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游力

作品数:30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手术
  • 5篇微电极
  • 5篇微电极导向
  • 5篇细胞
  • 5篇护理
  • 4篇帕金森
  • 4篇帕金森病
  • 4篇静脉
  • 3篇定向手术
  • 3篇动静脉
  • 3篇动静脉畸形
  • 3篇血管
  • 3篇立体定向手术
  • 3篇颅内
  • 3篇脑损伤
  • 3篇静脉畸形
  • 3篇畸形
  • 2篇单侧
  • 2篇血管内皮
  • 2篇增殖

机构

  • 19篇沈阳军区总医...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吉林省脑科医...

作者

  • 19篇陈游力
  • 10篇魏学忠
  • 6篇赵丽萍
  • 5篇唐新华
  • 4篇李智勇
  • 4篇赵明光
  • 4篇梁国标
  • 3篇浦佩玉
  • 3篇高永中
  • 3篇刘晶
  • 3篇杜鹏
  • 3篇薛洪利
  • 2篇吕占举
  • 2篇刘洋
  • 2篇刘民培
  • 2篇宋振全
  • 2篇冯新莉
  • 1篇冯思哲
  • 1篇宋利群
  • 1篇王杰生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现代护理
  • 1篇现代康复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南方护理学报
  • 1篇国外医学(护...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护理研究(中...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例颈静脉球瘤切除术的术后护理被引量:2
2006年
陈游力赵丽萍刘晶
关键词:颈静脉球瘤手术护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大鼠脑冷冻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自体骨髓MSCs在体外扩增并经Brdu标记后,通过颈内动脉注射将其植入冷冻伤脑水肿动物体内,从组织化学和神经功能评分两个方面观察骨髓MSCs自体移植的治疗作用。实验动物分为4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干细胞自体移植;C组在进行干细胞自体移植的同时给予神经节苷脂和丹参注射液治疗;D组在干细胞自体移植前给予罂粟碱开放血脑屏障。结果经颈内动脉注射的Brdu标记的大鼠自体骨髓MSCs细胞可向脑损伤区域迁移。B、C、D组Brdu阳性细胞的数量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均高于A组(P<0.05)。与B组相比,C组未增加Brdu阳性细胞的数量,但是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明显升高(P<0.05)。D组Brdu阳性细胞的数量、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均高于B组(P<0.05),但神经恢复的程度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循环系统向脑损伤区迁移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薛洪利刘洋刘民培冯新莉陈游力吕占举
关键词:脑损伤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
血管生成因子在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效应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观察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08/2001-05手术切除的完整脑动静脉畸形新鲜标本47例(SpetzlerⅠ~Ⅴ级),其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28例,癫痫5例,头痛7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7例;另取外伤内减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8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原癌基因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标本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极低水平的Tie受体1和血管生成素1,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ie受体2、血管生成素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上调,并随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Spetzler-Martin分级升高而递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呈正相关(r=0.728~0.916,P<0.05)。出血组较未出血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与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发展扩大和破裂出血有重要关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通过上调c-myc表达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
赵明光陈游力宋振全高永中浦佩玉魏学忠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血管生成因子原癌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射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研究
2000年
目的 探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射频治疗帕金森病。方法 通过微电极对 105例经 CT定位选择苍白球和丘脑腹外侧核靶点的神经核团放电信号描记,找出其界值,明确苍白球内侧部 (Gpi)和丘脑中间核 (Vim)生理靶点,达到治疗的目的。结果 Gpi生理靶点与 CT靶点更换率 65.26%, Vim生理靶点与 CT靶点更换率 22.59%,治愈率 97.14%,并发症 0.95%。结论 采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可达到细胞水平的精确定位。
李智勇魏学忠梁国标王杰生陈游力唐新华
关键词:立体定向手术微电极导向帕金森病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舞蹈病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治疗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HD)。方法 选择丘脑腹外侧核 (VL) ,苍白球内侧 (Gpi)及Forel H区为毁损靶点 ,治疗 7例 (8侧 )HD患者。结果 双侧手术后的患者 ,经随访 34个月表明 ,患者除有一侧颈部肌群偶发不自主运动外 ,恢复了独立生活能力。其余单侧手术治疗后患者中 ,除 1例外 ,治疗对侧肢体症状基本消失 ,躯干和面部症状明显好转 ,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HDγ 氨基丁酸 (GABA)传递功能降低 ,破坏基底节 皮质环路。毁损VL和Forel H区 ,主要针对舞蹈样动作治疗。而毁损Gpi对患者出现的肢体活动笨拙 ,肌张力改变治疗有效。术中微电极检测是重要的环节 ,在VL检测中 ,发现了同患者异常运动一致的间歇性脉冲样高频神经放电 ,对这些点标记并毁损 ,疗效很好。Gpi毁损范围靠近苍白球外侧。对于HD术前和术后判定量性指标 。
李智勇梁国标杜鹏唐新华陈游力魏学忠
关键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舞蹈病丘脑腹外侧核
颅内肿瘤患者心理症状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患者的心理症状表现,探讨其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方法:3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02-12/2003-12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内肿瘤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应用90项症状自评表(SCL-90)独立测试,由医学心理测试软件进行评分,并与已知总体均数(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颅内肿瘤患者因子分≥2分以上依次为:抑郁、敌对、焦虑、强迫、躯体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颅内肿瘤患者分别在躯体化(1.76±0.68)、抑郁(1.93±0.93)、焦虑(1.86±0.94)、敌对(1.91±1.09)和精神病性(1.72±0.76)因子分与1986年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60~3.187,P=0.003~0.032);与1999年常模比较,仅躯体化症状(1.76±0.68)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t=2.290,P=0.029)。结论:颅内肿瘤患者在躯体疾病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推断颅内肿瘤患者躯体疾病与社会心理问题关系可能是互为因果关系。
吕博川魏学忠薛洪利宋利群陈游力
关键词: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微电极导向单侧多靶点射频治疗120例帕金森病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李智勇魏学忠梁国标杜鹏唐新华陈游力
关键词:微电极导向帕金森病
立体定向辅以脑室镜手术的配合体会被引量:3
2005年
立体定向手术应用脑室镜的密切配合,需要熟练掌握所需物品及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的配合,这对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加快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陈游力赵丽萍刘晶
关键词:立体定向手术脑室镜手术配合
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间质内放疗手术患儿的护理
2004年
笔者通过对31例颅咽管瘤间质内放疗手术患儿的护理。认为术前的心理疏导是保证患儿积极配合手术的前提条件,术中的严密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术后的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是促进患儿尽早康复的关键因素。
陈游力赵丽萍
关键词:颅咽管瘤儿童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脑灌注压降低影响因素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伤后72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伤后<24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PP≥70mmHg)和B组(CPP<70mmHg),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cod pressure,MABP)为(62.42±7.01)mmHg、血液PaO_2(60.08±5.99)mmHg.明显低于A组的MABP(95.12±9.16)mmHg和PaO_2(91.66±7.30)mmHg,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为(30.40±5.77)mmHg,较A组(19.22±2.80)mmHg明显增高(P<0.05).结论CPP降低在伤后24h患者与低MABP和低氧血症有关,而伤后24~72h与ICP增高有关;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CPP监护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李宏宇赵明光陈游力魏学忠
关键词:脑损伤脑灌注压颅内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