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骨折
  • 6篇脊柱
  • 4篇手术
  • 4篇内固定
  • 3篇胸腰椎
  • 3篇腰椎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外科
  • 3篇疗效
  • 3篇结核
  • 3篇老年
  • 3篇脊柱结核
  • 2篇胸腰椎骨折
  • 2篇压缩性
  • 2篇压缩性骨折
  • 2篇腰椎骨折
  • 2篇椎弓根钉
  • 2篇椎骨
  • 2篇螺钉

机构

  • 18篇常州市第三人...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8篇金永
  • 13篇王文俊
  • 9篇卞敏凯
  • 8篇张亮
  • 5篇巢玉柳
  • 4篇陶振东
  • 4篇陈小雷
  • 3篇赵爱民
  • 2篇钱炳根
  • 2篇丁家宝
  • 1篇蒋纯志
  • 1篇汤月平
  • 1篇戴荣峰
  • 1篇徐尧
  • 1篇丁勇明
  • 1篇黄泽宇
  • 1篇孙青
  • 1篇刘铭

传媒

  • 3篇颈腰痛杂志
  • 2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常州实用医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7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SS-Ⅱ型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总结后路短节段GSS-Ⅱ型椎弓根螺钉治疗T11-L2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其中T11骨折1例,可:骨折8例,L1骨折9例,L2骨折3例。术前术后分别测量病变椎体高度、Cobb角,CT片测量椎管占位率。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Qlarles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由术前的3.9分增至4.8分,椎体高度、Cobb角角度及椎管占位率均较术前有所改善。随访2~30个月,结果按charles等的评价标准,本组疗效优9例,良8例,可2例,差2例。结论:采用GSS-Ⅱ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椎节高度,腰椎后凸角及椎管容积,有效防止后期出现腰痛及椎管狭窄症状。
陈小雷王文俊钱炳根金永张亮丁家宝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17例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应用前入路或后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骨折17例.结果:本组17例中解剖复位13例,复位欠佳3例,不满意复位1例.随访6~30月,平均18月.解剖复位组关节功能优良12例,可1例;复位欠佳组关节功能优良2例,可1例;不满意复位组1例关节功能差.结论:前入路或后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能满足各种类型髋臼骨折的手术需要;解剖复位髋臼骨折能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
陈小雷王文俊钱炳根金永张亮丁家宝
关键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
DHS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2014年10月—2016年3月期间),其中实施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作为A组,实施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B组,各30例,并将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B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治疗的切口大小为(4.95±1.36)cm,出血量为(212.68±80.34)m L,平均愈合时间为(10.25±1.25)周,均优于A组,(P<0.05),但总优良率为93.33%,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显著。
陶振东丁勇明金永卞敏凯
关键词:PFNA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评价脊柱结核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先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并矫正脊柱畸形,再经前路胸、腹膜外行病灶清除,减压并植骨。结果本组11例,随访3月-18月,平均14月,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6-8周日常活动基本自理,术后6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理想选择方法。
王文俊陈小雷金永
关键词:脊柱结核
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脊柱后路手术16例分析
2010年
目的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脊柱后路手术,减少对正常脊柱的生理特性的损害。方法用电刀围绕关节突,在多裂肌的外侧,显露出准备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入点,即"人字脊",入路确认后,就可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内固定操作。结果无1例发生骨折复位消失,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所有病例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感染,无明显腰背疼痛,活动、工作自如。结论只要适应证把握准确,解剖知识扎实,操作清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脊柱外科后路手术中与传统入路相比,优势明显,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王文俊金永卞敏凯张亮
关键词:椎旁肌间隙入路脊柱外科
探讨MRI在脊柱结核临床治疗中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特点。方法:收集我科脊柱结核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57例获得成功回访,经过治疗,临床控制率达80%。结论:MRI能够为脊柱结核患者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和依据。
金永王文俊巢玉柳
关键词:脊柱结核磁共振成像
伤椎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伤椎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0~66岁,平均39.5岁。损伤节段T124例,L112例,L22例,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评定,C级2例,D级4例,E级12例。采用伤椎置钉的三椎体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胸腰段Cobb角变化及椎体前缘高度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月,至随访结束,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钉及松动,椎体前缘高度未发生明显丢失。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满意。结论运用伤椎置钉技术,可以很好地纠正脊柱骨折脱位,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金永巢玉柳卞敏凯王文俊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骨折椎弓根内固定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22例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面积8 cm×10 cm^12 cm×24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12 cm^14 cm×26 cm。结果 22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20个月随访,3个月后恢复感觉。10例二期修复,皮瓣外观及感觉良好。结论选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较佳。
巢玉柳刘铭金永卞敏凯
关键词: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手术软组织缺损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对PKP术后继发骨折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继发骨折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其中男34例,女56例;年龄56~78岁,平均(64.11±4.87)岁。根据PKP术后是否继发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在侧位X线片上进行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测量,并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PKP术后继发骨折17例,发生率18.88%;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中,两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联合角(thoracolumbar joint,TLJ)、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L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K、TLJ、SVA、PI、SS是PKP术后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OVCF患者PKP术后继发骨折的概率较高,受到TK、TLJ、SVA、PI、SS等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术中可考虑降低相关参数值,矫正矢状面过度正平衡以减少继发骨折的发生。
孙青卞敏凯金永张亮戴荣峰黄泽宇徐扬
关键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一种医用改良型下肢康复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改良型下肢康复装置,包括下肢牵引框本体、大腿托板、小腿托板、滑轮、垂直连接板、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下肢牵引框本体包括底座、倒U型固定架、斜杆、加强杆和U型旋转架,倒U型固定架垂直的固定在所述底座的...
金永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