关键词:肿瘤磷酸化
基于FAERS数据库的骨改良药物致癌症骨转移患者药源性口腔疾病不良事件信号挖掘
2025年
目的:通过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的数据,评估和比较治疗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骨改良药物(bone-modifying drugs,BMAs)和药源性口腔疾病不良事件之间的关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下载并清洗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FAERS数据,提取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BMAs相关药源性口腔疾病不良事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检测信号。结果:共收集到BMAs相关药源性口腔疾病不良事件25827例,其中地舒单抗11355例、唑来膦酸10549例、帕米膦酸1713例、阿仑膦酸1112例、伊班膦酸872例和利塞膦酸226例,检测出的信号数分别为地舒单抗80个、唑来膦酸92个、帕米膦酸82个、阿仑膦酸57个、伊班膦酸44个和利塞膦酸42个。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颌骨骨坏死和颌骨疼痛。大多数患者为女性,主要年龄为65~85岁。帕米膦酸发生不良事件的中位时间最长,为934 d,不同骨改良药物相关药源性口腔疾病临床表现及发生强度存在差异。除BMAs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mTOR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也可能与药源性口腔疾病不良事件相关。结论:6种BMAs药物均可存在药源性口腔疾病不良事件,且其他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也可能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两者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的每4~6个月后进行1次全面口腔健康评估,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胡玉婷严颖韩虎
IFITM1蛋白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mRNA的表达水平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IFITM1蛋白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15例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及其癌旁子宫颈正常组织中IFITM1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15例子宫颈癌组织中IFITM1的mRNA表达丰度为(64.79±42.71)%,正常宫颈组织中IFIM1的mRNA的表达丰度为(128.29±88.77)%,正常宫颈组织表达丰度显著高于子宫颈癌组织(t=-2.497,P=0.09)。新疆维吾尔族妇女慢性子宫颈炎与子宫颈鳞癌组织中IFITM1基因mRNA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FITM1蛋白与新疆维吾尔族妇女的子宫颈鳞癌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基因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抑制子宫颈鳞癌发生的基因。
郑威楠韩虎汪霞李妍蒋旭鹏潘泽民
关键词: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实时定量RT-PCR
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患者血浆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新疆是全国各省区子宫颈癌死亡率居前六位且唯一处于西北边疆的地区,维吾尔族妇女患病率为459~590/10万,病死率约16/10万,显著高于汉族及其他民族。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
潘泽民王红英杨昕陈少泽韩虎郑威楠汪霞李冬妹王振宝潘晓琳
关键词:血浆游离DNA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40例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分析
2010年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确定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同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法检测维吾尔族妇女40例子宫颈鳞癌患者和40例子宫颈正常组织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结果: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65.0%(26/40),正常子宫颈组织中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出率为7.5%(3/40)。结论: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发生相关。
王振宝潘晓琳郑威楠韩虎汪霞李婷潘泽民
关键词:子宫颈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IFITM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2010年
目的:获得IFITM1基因片段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方法:采用RT-PCR技术扩增IFITM1,将扩增产物连接至pcDNA3.1载体,对重组质粒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FITM1,通过酶切、测序等方法验证完全正确。结论:成功构建了IFITM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下一步探讨IFITM1基因在子宫颈癌HeLa细胞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郑威楠韩虎汪霞蒋旭鹏张东辉张鑫芝潘晓琳潘泽民
关键词:质粒真核表达
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MGMT基因甲基化检测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检测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对41例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组织及32名正常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组织进行甲基化检测。结果32名正常子宫颈组织MGMT基因启动子区均未发生甲基化,为非甲基化状态;41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共有13例发生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32%)。结论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部分参与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分子事件,有可能作为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陈少泽潘晓琳郭晓青王振宝郑威楠韩虎潘泽民
关键词: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甲基化
C/EBPβ蛋白质在新疆汉族子宫颈鳞癌病理分级中的作用
2011年
目的:研究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在新疆汉族妇女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分级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3例子宫颈鳞癌组织、37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C/EBPβ蛋白质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新疆汉族妇女子宫颈鳞癌组织与慢性子宫颈炎C/EBPβ蛋白质的表达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级的子宫鳞癌组织中,C/EBPβ蛋白质的表达在高分化癌高于中分化癌,中分化癌高于低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BPβ蛋白质表达在新疆汉族子宫颈鳞癌不同病理分级表达不同,可能用于子宫颈癌诊断。
郑威楠汪霞韩虎李妍蒋旭鹏张东辉潘泽民
关键词:子宫颈鳞癌C/EBPΒ蛋白质免疫组化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组织中C/EBPβ蛋白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C/EBPβ蛋白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8例子宫颈鳞癌组织、28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C/EBPβ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组织与慢性子宫颈炎C/EBPβ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组织中C/EBPβ蛋白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EBPβ蛋白表达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不同病理分级相关。
汪霞韩虎郑威楠李妍蒋旭鹏张东辉潘泽民
关键词:子宫颈鳞癌C/EBPΒ免疫组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