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 作品数:15 被引量:53 H指数:3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分析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妇科进行初始治疗的167例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脉管浸润情况将患者分为无脉管浸润组(143例)和脉管浸润组(24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LVSI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LV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使用一致性系数和校准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符合度。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选择法)分析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阴道出血时间长、甘油三酯≥1.7 mmol/L,糖类抗原125≥35 kU/L,国际妇产科联盟临床分期Ⅱ期及以上是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00、1.070、1.820、7.700,均P<0.05)。利用以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LV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经校准验证,预测风险接近于实际风险,一致性指数为0.843。结论临床高分期、血清高甘油三酯、高糖类抗原125和术前阴道出血时间长是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LVSI的危险因素,利用这些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术前评估该类患者LVSI风险。 郝敏 韩伟 郑晓丹 马楠 蒋沫怡 朱夏琴 王志启关键词:列线图 妊娠晚期脐血管血栓8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2025年 本文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例脐血管血栓患者资料及文献复习妊娠晚期分娩的98例脐血管血栓临床资料。本院8例脐血管血栓病例中孕妇年龄为(32.5±3.1)岁,脐静脉血栓2例,脐动脉血栓4例,脐血管混合血栓2例。超声产前诊断脐血管血栓6例。超声发现孕周(37.0±3.7)周,期待时间0~17 d,分娩孕周为(37.3±3.6)周。6例剖宫产,2例自然分娩。8例中胎儿生长受限2例(25%);围产儿死亡2例(25%),其中1例胎死宫内,1例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新生儿活产6例(75%),预后均良好。胎盘脐带病理:脐带螺旋过密3例,其中1例合并脐带扭转38周,表面华通胶缺失,并合并边缘性前置胎盘及前置血管。98例文献资料中有脐动脉血栓91例(92.9%),脐静脉血栓5例(5.1%),混合血栓2例(2.0%)。胎儿生长受限22例(22.4%),胎死宫内9例(9.2%),死产1例(1.0%),重度窒息5例(5.1%),预后良好的活产71例(72.4%)。脐带异常(真结、脐带缠绕、扭转、过长、脐带脱垂)、产科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或免疫性疾病等是脐血管血栓的高危因素。产科超声提示脐动脉数量改变,脐带螺旋过密、脐动脉血流异常时应警惕脐血管栓塞。早期超声筛查,早期诊断,制定合适的分娩计划有可能获得较好的结局。分娩时机应综合患者孕周、胎动、胎心监护情况做出及时处理,若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或胎心监护异常,建议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 朱夏琴 林颖奇 郝敏 郑晓丹 龙燕关键词:脐带异常 产前诊断 超声检查 剖宫产 育龄期女性子宫肌瘤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育龄期女性腹腔镜子宫肌瘤核出术及开腹子宫肌瘤核出术的围术期临床指标差异及两种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24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0~45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n=115)和腹腔镜组(n=109)。开腹组给予开腹子宫肌瘤核出术治疗,腹腔镜组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核出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差异,包括年龄,术前血红蛋白,肌瘤大小,数目,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发热温度,发热持续时间,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腹组的年龄明显低于腹腔镜组(P<0.05)。开腹组肌瘤的数目及肌瘤的最大直径均明显大于腹腔镜组(P<0.05)。开腹组手术时间略低于腹腔镜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出血量、术后发热及住院时长上,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年龄、肌瘤数目、肌瘤最大直径均为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婚育史对手术方式选择无明显影响。结论 与开腹肌瘤核出术比较,腹腔镜肌瘤核出术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更低。年龄、肌瘤的数目及肌瘤大小是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随着生育年龄后移,妇科医生应更慎重选择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技巧,关注患者的生育力保护。 马楠 龙燕 郝敏关键词:子宫肌瘤 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探讨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5月167例手术病理诊断低级别(G1、G2)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年龄、是否绝经、异常阴道出血时间、合并代谢综合征、CA125升高(≥35 U/ml)、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占位、合并子宫腺肌症、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9分期9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P<0.05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7例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中,LVSI 24例(14.4%)。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4项因素(异常阴道出血时间≥4个月、CA125升高、合并子宫腺肌症、分期Ⅱ期及以上)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期Ⅱ期及以上(OR=7.357,95%CI:2.140~25.288,P=0.002),CA125升高(OR=4.883,95%CI:1.612~14.794,P=0.005)为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LVSI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FIGO 2009分期Ⅱ期及以上、CA125≥35 U/ml与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LVSI有关,间接提示淋巴结转移风险,术前应高度关注,以便制定更为精准的手术方案。 郝敏 郑晓丹 魏雪静 马楠 蒋沫怡 朱夏琴 李松芳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样癌 分子分型与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2024年 子宫内膜癌(EC)/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不同分子分型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价值并不清楚。POLE突变型患者数较少,保育效果有待商榷;错配修复缺陷型患者对孕激素反应欠佳,保育治疗复发率高;p53突变患者不适合保育治疗;无特异分子特征型患者对孕激素治疗敏感,缓解率较高。但其不同生物标记物与保育治疗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郝敏 王志启 蒋沫怡 朱夏琴 马楠 李松芳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分子分型 保留生育功能 绝经期与非绝经期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通过比较未绝经妇女和绝经期妇女高级别CIN乃至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绝经期高级别CIN乃至宫颈癌患者的不同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9月宫颈冷刀锥切术手术病理确诊为CINⅡ级及以上的139... 郝敏 金影 郝增平关键词:绝经 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紧急避孕方法的发展 目的 了解紧急避孕方法的发展、进展.方法 对目前国内、国际普遍应用的紧急避孕方法总结,对其避孕成功率进行比较;并对近年来新型的紧急避孕药具的进展进行介绍.结果 经典方法:1.左炔诺孕酮(LNG)失败率分别为1.77%~1... 郝敏 林青影响低级别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EEC)合并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02例完整病历的低级别EE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有LVSI组和非LVSI组,分析低级别EEC患者中LVSI组与非LVSI组的临床病理因素差异,并分析低级别EEC患者中发生LVSI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102例患者中,10例(9.80%)患者出现LVSI。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LVSI组的EEC患者相比,LVSI组患者CA125≥35 U/L的比例更高(50.00%vs.15.22%),CA199≥35 U/L的比例较高(50.00%vs.17.39%),子宫内膜厚度≥1.334 cm的比例较高(80.00%vs.36.96%),浸润深肌层(浸润肌层≥1/2)阳性率较高(70.00%vs.18.49%),体重指数较低[(25.15±3.18)kg/m^(2) vs.(28.75±5.20)kg/m^(2)],糖尿病持续时间更长[(11.08±10.41)年vs.(3.43±3.99)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OR=0.869,95%CI=0.709~1.03,P=0.137)、DMI(OR=8.064,95%CI=1.649~51.674,P=0.014)、CA125≥35 U/L(OR=6.517,95%CI=1.195~42.733,P=0.034)和子宫内膜厚度≥1.334 cm(OR=7.466,95%CI=1.401~64.051,P=0.032)是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级别EEC患者中,CA125、CA199升高,糖尿病患病时间,子宫内膜厚度≥1.334 cm,深肌层的浸润与LVSI的发生有关,应进行进一步的转化和临床研究以验证,提醒临床医师注意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恰当的手术方式。 郝敏 刘芸 贺昕红 马楠 姜昊 商若天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 卵巢妊娠临床误诊漏诊讨论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卵巢妊娠的临床特征、有效诊治方法及可能的高危因素,减少误诊漏诊。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手术确诊的32例卵巢妊娠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病例相关高危因素、手术及病理特点,总结卵巢妊娠诊治经验。结果卵巢妊娠可发生于育龄期各年龄段,主要临床表现为停经、腹痛及阴道出血。术前临床准确诊断率低,存在部分误诊情况,8例曾外院或内科就诊,诊断为异位妊娠以外的疾病:宫内节育器移位,盆腔炎,胃肠炎。术前仅1例临床诊断卵巢妊娠,余均诊断输卵管妊娠。32例中31例(96.9%)术前行妇科超声检查。仅2例描述病变位于卵巢内,3例提示病变与卵巢关系密切。术中诊断也存在困难:23例(71.9%)行腹腔镜探查手术,9例(28.1%)行开腹探查手术。21例(65.6%)术中术后临床、病理均符合卵巢妊娠。4例(12.5%)术中未见明显绒毛,可见黄体,考虑卵巢黄体破裂合并妊娠,术后病理提示卵巢妊娠,术后修正诊断卵巢妊娠。3例(9.4%)术中可见卵巢破裂口,破口周围可见黄体组织,未见明显绒毛组织,术后病理提示腹腔积血中可见绒毛,术中术后诊断均考虑卵巢妊娠。4例(12.5%)术中探查双侧输卵管均完好,均可见卵巢破口,术中未见明显黄体破裂征象,术中诊断考虑卵巢妊娠破裂,术后全部病理均未见胎盘绒毛或滋养细胞,手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下降满意。术后诊断仍考虑卵巢妊娠。所有患者均行病变侧卵巢楔形切除,手术后患者血hCG下降满意。无患者接受二次手术。结论卵巢妊娠为妇产科急症少见类型,但腹腔内出血可危及孕产妇生命,提高认识并结合病史、超声检查及血hCG等可提高术前诊断率,以便更为快速地制定有效的诊治方案,腹腔镜下卵巢楔形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需随访血hCG。 朱夏琴 郝敏 刘芸 王志启关键词:异位妊娠 卵巢 休克 外科手术 绝经后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及以上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绝经后高级别宫颈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级及以上]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9月宫颈冷刀锥切手术病理确诊为CINⅡ级及以上的57例绝经后患者临床特点,年龄49~77岁,(58.2±5.6)岁,绝经时间1~36年,(9.4±6.9)年。结果 1绝经后CINⅡ、Ⅲ级及宫颈癌中,仅约1/5(11/57,19.3%)有阴道出血,同时近2/3(36/57,63.2%)宫颈外观光滑,无异常。2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分型检测39例,阳性36例,阳性率92.3%。单一HPV16型感染20例(55.6%,20/36),HPV16型合并其他高危型HPV感染7例(19.4%,7/36),其他类型高危HPV感染9例(25.0%,9/36)。3HPV分型检查中高危型HPV阳性率92.3%(36/39),HPV16阳性率69.2%(27/39),TCT检查中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阳性率仅29.6%(16/54),差异有显著性(χ2=6.686、14.286,P=0.010、0.000)。结论绝经后妇女宫颈病变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仅依靠患者主诉和妇科检查难以判断。严格规律的宫颈病变筛查尤为重要。 郝敏 蔺莉关键词:绝经 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