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永村

作品数:15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肝炎
  • 2篇毒性肝炎
  • 2篇流行病学特征
  • 2篇麻疹
  • 2篇免疫
  • 2篇免疫规划
  • 2篇病毒
  • 2篇病毒性
  • 2篇病毒性肝炎
  • 1篇带菌
  • 1篇带菌情况
  • 1篇性病
  • 1篇乙肝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疫苗
  • 1篇疫苗
  • 1篇婴儿

机构

  • 11篇濮阳市疾病预...

作者

  • 11篇邓永村
  • 7篇聂占普
  • 6篇焦雪成
  • 5篇运玉霞
  • 3篇李秋荣
  • 1篇张玉华
  • 1篇黄守海
  • 1篇朱文刚

传媒

  • 4篇河南预防医学...
  • 3篇现代疾病预防...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1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病例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对濮阳市某小区居民楼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探索该病的传播途径,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居民楼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进行分析。结果本起聚集性病例共5人,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濮阳市确诊病例数(17例)的29.41%,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18岁;男性1人,女性4人,职业为城市居民;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咳嗽(100%),呼吸困难(0%),全部为轻症病例。1号病例于2020年1月28日发病,潜伏期内有外省旅居史;被传染的第一个病例发病时间为1月27日,证明新冠病例在潜伏期末就具有传染性。结论本起同单元居民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病例,为一个传染源传播所致,因此,早发现,早隔离传染源是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
邓永村焦雪成聂占普
关键词:聚集性病例传播链
2005—2023年河南省濮阳市麻疹流行特征
2024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濮阳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消除麻疹的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濮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常规疫苗接种率及调查接种率、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结果2005—2023年濮阳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911例,年均发病率为2.75/10万。2005—2010年,发病率波动在1.54/10万~14.02/10万;2011—2016年波动在0.03/10万~1.82/10万;2017—2023年发病率均低于0.1/10万,且2019—2022年无病例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676.08,P<0.05)。1—6月累计报告1651例,占86.39%,其中4月占24.33%。病例数居前3位的依次为濮阳县569例(29.77%)、清丰县375例(19.62%)和华龙区368例(19.26%)。8月龄至<7岁病例较多,共923例(48.30%)。在>8月龄的1739名病例中,MCV免疫史来源“接种证/信息系统”共440例(25.30%)。MCV常规疫苗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逐年提升且二者差值逐渐缩小。结论2005—2023濮阳市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自2017年起,麻疹发病率控制在0.1/10万以下,且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但仍需持续维持高水平适龄儿童MCV接种率和对重点人群开展查漏补种工作,进一步提升麻疹监测的敏感性。
邓永村焦雪成运玉霞隋煜林运欣李昂
关键词:麻疹消除麻疹防控措施
2010-2019年河南省濮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濮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0-2019年濮阳市麻疹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濮阳市累计报告麻疹病例2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0.59/10万;濮阳县病例数最多,占24.41%,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县区是开发区,为0.98/10万。发病时间具有显著的季节性,集中于3-5月,散居儿童多发,占总病例数的51.17%,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98%。结论濮阳市麻疹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但应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提高含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加强疫情监测和处置能力,防止疫情反复。
隋煜邓永村张洪磊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
2005-2022年河南省濮阳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濮阳市2008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前后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为甲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2年濮阳市甲肝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年前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5-2022年濮阳市共报告甲肝4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64/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3.60/10万下降至2022年的0.13/10万,男女比例为2.11∶1,农民占48.18%,发病以秋冬季节为主(213例,占51.57%)。甲肝发病2005-2007年主要集中在0~岁组(7.54/10万),2008-2022年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年龄组(0.64/10万)。甲肝发病率最高的县区,2005-2007年为濮阳县(2.66/10万),2008-2022年为南乐县(0.90/10万)。结论濮阳市甲肝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特别是2008年甲肝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措施的实施,甲肝防控效果显著,需进一步加强适龄儿童预防接种、重点地区人群甲肝防控工作。
运玉霞焦雪成聂占普田巧花邓永村隋煜
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
濮阳市1995~2004年病毒性肝炎资料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濮阳市病毒性肝炎(肝炎)的流行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濮阳市1995~2004年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5~2004年肝炎年均发病率为78.59/10万。甲肝发病逐年下降,近2年有上升趋势;乙肝在各型肝炎中所占比例最大,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甲肝发病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乙肝季节分布不明显;甲肝的年龄分布以0~2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乙肝以20~45岁年龄组为主;甲肝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6.84/10万,女性为7.98/10万,乙肝年均发病率为112.62/10万,女性为44.76/10万;病毒性肝炎的地区分布呈现市区高于农村。[结论]乙肝是濮阳市肝炎的防治重点,甲肝发病有增高趋势。
邓永村董楠萍黄守海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乙肝甲肝
应用流程方法促进免疫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年
探讨应用流程方法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旨在提高疫苗接种率,促进免疫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自2005年起河南省濮阳市将该方法的核心概念应用于免疫规划工作,用于分析免疫工作现状,并制定有针对性地策略。主要措施包括设定目标,提高疫苗接种率和疫苗接种质量(目标,aim);建立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之间的合作(路径,path);建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阵地,position);注重人员培训和发展(人员,personnel);实施“千分制”进度考核模式(评价,assessment)。在实施流程方法后,濮阳市免疫规划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连续7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全市疫苗预防疾病降低至历史最低水平。该方法是提高免疫规划质量的有效策略,通过解决免疫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规范实践和不断的策略完善,显著提高了免疫规划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邓永村运玉霞焦雪成聂占普林运欣
关键词:免疫规划
1例2岁幼儿B群流脑病例与周围健康人群带菌情况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分析1例2岁幼儿B群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周围健康人群带菌情况的关系。方法开展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及其周围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密切接触者及其周围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进行菌株的分离培养和分型。结果病例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测支持为B群流脑。其父母均为B群流脑带菌,周围健康人群带菌调查结果显示B群带菌率高达8.97%,占所有带菌人群的76.92%。结论密切接触者及病例周围健康人群B群带菌率高,高度怀疑本例病例是与周围人群密切接触后发病。
邓永村张丽伟聂占普李秋荣隋煜
关键词:流行病学
2019年濮阳市免疫规划体系建设现状调查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濮阳市当前免疫规划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为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季度督导等获得资料,用EpiData和Excel 2003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濮阳市109家预防接种门诊,省级示范化门诊102家、数字化门诊58家,分别占93.58%、53.21%;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796人,高级职称占2.39%,初级职称及其他占73.74%;冷链设备95.90%正常运转;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已覆盖所有接种单位。结论濮阳市完成了免疫规划体系建设的基本搭建,但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接种单位,加大财政投入,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高免疫规划体系建设水平。
运玉霞邓永村隋煜李秋荣聂占普朱文刚
关键词:免疫规划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免疫后10年效果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1995年,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在我国批量生产使用至今,已成为目前乙肝免疫中主要应用的疫苗。目前,国内外关于乙肝免疫后研究主要是关于新生儿方面的研究,对成人的免疫效果报告甚少,抗体持久性等尚不清楚。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应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进行免疫后效果进行观察。现就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成人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保护效果和加强免疫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焦雪成邓永村张玉华聂占普
关键词:免疫持久性
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明确目前国内首剂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R)的麻疹和风疹成分的免疫原性,并为将来是否需要调整首剂接种年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濮阳市两个县区8月龄(240~254日龄)婴儿及母亲206组,婴儿于接种前采集血标本2 mL,接种1个月(间隔30~35 d)采集第二份血标本2 mL,母亲血标本5 mL与其婴儿第一份血标本同时采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麻疹、风疹IgG抗体水平;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206名婴儿接种前阴性率97.5%,接种后免前阴性率+4倍增高者94.7%,接种后风疹抗体阳转率61.7%;母亲阳性率96.1%。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95%CI):婴儿接种前麻疹、风疹分别为6.6(5.4~8.1)mIU/mL和1.1(0.9~1.3)mIU/mL;接种后麻疹、风疹分别为764.1(677.9~861.2)mIU/mL和21.7(18.5~25.4)mIU/mL;母亲麻疹、风疹分别为491.4(433.8~556.7)mIU/mL和45.4(39.0~52.8)mIU/mL。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8月龄婴儿接种MR的免疫策略,但风疹ELISA检测试剂对此类免疫原性研究的适用性及Cut-off值是否应该调整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焦雪成邓永村
关键词:免疫原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