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纳
- 作品数:28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以神道设教”的政治伦理信仰与民间儒教被引量:8
- 2015年
- 本文认为"民间儒教"是"神道设教"的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并对此概念及其内涵进行讨论。从杨庆垄提出的以"神道设教"为特征的"政治伦理信仰"特征类型入手,指出"以神道设教"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发展出一套机制,将儒家的道德精神、礼仪规范与民间最为活跃的宗教行为相结合,使"民间儒教"成为可能,并在现代社会中体现为渗透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宗教现象。
- 范丽珠陈纳
- 关键词:社会变迁
- 追忆孙景尧先生
- 2025年
- 孙景尧(1942—2012)先生是著名比较文学教授,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本文作者与孙景尧先生有多年交往,并在2005年至2010年共事于上海师范大学。这篇回忆文章系作者参加孙景尧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会后有感而作,文章涉及孙景尧先生的个人经历、学术贡献、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等方面,对于了解那个特定时期的一代学者之成长,以及研究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学术史都具有意义。
- 陈纳
- 关键词:中国学派学术史
- 从杨庆堃宗教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视角看儒学的宗教特质被引量:5
- 2018年
- 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至今仍困扰学术界,学者们对此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梳理杨庆堃的宗教社会学分析中对儒学宗教性的阐述,来认识儒学在中国人宗教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杨庆堃从功能主义的视角论证了儒学具备的宗教特质——儒学的道德体系与礼仪制度为中国人解决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以及社会秩序建构提供了宗教性基调;他引述了大量的地方志等文献资料来说明,儒学作为意义与信仰实践体系对于中国民众生活世界的影响;并通过对"以神道设教"与政治伦理之间的功能性互动的讨论,揭示了儒学传统参与并决定社会秩序建构的普遍而有效的方式。
- 范丽珠陈纳
- 关键词:功能主义儒学宗教
- “文化断层线”的谬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批判被引量:4
- 2017年
- 自亨延顿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于1996年出版以来,尤其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就一再引起学界和媒体的热议,尽管也曾遭到多方批评,但仍被许多人认为是对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局面发展的预言性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政府的政策制定。
- 陈纳范丽珠
- 关键词:文化断层亨廷顿谬误
- 皈依心理学与信仰转换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从背景(动力场)、危机、探索、遭遇、互动、承诺、后果以及未来几个阶段模型出发,介绍了皈依心理学与信仰转换在西方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期望这一领域能够得到学界的重视,尤其是为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 刘易斯·兰博陈纳刘芳
- 关键词:皈依
- 宗教与建构一个好社会的思考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聚焦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的现象,借鉴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失范(anomie)概念,来理解在日益非人格化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现代主义、享乐主义、大众文化和多元价值所造成的文化矛盾、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落等问题;探讨在传统宗教价值衰落之际,现代人找回信仰的根基和归宿,并重塑文化聚合力的种种可能。
- 陈纳
- 关键词:宗教现代社会社会失范道德重建
- 宗教信仰与城市新移民(乡-城)刍议--社会融入问题的另一个视角被引量:11
- 2014年
- 本文将宗教信仰作为新移民能否实现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试图说明城市新移民(乡一城)跟城市、城市本地人互动,并非是直线性、单向的融入。这一切都发生在新移民不断涌入的城市中,宗教信仰的因素在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宗教信仰在个体层面、宗教实践在组织层面与新移民的互动,会使得新移民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充满丰富性。
- 范丽珠陈纳
- 关键词:新移民社会融入宗教社会变迁人口流动
- 制度性宗教VS分散性宗教--关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的讨论被引量:21
- 2010年
- 杨庆堃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中译本问世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在阅读之后,有所消化和吸收,有些学者在学术上深入“反刍”,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特邀《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的主译者、上海复旦大学的范丽珠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陈纳教授,美国Boston大学的RobertP.Weller(魏乐博)教授和加州大学SanDiego分校的RichardMadsen教授进行笔谈,就其中一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 Weller范丽珠陈纳Madsen郑筱筠刘芳
- 关键词:文学评论宗教文化
- 从西南地区“活的历史”认识中华本土信仰的“中国性”
- 2024年
- “中国性”是中华民族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共识。上古时期出现的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宇宙观,是中华文明原生根源性的信仰、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基础。周孔承上启下在常识理性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整体性信仰框架和普遍性社会秩序原则,超越时空进入到覆盖广泛人群的生活世界,对天地、祖先、圣贤以及国家的崇拜作为共享价值内化为民众伦常日用中社会意义表达的基本因素,长期累积成就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不言而喻的信念与符号——无不带着鲜明的“中国性”。本文基于对西南地区不同族群社会生活的长期田野研究,从时间横截面观察当地普遍流行的中华根源性信仰(以“天地君(国)亲师”崇拜为代表)实践,以“把现状作为活的历史”为方法,溯源中华根源性信仰及其衍生的价值体系与社会因素,揭示广土众民意义系统及其实践中所呈现的“中国性”。
- 范丽珠陈纳
- 关键词:中国性
-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宗教的命运嬗变
- 2015年
- 近代以来一系列变革如何在颠覆了超稳定结构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形式中,改变了传统信仰与仪式赖以存在的基础。本文关注的是渗透在传统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世界中被定义为宗教部分的变化与重新定义问题,而这些变化与重新定义从根本上决定了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嬗变的方向。本文的讨论涉及传统宗教信仰体系的危机、现代思潮对传统宗教信仰体系的挑战、政治制度给宗教管理带来的变化、孔教运动引发的传统宗教的肢解以及民众宗教信仰与教派运动存在的余绪等。围绕着传统宗教诸方面的种种讨论、批判以及制度性变化,都是一个迭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一直在延续着,甚至制约了今天学界、政界对宗教的认识,同时也对宗教制度、民众的宗教实践、宗教发展的路径等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
- 范丽珠陈纳
- 关键词:中国宗教嬗变信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